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09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心情要猛利的人,才能修這個無诤智。那麼北俱盧洲,我們知道根本沒有佛法,不能修。就是天人,因爲太享受了,這個猛利心生不起來,也不能修,祗有人間叁洲的人才能修。

  “所緣境”,“唯緣欲界,未生迷事煩惱,令不起故。”就是修斷的煩惱,欲界的,使它不起來。“謂欲修惑,能招叁惡趣苦,意令有情,離惡趣苦故”。他的目的不要有情對自己生起那些煩惱生惡趣,所以真正能夠生惡趣的苦的就是修斷的惑。所以說他能夠遮止那些欲界還沒有生起來的,迷事的煩惱,不是迷理的,這個不給他生起來,那麼他可以避免他生惡道了。這是從悲心出發,他直接地使自己産生個智慧,令一切有情對自己不生起那些煩惱,可以使他不墮惡道去。這是無诤智。這是一個,這是佛有,阿羅漢也有。

  

  D2 明願智

  願智能遍緣,余如無诤說

  第二個“願智”。“得名,以願爲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智。”假使你一個事情不知道,你就發個願。我要知道,然後就這個入定,引起一個殊勝的智慧。這個智慧就能夠,你要發的願要知道的事情就可以知道,這是叫願智。那麼這個它的體,“俗智爲體”,跟前面無诤一樣。他的依什麼“地”呢?也是第四禅的樂通行定才能,最高的才能生起來。“種性”也是要不動的阿羅漢,利根的。依的“身(體)”也是人間叁洲的人。“所緣”的境,一切法。你哪一個法不知道,你發個願,入定之後,願智生起來就能知道。反正阿羅漢是力量大了,他不知道的事情,發個願,入定就會知道。他要做到的事情,發個願,也會做到。

  這個在佛世的時候,有一個阿羅漢托缽,托缽到一戶人家裏邊,聽得裏邊很苦惱地在喊,什麼事情,一問。一個婦女要生産,難産,生不下來,痛苦得很,叫,叫喚。這個阿羅漢就發個願,唯願他能夠平安地産生下來,願一發,裏邊就不哭了,不鬧,産下來了。所以阿羅漢他有這個功德,他發個好願就能夠滿願。那麼我們這個凡夫是也在應供,也給你們發個願。這個發個願,就是馬上要滿願,可能沒有這個功德了,祗好回去念經時候,好好回向,總是使對方能夠得到一定的好處,這是凡夫僧了,祗有這樣子做了。

  

  D3 明無礙解

  無礙解有四,謂法義詞辯,名義言說道,無退智爲性

  法詞唯俗智,五二地爲依,義十六辯九,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余如無诤說

  

  

  “四無礙解”。一是“法無礙解”,“無退智”,這個智不會退的。“緣能诠名”,就是緣那個名句文身。“此名句文,持所說義及生物解”,這個就是法的意思,能持自性,軌生物解,故說名法。這個名句文身,有這個功能,持所說的意,什麼意思能夠持,能夠使人家理解叫法,叫法無礙解了。那麼法無礙解,爲什麼緣這個名呢?名句文有這個功能,所以叫法。

  “通依五地,謂欲界四靜慮。”那麼這樣法無礙解呢,從什麼地方,哪些靜慮能生呢?欲界、四靜慮都能生,這個法無礙解,它屬世俗智,十個智裏邊是屬于世俗智的,緣一切法的,名句文身。

  那麼“義無礙解”,“謂無退智,緣所诠義”。無退智,它不是緣名句文身了,它緣的是它裏邊含的內涵、意思了。這個“通依九地”,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乃至有頂。那麼這個,就十智、六智爲體了。一切法,假使說一切法都包在裏邊,這個義通一切法的話,十個智。假使說,它所诠的義是涅槃的話,擇滅、涅槃的話,六個智。這個跟前面一樣的,就看你緣所緣的法義的範圍,哪麼大,就用啥個智。

  第叁是“詞無礙解”。“謂無退智,緣方言詞,依欲界初靜慮”,欲界、初禅,這是緣方言什麼?就是什麼話了。假使說我們說法,幾個困難的就是不通外語,不通外語,洋人來聽了,聽了半天,他走了,爲什麼?他聽不懂,那祗好走了。那麼這個詞無礙辯呢,就是說,他說話,你是英國人來,給你說英語;你說是非洲人來,給你說非洲語;你馬來人來,給你說馬來語;你說什麼,還有什麼非洲的人或者是什麼其他的什麼國家的人來,都給你說話;乃至鳥來的是鳥語。這個確實厲害,詞無礙解。那麼它的“依地”呢,就是依什麼地方可以産生詞無礙解呢?“欲界初靜慮”,這是有尋伺的,說方言了,所以要欲界初靜慮,世俗智爲體。“詞無礙解”。

  “辯無智解”。“謂無退智,緣契正理,無滯言說”,說話滔滔不絕,你一個問題問出去,他一連串地給你解釋,你一個問難來,一連串地給你回答,給你反駁,你聽得來半句話也開不了口。這是“辯無礙解”。它緣什麼?契正理的無滯的言說,毫無滯,就是說滔滔不絕,不斷地流。我們以前這個海公上師,五臺山的,他說法就有這個,如瓶泄水,“啪啪啪”,一連串的下來,我們來都來不及吸收,他是沒有斷的,不要思考的,這個事情一說了就滔滔不絕地、不斷地不斷地來了東西。“及緣自在,定慧二道”,緣自在的定慧二道,這定慧二道,就是能夠生起辯說的因了。他九地,九地都有。那麼這個是哪一個智慧呢?九個智,因爲詞無礙了,有說法的,不是緣這個無爲法的,所以說滅智要除掉,九個智。

