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46

  ..续本文上一页它的一部分,它是它的某个部位,才说它这个不相应行的。那么你说它是不同的,它的体就是它们三个,就是三个东西合拢来,在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地位,它产生这个作用叫心不相应行。

  所以说跟那个色法、心法、心所法,不能说异也不能说不异,那到底异不异?这个你们去回答。我们说话不能模棱两可,你说这个东西跟它又像又不像,这个话没有用的话,“又像”个么就像了,“又不像”就不像了,怎么叫又像又不像?不像就不像,像就像,为什么说又像又不像?这个是在中观里就尽量不说这一类的戏论。你说的话,没有一个一定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么什么?那么这里说,又不可说是异也不是说不异,它这么说,我们怎么看法?

  “此复云何”?下边说,那么这些是什么东西?哪些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这个我们就看,“无想等至”,等至就是定,“灭尽等至”,这个等至就是这里写的定,等至两个字,这个广论就给你解释,就是定。“无想所有”,这就是无想天,有的说无想异熟,异熟果,修了无想定之后,感的异熟果就生了无想天去了,所以这里“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一般,生住异灭,灭就是无常,异就是老,“生”,“住”,这里老就是“异”,生住异灭,就是生老住无常,讲的方式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

  “无常”就是灭掉了,一般来讲,无常来,就是死掉了,这个最大的无常就是一期生命。那么平时都有无常。我们说从早上一条河,我们再看那个河的水,你说河变了没有,每一刹那水都在动,你现在看的河跟昨天的河不一样,跟前一小时的河也不一样,甚至于跟前一刹那的河也不一样,不断地换新的。就像我们多宝讲寺,今年来看看这么两个人,明年来看看,不对,又调了一批人,后来看看又是一批新的。这一次我们讲不要调了,这样尽调也不好。多宝讲寺总是那个庙没有变,但是人不断地在变,那么以后要稳下来了,不能变了。再变的话学不出法师来了,一年、半年是学不成法师的——起码六年。所以说六年一定要稳下来。

  那么这里就是还有名句。“名身、句身、文身”,就是名句文身。“异生性”。一共这么多,“如是等”,那么多。

  那么,这里我们先要说一个,什么叫“心不相应行”?它的体是说了,就是色、心、心法的它的一部分,它的一个不同的地位,假安立的,这是它的体。这个名字怎么安的?为什么叫“心不相应行”?那么我们《俱舍》里就很简单扼要地说一句,一个定义,它说“体非心所”,它这个法不是心所法,它虽然行蕴里包的呢,不是心所法,心所法是跟心相应的,相应行,它既然不是心所法,就不跟心王相应,所以叫心不相应。这是解释一个“心不相应”这四个字,心不相应的这个意思就是说它跟心王不相应的,不是心所法,心所法跟心王相应的,一起生起来的。那么再说个“行”,它是五蕴里边属于行蕴所摄的,叫这个叫“行”,心不相应的、行蕴里边的那些法叫心不相应行,这个就是说“心不相应行”它的名字的含义就是这个意思。

  

  预流四支

  在讲“心不相应行”之前,我们要带说一句其他的话,就是为了学习的深入跟巩固,必须要说。我们说在《广论》大家都听过了,这个就是说: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个这是预流四支。你要得预流果,先从这个四个支分下手。第一个依止善知识,要选择善知识,是合格的、又是满足这个要求的。那么康萨仁波切,他的决择,在末法时期,十个要求的人不好找,最少要满足两个,那么就是说第一需要有持戒,第二个是悲心。持戒就是说别解脱戒、菩萨戒、乃至三味耶戒都要认真地持,而不犯的,或者犯了马上忏悔的,大的不犯,小的犯了就忏;悲心,就是说一切——自己修行也好、做事情也好,都是从利他出发,不为自利。

  我们昨天收到一封信,他说:“我们要修行,目的是什么?为自己成佛,要度众生,度众生也是为成佛,好象从头到尾都是为自己。修行,把它搞了半天都是为自己”,这话对不对头?大家想想对不对头?完全错误了!他好象《金刚经》没有看,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真正证到家的时候,哪怕是阿罗汉,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了,还有什么为“我”呢?你在凡夫的身份,当然是为“我”,这个是为“我”,到了那个高度的时候根本没有“我”了,就是为众生了——彻底地,无私地度众生,那一个“我”在哪里呢?所以说真正你到佛的境界,根本谈不上这个“我”、为“我”,这个话、这个标签阿罗汉的头上都贴不上,你再贴到佛的头上去,根本贴不上,所以这是从凡夫的一个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佛、看圣者,那么产生这一种迷惑,他所以说,他说:感到什么都没有劲,一切还是为自己,搞了半天还是为自己,好象就提不起劲来。这个他就是教理没学好,根本就对佛教,可以说还不理解。

