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10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智慧,“證于境”,這個境就是說它的緣的境跟耳的境了,“無擁名通”,沒有阻塞,能夠很遠的能夠聽到,很遠的能夠看到,這就是天眼智證通、天耳智證通,這也是世俗智爲體。那麼也是依了四靜慮來的。

  “他心智證通”,“智證他心,無擁”。他的心,能夠毫無阻滯地能夠通達,這個叫無擁,叫他心證智。前面說過的,他也是有兩種,一種是有漏,一種無漏。五智爲體,也是依四靜慮。那麼這裏是五智爲體,當然是指有爲的。

  過去有一個公案:他是一個皇帝,一個國師,是禅師,他是功德很大。那麼這個後來,在印度來了一個梵僧,他神通很大,他是一個禅師,是境界很高了。那麼這個皇帝就叫這個禅師來接待那個印度的和尚了。印度和尚有神通,他故意賣弄神通。他就說,就是說這個禅師,禅師,就問他了,他說“你有神通了,你曉得我現在哪裏呢?”禅師心裏一想,在杭州西湖,他就說你在杭州西湖逰玩。他又想,這個心裏想說什麼,他說你現在想,很靈。然後這個禅師說,“你再看看我現在哪裏?”入空定了,入了空定,這個梵僧用盡神通,不知道,他就是他的他心通有限,不能知無漏的滅盡定那些空性的東西,他達不到的。這就是說,他的境界還低于那個禅師,如果他境界高于禅師,他就入定了,入空性定,他可以說出來。他入了空定了,他就沒有辦法了,這是兩個就是比較了。

  那麼第五種呢,“宿住隨念智證通”,知過去的事情,“于宿住事”,過去的事情,“隨所憶念”,都能夠知道,“無擁”,沒有一點阻礙。這也是世俗智爲體,都是依四靜慮的。

  最後一種,就“漏盡智證通”。這個,“智證漏盡(擇滅)”,煩惱盡了就擇滅了,“無擁名通”,或者“漏盡身中,所有智證”,或者智能夠證擇滅的,叫漏盡智證。或者漏盡智身,就是證到擇滅的那個阿羅漢或者是佛,他身上所有的智慧,這個也可以叫漏盡智證通。那麼就是證擇滅的呢六個智,假使他身上所有的智呢,就是十個智。這是“通依九地”,都有。“六皆解脫道攝,慧爲其體”,這個六個通都是解脫道,不是無間道。那麼它的體都是慧,慧心所。

  這個裏邊,下邊一行,“漏盡通及叁明叁示導,雖不共凡”,這裏邊,說共凡的功德,有六通、叁明、叁示導。這個六通是通阿羅漢,漏盡通通阿羅漢跟佛的,叁明是阿羅漢以上的,叁示導是佛的。那麼你怎麼說共凡呢?總的來說,有些呢,是前面五種共凡,凡夫也有的,外道、凡夫都有,叫共凡德。實際上,裏邊很多功德祗是聖者有,甚至于叁示導祗有佛才有。那麼這是我們說,佛這個智的功德了,有那麼多。今天就講到六通。還有十分鍾,大家有什麼其他的問題都可以提一下。

  

  E2 釋行、化

  ……有行化兩種。我們把書上的給大家念一下。在神境智證通,六通裏邊,就是行呢,有“運身、勝解、意勢”。化麼,“欲界化,色界化”,這是神境通了,有這麼幾種變化。那麼這個色界化、欲界化,問題不大。我們就說這個神變的事情,有運身,看看這個。

