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有部宗对三世法是怎样说的?有什么依据?
73. “二”故,这一论据,是如何论证三世有的?
74. “有境、果故”又怎么论证的?
75. 有部宗中,立世差别,有几种说法?
76. 云何“类、相、位、待异”?详释之。
77. 世亲论主就四说中,以谁为最善可依?
78. 经部如何破?
79. 就经部、有部的辩论中,你自己的看法如何?
80. 诸事已断,彼离系耶?设事离系,彼已断耶?
81. 断与离系的概念,用自己的话与比喻来说明其同异。
82. 云何诸法,略为十六种?
83. 详述何法何识境?
84. 无色界无漏净识缘色界苦集修断,具体指何法?
85. 结前义一颂“见苦集修断……能为十识境”,用自己理解来说明。
86. 何谓乐根有七?
87. 缘乐根识云何有十二?
88. 缘缘乐根识云何有十四?
89. 何谓有随眠心?具体有哪些?
90. 有随眠心有几?其中随眠随增与否,用自己语言表述之。
91. 与染心相应惑已断,云何仍名有随眠心?
92. 云何已断缚性,不断伴性?
93. 云何无染心唯局随增?
94. 试述十随眠生起次第及其原因。
95. 起惑因缘有几?一一详述之。
96. 退法根阿罗汉等,唯托境界力生惑,这对修行人说明什么问题?
97. “漏”何义?漏有几种?其体云何?
98. “瀑流”何义?共有几种?其体云何?
99. “轭”是何义?共有几种?其体云何?
100. “取”是何义?共有几种?其体云何?
101. 上二界有昏沉掉举二缠,何不立为漏体?
102. 上二界合为一种有漏,何故?
103. 轭、瀑流中别立见瀑流、见轭,何故?
104. 在三漏中,何不别立见漏?
105. 何谓我语取?
106. 云何诸见之中,别立戒禁取?
107. 云何取中不立无明取?
108. 试比较有部四取与经部四取之同异。
109. 除前所说随眠缠,世尊说为瀑流等四,为唯这些,抑尚有余?
110. 何为结?结有几种?共有多少体?
111. 何缘三见名为见结,二取名为取结?
112. 何缘缠中嫉悭立为二结非余?
113. 论主破云“若缠唯八,此释可然,许有十缠,此释非理”,何故?
114. 详释十缠家所立七义。
115. 何谓顺下分结?此结有几?
116. 何缘此五名顺下分?下是何义?
117. 预流断六烦恼,何故经说断三结?哪三结?
118. 何谓顺上分结?此结有几?
119. 贪、掉、慢、痴,色无色界共八,云何说五?
120. 试比较顺下分、顺上分结,并述其关系。
121. 何谓缚?缚有几种?
122. 何缘说三为缚?
123. 约自相续,说明三受所有随增。
124. 约他相续,说明三受所有随增。
125. 何谓随烦恼?何故名随烦恼?其体是何?
126. 何谓缠?缠有几?何故诸烦恼中唯此立为缠?
127. 八缠、十缠各依何据?
128. 释十缠之行相。
129. 说明十缠各各是何根本烦恼之等流。
130. 详明“覆诤”之内涵。
131. 何谓垢?垢有几?
132. 释六垢之各各行相。
133. 试以三断门分析缠与垢。
134. 何谓自在起?
135. 试以三性门分析缠、垢。
136. 试以界系门分析缠、垢。
137. 试以六识相应门分析根本及随烦恼。
138. 试就五受相应门分析本惑。
139. 试就五受相应门分析随惑。
140. 在五受相应门中,疑在欲界与上界有何不同?
141. 何谓盖?盖有几?为什么五盖唯在欲界?
142. 何缘昏眠和掉悔,皆二法合为一盖?
143. 试述昏眠、掉悔二盖之食、治、用及对修行上起什么影响?
144. 云何盖唯有五?
145. 经部释五盖与有部有何不同?
146. 详释“於彼断位不知彼所缘;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具体指哪些惑?为什么作这样说?
147. 断惑总有几因?
148. 何谓“遍知所缘故”?哪些惑断由此因?
149. 何谓“断彼能缘故”?哪些惑断由此因?
150. 何谓“断彼所缘故”?哪些惑断由此因?
151. 何谓“对治起故断”?哪些惑断由此因?
152. 一切见惑,亦由对治道起而断,云何但言修惑?
153. 对治有几种?一一详释之。
154. 道有几种?与“对治”有何关系?
155. 诸惑永断,为定从何?
156. 远性有几?各各分别举例说明之。
157. 颂:“诸惑无再断”,此与有部果位有退,如何通释?
158. “离系有重得”此颂说明何义?
159. 离系重得六时,一一详释之。
160. 试述超越证三果人,有几时得离系?
161. 何谓遍知?何谓智遍知?何谓断遍知?
162. “由断显故择灭名断”,六离合释中何释?