  這是四無礙解。四無,前面那個叫四無畏,跟那個四無礙解,不要混淆。法、義、詞、辯,這是四種。

  

  D4 明依邊際定得

  六依邊際得,邊際六後定,遍順至究竟,佛余加行得

  下邊,我們講這個“邊際定”。邊際定,也是一種定,它可以延壽,壽命可以延長。“四無礙除詞”,四個無礙裏邊詞無礙除掉,加上無诤定,“無诤、願智,延促壽等邊際”,有六種邊際。

  什麼叫邊際?兩個意思,“從一切地遍所隨順——謂從欲界加行善心入初靜慮,次第順入,乃至有頂,複從有頂入無所有處,次第逆入,乃至欲界,複從欲界,次第順入,展轉乃至第四靜慮。”它是一切定都經過的,它是怎麼說呢?從欲界修加行,到初靜慮,初靜慮到二靜慮,二靜慮到叁靜慮,一直上去,到有頂。有頂又退過來,從有頂退到無所有處,無所有處到識無邊處,識無邊處到空無邊處,一直再退到欲界。再從欲界到四靜慮。這順的、逆的都經過,這是第一個叫遍。

  第二是“增至究竟——謂專修習第四靜慮,從下至中,從中至上,如是叁品,複各分叁,上上品生,名至究竟。”這個定,那麼從欲界到有頂,有頂回到欲界,再從欲界到第四禅,那麼所有的定都順的、逆的都經過了,這是一個遍。第二個遍呢,修第四靜慮的時候,從下下品一直修到上上品,第四靜慮到最高的,也是遍了,把那個修第四靜慮,所有都修完了,修得最高的,這麼有兩個遍。

  這個邊際定,它有什麼好處?它就是說你修這個定以後,你可以回向,要壽命延長也可以,把自己修習福氣,把這個福氣回向到壽命去,由這個修定,修了這個定之後,就可以把你修的培的福都回向壽命可以增長。假使你壽命不要增長,你可以把這個壽命變福氣,也可以。這是可以隨心所欲了,邊際定,因爲這個定的力量很強了。那麼前面的無诤、願智,也是要這個樣的邊際定才能得到。四無礙辯裏邊,除了詞無礙,其余叁個無礙也是屬于這個邊際定的。

  什麼叫“邊”呢?就是沒有超越了,“勝無越此,故名爲邊”。它殊勝,沒有比那個再超過了,叫邊。那麼“際”呢,是“顯類義,極義”,它在這一類裏邊,最超極了,沒有再超過,反正是邊際兩個字,沒有再超過了,沒有超過這個邊際了,這叫是邊際定。那是定中最厲害的定了。

  那到此爲止呢,是“共聖德”。佛也有,二乘聖者也有這些功德,就是包括無诤、願智、四無礙解,還有這個邊際定。

  

  C2 明共凡德

  D1 明六通

  E1 六通

  通六謂神境,天眼耳他心,宿住漏盡通,解脫道慧攝

  四俗他心五,漏盡通如力,五依四靜慮,自下地爲境

  聲聞麟喻佛,二叁千無數,未曾由加行,曾修離染得

  念住初叁身,他心叁余四,天眼耳無記,余四通唯善

  下邊是“共凡德”,凡夫也有的,但是裏邊不盡然。

  一個六通裏邊,漏盡通,凡夫是沒有的。從大體的來說,前面五個通,凡夫都有,所以說共凡德。但是實際上,這個漏盡通凡夫是沒有的。那麼這期間,這前面五個通,雖然凡夫也有,但是層次高低,大不相同,佛跟聲聞也不相同,聲聞裏邊跟外道又不相同。那麼我們先把六通講了。

  這六通呢,“神境智證通”,“神謂等持”,就是前面說的神足,就是定。“境謂行、化”,行、化下邊我們有的,等一歇解釋。他的境是行、化兩種。這個智證到的神境,毫無擁滯,這個叫“通”。這是解釋什麼叫神境智證通。神是等持,是定;境是行、化二境。

  看下邊行、化二境。在六通的最後一行,“神境有二”,看到沒有?離無學叁明之上的,叫“神境有二”。神通的境界有二種,一種是行,一種是化。什麼叫行?“運身”、“勝解”、“意勢”。“運身”就是說,假使你要神通,要跑到遠地方去,可以飛過去。“勝解”就是你想到哪裏就到哪裏,你把這個心裏邊觀想,觀想那個地方,那個就可以去。“意勢”,心裏一想,你要到哪裏就哪裏,佛就是有這個功能,心裏想到哪裏就哪裏。勝解還有勝解法,距離遠的縮近,運身就是跟飛機一樣,等于說飛過去了。那麼化呢?是“欲界化”,“色界化”,二個化。欲界化呢,“色、香、味、觸”。色界化呢,香、味沒有了,沒有段食了,祗有“色、觸”兩種。那麼這是神通的變化,都屬于“神境智證通”裏邊。沒有擁,沒有擁塞,就是很通。這個通就是自在,能夠通暢。這是第一種,以世俗智爲體,依四靜慮。

  那麼第二種,“天眼智證通”,跟“天耳智證通”,兩個連起說。一種是天眼,一種是天耳。天眼、天耳是所依的根,我們的眼、耳是根。智是二個識相應的慧,就是這個眼根所依的識,就是智慧,裏邊的慧心所,智慧;或者耳根所依的識,裏邊的慧心所。…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