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颂疏作业题
界品(第—卷)
1. 贾曾是怎样推崇俱舍的?
2. 为什么说俱舍不是小乘和单属有部的?
3. 试述三藏十二部经。
4. 玄奘法师之俱舍传承如何?
5. 贾曾对圆晖上人及其著述《俱舍颂疏》之评价如何?
6. 圆晖上人如何赞歎俱舍的?
7. 俱舍论与经律有什么关系?
8. 圆晖上人如何赞歎贾曾的?
9. 圆晖上人如何赞歎怀远律师?
10. 圆晖上人接受劝请造论后,自己如何想法?如何著疏?目的如何?
11. “末田乞地於龙宫”为什么要提此公案?
12. 云何尊者鞠多,道不继於三圣?
13. “诸部万途,津梁一揆”,试联系广论而发挥其义。
14. 试述佛典第四次结集详况(有条件参考《大唐西域记》)。
15. 述第四次结集之成果及影响。
16. 世亲造论之前后经过如何?
17. 造论大意有三,试一一述之?
18. 为什么要断烦恼?
19. 为什么俱舍论称聪明论?
20. 什么叫慧毒门?
21. 俱舍论为什么能发智者明慧?
22. 何谓雨众三德之谈米斋六句之说?
23. 何谓增上三学?
24. 试述三藏各有四意。
25. 试述造论七意。
26. 自相、共相的差别何在?
27. 有部三世法恒有,如何分别三世各异?
28. 於四说中,世亲菩萨如何评价?
29. 试述世亲菩萨俱舍论宗旨?
30. 俱舍论系何藏所摄?
31. 俱舍论新旧二译何以有处不同?
32. 何谓阿毗达磨?
33. 六离合释,一一释其义及举例说明之。
34. 无漏净慧名对,为什么又名对法?
35. 俱舍是什么意义?
36. 试述俱舍名为对法藏的几层意义?
37. 解释分别界品这品题。
38. 阐述俱舍八品之结构。
39. 何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40. 造论之端为什么一般都有皈敬序?
41. 俱舍论主之皈敬序,但称三德,为什么?
42. 何谓三德,指什么
且举出其体。
43. 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具体差别详述之。
44. 试述二灭。
45. 真能利他出生死泥的靠什么
46. 试述生死泥。
47. 什么叫如理师?
48. 对法有几种?一一述之。
49. 试述四慧,一一明确其内涵。
50. 试述下列法相名词之正确涵义。一胜义、二世俗、三对法、四胜义对法、五胜义法、六法相法、七自性对法、八资粮对法、九方便对法、十世俗对法。
51. 净慧之随行有几
一一说之。
52. 净慧随行,通摄五蕴,如何摄之
53. “俱舍”主要包含那些内涵
54. 对法藏名是如何安立的
55. 为什么要说对法
56. 谁最先说对法
57. 所谓择法,简择什么法
58. 云何有漏、无漏
59. 有漏法有哪些
无漏法有哪些
60. 试比较有漏、无漏与有为、无为的同异。
61. 虚空无为与虚空界有无差别
62. 什么叫择灭
其体是何
63. 什么叫非择灭
其体是何
64. 试述於法得灭四句。
65. 试就法明二灭之宽狭。
66. 什么叫有为法
其体是何
67. 有为法有多少异名
一一详述之。
68. 什么叫有漏法
其体是何
69. 为什么叫“取蕴”?
70. “苦”指何义?
71. 何谓“世间”
72. 试述有漏法异名。
73. 色蕴者何
74. 何谓五根
75. 色声香味触境,各有几种
一一举名述之。
76. 什么叫“能造触”“所造触”
77. 无表色是什么
78. 什么叫“乱心无心等”?
79. 什么叫“随流”
80. 置“大种所造性”一句何义
81. 何谓真四大?
82. 何谓假四大?
83. 色法以何为性?
84. 变碍名色,无表色无变碍,如何安立为色的?
85. 试述色蕴与处、界的配合。
86. 何谓受蕴,其体云何?
87. 何谓想蕴,其体云何?
88. 何为行蕴,其体云何?
89. 五蕴皆有为法,皆有造作迁流义,云何独行蕴得“行”名?
90. 试述受、想、行三蕴与处、界的关系。
91. 何谓识蕴,其体云何?
92. 试述识蕴与处、界的关系。
93. 何谓意界,与六识身有什么关系?
94. 十八界中,有谓该十二界、十七界或二十一界,试一一说明,并成立十八界不增不减。
95. 由一蕴、处、界,总摄一切法,如何摄?
96. 眼等各生二,究属何缘?
97. 蕴、处、界三,其义云何?
98. 试述五蕴各各之五门分别。
99. 外道执“我”,有几种意义?
100. 佛陀为什么对一切法作蕴、处、界三种法?
101. 受想心所,各立一蕴,何以故?
102. 蕴为什么不摄无为法?