  佛教根本,我们说最起码的是补特伽罗无我,我们说一切法,所谓一切法,那么什么色法、心法,最后总结一切法都是无我。哪个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这个就是《百法明门论》的一个结构,那么它很明显地说补特伽罗没有“我”的,怎么说会有“你”?所以这个话就是没有好好思惟了。

  我们再说,依止善知识,一切法,就是说,要有悲心,要有持戒,有这两个就可以依止,没有这两个,讲经讲得再好,修定修得再深,弘法的勇气再大,魄力再大,等等,不能依止。来个简单的话——不能依止。他那么多好处,八个优点,怎么还不能依止?没有戒、没有悲心——不能依止,这是康萨仁波切说的。

  那么我们善知识依止以后,干什么?依止善知识不是说给他做做事情,在他身边沾个光,人家说起来我是做侍者师,拍起照片来我有一份等等,不是这个目的。目的是听闻正法。听闻正法,所以说它的目的是为听闻正法。

  听闻正法之后是不是就算数了?听的时候听进去了——皮面的、浮在面上的,就是我们海公上师说的“水瓢上记帐”。这个打水的瓢瓢,以前是木头做的了,你把它帐记在上边,水一打,一个瓢,把它的字都洗掉了、没有了。那么你这个,经过事情一冲,你听的经都没有了、不起作用了,这就忘掉了。那么要怎么?要刻在这个上头,木头上你把它刻个槽槽,把字刻上去了,你水打好了,这个东西还在。怎么刻?思惟,如理思惟。那么你说听了正法之后,要进一步地深入,非如理思惟不可。

  思惟之后,还要法随法行、依次行持。这个就是说这四个叫预流四支,也是我们在道前基础——“菩提道次第”道前基础,非要做到的,没有上路之前这些事情要做到,然后才能上下士道,那么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开始走路,也是要准备这个资粮。听闻正法,总算我们在讲经,听了。如理思惟,就是讨论。

  

  参考书的问题

  心不相应行第一个是“得”,这是最麻烦的一个东西,《五蕴论》讲的比较容易,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在《俱舍》里边,如果你自己看《俱舍》,我可以下个定论——你看不懂(笑)。这个得,“得非得”那一节,你看不懂,这个里面牵扯到很多理论的问题,也牵扯到有部的体系,他们思想体系的问题。所以这一个是不好搞的问题,所以说你们开始学,就不要学得太深,就把这个基本概念在《五蕴论》上面学到了,或者《百法》里边的,学好了,就对了。

  这里我再提一句,就是参考书的问题。参考书我们指定的参考书有:学的是《五蕴论》,指定参考书三本够了。那么有《俱舍》的人,翻翻也可以,但是不强调,甚至于有些“得非得”太难的,最好不要翻。一翻的话把你的脑筋都搅昏了,你倒把简单的概念都抓不住了。因为你走得太远了,离开这个原地就太远,就搞不清楚了,等于说你到了新的城市里,你跑开了你家里,你本来亲戚家里住在那里,你跑得远了之后,你回不来了,为什么?找不到路了,迷失方向了。那么就是说参考,就这三本基本的,可以——基本够了。

  这一个方式,并不是我们想出来的,是我们的传承。海公上师到哲蚌寺,依止康萨仁波切学法。康萨仁波切是当地的,当时西藏的日月二轮,显密的经典精通无余,什么都懂的,什么经教都懂的。但是海公上师去学的时候,带了一部藏经,用骡子驮了一部藏经去的。结果,他要学,要好好学。结果跑到上师康萨仁波切那里,就叫他学《现观庄严论》,这是般若的一部论。那么海公上师一部藏经拿出来要参考,康萨仁波切把这个藏经里边抽了两本《摩诃般若 》 、《小品般若》,两本交给他,这个做参考,其余的全部收起来,他的库房里锁起来了,不能看。只两本。这两本,那么他就盯了这两本看。书读百徧,其义自出。经常盯了这两本看,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攻下来了,《现观》学得非常好。那就是说要把这个力量集中起来,不要到处分散,这个看看,那个看看,看看看看,看到后来,到底你看什么都忘记掉了,看到不晓得哪里去了。所以说,把主题不要忘掉。

  参考的书,初学的时候不要太多,这是我们的传承。康萨仁波切对海公上师的教诫就是这样子的——一切书给你锁起来了,不要看了。图书馆我们为什么不开放了?就是这个原因。一开放的话你什么都看了。我们那个时候有一个居士,他在图书馆管理员,他本来是学黄教的,一看里边红教,白教,看得来搞昏掉了,结果他自己该学什么都不知道了,不但是没有进,退下来了,黄教不修了,退了,那就退掉了,红教又修不起——没有人教。所以说我们这个学的方式,我们今天再说一下,就是参考的东西不要太多。太多,你迷失方向。

  我们现在现有的三本,一本是《广五蕴论》,一本是《百法》的窥基解,一本是普光的疏,这三本基本够了。如果其他还有的,稍稍地参考一下就是了,不要太多地去看,因为太多的那些问题越扯越远了,对你初学没有好处。那么现在…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