163. “断遍知”这一名词,六离合释中何释?
164. 断遍知有几?一一列名说明之。
165. 试以见、修二道分别九遍知。
166. 五顺下分,一切结尽,二遍知与其它遍知有何不同处?
167. 何缘色无色修断别立遍知,非见所断?(依自己理解详释,勿徒抄疏文)
168. 云何“六对果”?有哪六种?
169. 试述一一对果。
170. “未至定能断三界见修惑”,试在颂疏中找出依据。
171. “三根本亦尔”,哪三根本?为什么要除有顶?
172. “法智力,能断三界修惑尽”在颂疏前文中找出依据。
173. “法智”与“法智品”何别?为什么说是“同品类故”?
174. 何故一一断不别立遍知,唯就九位建立?
175. 何谓“无漏断得”?详释之。
176. 何谓“缺有顶”?详释之。
177. 何谓“灭双因”?详释之。
178. 杂心论师与毗婆沙师就此有无不同论点?
179. 谁成就几遍知?
180. 何故第七、第九总集诸断,为一遍知?
181. 谁舍、谁得几种遍知?
分别贤圣品第六(卷二十二至二十五)
1. 何谓贤?何谓圣?
2. 能断之道,其相云何?
3. 为什么“见道唯无漏”?
4. 何谓谛?谛有几?
5. 何谓四谛?彼体云何?
6. 四谛次第,依何而列?详阐述之。
7. 何谓现观?
8. 四谛云何名四圣谛?
9. 苦集二谛凡夫亦有知者,是否亦可称“凡谛”?
10. 诸有漏行,皆是苦谛,是怎样立论的?
11. 何谓三苦?三苦间有何联系?
12. 何人能观见行苦?见行苦后厌怖之状,如何比况?
13. 有部言乐实有,何缘但说,苦为圣谛?
14. 试述经有二部对苦乐立论之差异。
15. 世亲论主对苦乐之辩,以谁宗应理?
16. 苦集二谛之体,经有二部有何不同?依谁为最契佛意?
17. 何谓二谛?
18. 云何世俗谛?举例说明之。
19. 云何胜义谛?举例说明之。
20. 经部建立二谛依何标准?
21. 试比较经有二部对二谛建立的同异。
22. 云何方便勤修趣见谛道?
23. 试述“住戒”的重要性。
24. 综合本书前后所述,详释闻思修慧。
25. 如何净身器,令修速成?
26. 云何身心远离?对照自己找差距。
27. 何谓“不足”、“大欲”?以何对治?
28. 详述喜足、少欲自性差别。
29. 何谓四圣种?为什么叫圣种?
30. 详释四圣种。
31. 何以立此四圣种?
32. 何故安立助道生具及助道事业二事?
33. 何谓我所我事欲?云何息除此二事欲?
34. 何谓五停心?何谓七方便?
35. 正入修门,主要有几?
36. 何谓不净观?为什么要修不净观?
37. 何谓四贪?各各云何对治?
38. 作意有几种?修不净观属何种作意?
39. 不净观对烦恼起何作用?为什么?
40. 修骨鏁观总有几位?一一详述之。
41. 试述不净观,所缘少自在非少四句。
42. 此不净观属何性?依几地?
43. 此不净观缘何境?何处生?
44. 此不净观何行相?缘何世?
45. 此不净观为有漏为无漏?为离染得,为加行得?
46. 何谓阿那阿波那?
47. 云何持息念?以何为体?云何立名?
48. 试述持息念依何地?缘何境?依何身?
49. 述持息念作意、二得。
50. 云何外道无持息念?
51. 如何修持息念?具几因相?
52. 数中有何三失应避免?
53. 详述持息念六因。
54. 详述持息念六差别相。
55. 息依几缘方转?
56. 何谓别相念住?
57. 云何修别相念住?
58. 何谓自相、共相?具体如何观?
59. 念住有几?其中谁能断惑?云何?奻
60. 所缘念住复分几?
61. 念住云何次第?何以故?
62. 云何念住唯四?
63. 云何杂缘、不杂缘?各有几种?
64. 何谓总相念住?
65. 从总相念住成就已,当生何善根?
66. 何故此法名煗?
67. 煗法修何行相?
68. 云何四谛十六行相?各详述之。
69. 何谓顶法?彼从何生?修何行相?
70. 何谓动善?
71. 煗顶二法初后修念住有何差别?为什么?
72. 杂缘法念住后,进入总相念住,中间修何加行?
73. 何谓三义观?七处善?
74. 何谓忍法?
75. 忍法分几品?其所缘行相有无不同?
76. 何谓减行、减缘?
77. 详述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
78. 中忍初位从何时始?满位又在何时?
79. 中忍未减缘时,修观行时,现时刹那,唯一行相,云何说修十六行相?
80. 云何行修、得修?
81. 云何说中忍位有修十六、十二、八、乃至四行相?
82. 於中、上忍…
《俱舍颂疏作业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