103. 五蕴次第,是依据什么理由安立的?
104. 为什么说“故此五蕴,无增减失”?
105. “蕴息是无为,无为非蕴摄。处界息处是无为,亦可无为非处界”此例证在逻辑上是否恰当?
106. 处、界次第依何而定?
107. 云何十处皆色蕴摄,唯於一处立色处名?
十二处体皆是法,云何唯於一种立法处名?
108. 八万法蕴,以何为体?
109. 试述法蕴之量三种。
110. 经中十遍处、八胜处、六十二界,就此论中十二处、十八界如何相摄?
111. 何谓六界?
112. 识界为什么不包括一切识?
界品(第二卷)
1. 十八界中,几有见几无见?
2. 十八界中,几有对几无对?
3. 何谓有见、有对?
4. 有对有几种?对是何义?共有几种解释?
5. 试述境界,所缘之同异。
6. 试比较有部与经部各所说有对、无对之义?
7. 何谓善、恶、无记?
8. 十八界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
9. 十有色中,除色声二,余八是无记,为什么要除色声二界?
10. 善有几种?
11. 十八界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为什么?
12. 十八界中,几有漏?几无漏?
13. 十八界中,几有寻有伺?几无寻唯伺?几无寻无伺?
14. 寻、伺二法应入何品?述有寻有伺地四品法。
15. 为何经中说“五识无分别”?
16. 十八界中,几有执受?几无执受?几有所缘?几无所缘?
17. 何谓有所缘?有执受?
18. 十八界中,几大种性?几所造性?几可积集性?几非可积集性?
19. 十八界中,几能斫几所斫?几能烧几所烧?几能称几所称?
20. 试以五类分别十八界。
21. 何谓异熟生、所长养、等流性、有实事、一刹那?
22. 何谓得、成就?
23. 试以得分别“眼与眼识”四句。
24. 试以成就分别“眼与眼识”四句。
25. 十八界中,几内几外?
26. 何谓同分、彼同分?
27. 十八界中,几同分几彼同分?
28. 什么叫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
29. 十八界中於三断门如何摄?
30. 试述八十八使及一百零八烦恼。
31. “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试述其义。
32. 十八界中,几见?几非见?
33. 根见识见,结合自己思想,哪个合理,为什么?
34. 如何证明二眼俱时见色?
35. 六根取境为至不至?
36. 试述根境量大小。
37. 六识所依根何世摄?
38. 试述阿毗达磨答问法两种,各举例说明之。
39. 识起以根境二为缘,云何根名所依,境非所依?
40. 识所了别是色等六境,云何不名色等识,而名眼识等?
41. 试述身、根、识、境、依地同异。
42. 十八界中,哪些属於六识内几识所识?
43. 十八界中,几常几无常?
44. 十八界中,几根几非根?
根品第三卷
1. 根是何义?
2. 述有部二十二根望谁增上?
3. 述识见家(经部)二十二根增上义,比较二者之同异。
4. 述有宗根废立。
5. 述识见家根废立。
6. 述五受根之内涵。
7. 详述三无漏根。
8. 二十二根中,几有漏几无漏?
9. 二十二根中,几异熟几非异熟?
10. 二十二根中,几有异熟几无异熟?
11. 二十二根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
12. 述二十二根三界系门。
13. 述二十二根之三断门。
14. 述三界受生初得几异熟。
15. 述三界死位几根后灭?
16. 述“九得边二果”之内涵。
17. 述“七、八、九中二”之内涵。
18. 何谓“十一阿罗汉,依一容有说”?不还果中,能如是说否?
19. 成就何根,彼诸根中,几定成就?
20. 诸极少者,成就几根?
21. 诸极多者,成就几根?
根品第四、五卷
1. 述色法决定俱生。
2. 述四品同起。
3. 何谓大地法?其体是何?
4. 何谓大善地法?其法云何?
5. 述不放逸、勤;惭、愧;无瞋、不害之同异。
6. 何谓大烦恼地法?彼法是何?
7. 何谓大不善地法?彼法云何?
8. 何谓小烦恼地法?其法云何?
9. 释小烦恼地法十。
10. 欲界善心品中,有几心所决定俱生?
11. 欲界不善心品,有几心所决定俱生?
12. 欲界无记心品,有几心所决定俱生?
13. 上界心品,心所俱生云何?
14. 四大种当於何位尽灭无余,为什么?
15. 述无惭无愧之差别。
16. 述爱、敬之差别,且以四料拣说明之。
17. 云何爱、敬唯欲、色界有?
18. 述寻、伺之差别。
19. 述慢、憍之差别。
20. 心、心所於契经中有何名相,其义云何?
21. 何谓相应五义平等?
22. “心不相应行”之名相,如何解释?其体有几?依次第述其名。
23. 云何“得”、“非得”?
24. 得、非得之所依是何?
25. 依大毗婆沙,得有几种?…
《俱舍颂疏作业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