  “運身”就是說“乘空行,猶如飛鳥”。我們運身就是說可以在空中飛,跟鳥一樣,那是跟飛機一樣。那麼但是他不要飛機,也不要靠兩個翅,他就是可以騰空,這個有不有?有。那麼我們在南普陀一個學生,他跑到色達去學法,他寫信給我。他說:書上講的神通很多,我都沒有看到過,但是我現在有兩個東西,我親眼看到的,一個是騰空,那個叫晉美彭措,他是一個法王,他是騰空,他們看到,親眼看到的。另外一個是石頭上有腳印子,他留個腳印在石頭上,這也是他親自看到的。那就是說騰空神通不是這個小說跟神話。還有一個,這是外道了,外道這個是修瑜伽的,印度的,修瑜伽的,他們要入定。他所謂入定就是說,心裏專一了,沒有其他念了,然後專心持一個咒,那個就能騰空。菲律賓有個居士,他寄了一張,他是以前我們廈門很熟了,他寫封信來,這個報紙上剪了一塊照片,寄給我。就是叁個洋人,坐在那裏,騰空,一個屋子,他已經騰空到快接近屋頂了,這個照了個相。那就是說騰空是有的,這個在講物理學講呢,是講不通的,人是有重量的,地心有吸力的,把他吸住的,你怎麼往上去了呢?這個是講不通的。那飛機講得通的,它有浮動空氣把它擡起來了,鳥這個翅膀,空氣把它擡起來,這個物理講得通的,人動也不動,這麼盤起腿,坐在那裏,怎麼升空起來了?所以說這個物理學在佛教裏邊講,有些地方就講不通的,沒有辦法,事實上是有這個事情,不是這個神話。那麼它裏邊,運身,乘空行,跟鳥一樣可以飛。

  第二種,“勝解”。就是說,勝解,你說很遠的地方,你作意,想得它是很近,那裏就到了,就很快能到。

  那麼“意勢”最厲害,再遠好了,想到那個地方就到那個地方。那是我們以前說那個目犍連,舍利弗在補衣服,目犍連在說他,他們兩個同參,他說哪裏佛在講經,你趕快去。舍利弗說:“我還沒補好,你先去好了。”他拉了幾次,舍利弗還不動,他用神通力來拉,還拉不動。舍利弗你看他智慧第一,神通還比目犍連還厲害。智慧,有了智慧就是有神通了。他再怎麼拉也拉不動。“好,好,舍利弗”,目犍連說,“我先去了,時間來不及了。”等到目犍連神通跑到佛面前,舍利弗早坐在那裏。這就是說,有智慧的人,神通比沒有智慧的要大一些。目犍連雖然是神通第一,但是舍利弗比他還厲害。那就是他想到哪裏,就馬上就可以到了。極遠的地方,舉心就到,這個,它的勢,它的快呢,跟我們想象一樣,能夠想象那麼快,它就到得那麼快,這個叫意勢。這個意勢,祗有佛有,那個運身跟勝解,這個二乘,羅漢都有的。舍利弗雖然厲害,跟佛比不好比,他畢竟還要點時間,佛祗要舉心一念,到哪裏就到哪裏,西方極樂世界,過十萬億國土,佛一個意……

  

  第十六講

  

  D2 補充:明四種通行

  通行有四種,樂依本靜慮,苦依所余地,遲速鈍利根

  (26B)那麼我們今天就停一下。什麼叫樂通行?這個大概在講義就是這個。我們說四種通行,“通行有四種”,那麼這中間有樂的、有苦的。“樂依本靜慮”,所以樂通行根據這個根本靜慮來的,他得了根本的四個靜慮的,那麼這些修行的人叫樂通行。那沒有得到四根本靜慮的,是有其他的定的,無色定,未到中間,那些叫苦通行。那麼這個裏邊有分利根、鈍根。利根快一些,鈍根慢一些,所以說“遲速鈍利根”。遲的,那是鈍根,快的就是利根。

  

  

  那麼下邊一個表,我們看一看,四個通行。這個一般的經典裏邊講得很多的。所以說我們說一下,也有好處。看經的時候或者看其他論的時候,可以知道什麼叫……。修行呢,要達到他的目的了,那麼中間那個走的時候有四種的方式。一種是苦的、遲的通行,通還是通了,到達了它的目的了,但是中間是苦又遲。那一種是苦、速通行,它目的是到達的,中間的是苦,但是快一點。那麼還有一些是樂、遲,他一樣通行,但是他沒有苦。這個樂,什麼樂,我們等一下說。遲,但是很慢,就是不快了,鈍根了。利根的,最好的,就是樂速通行。那一天我們念的就是樂通行,是好的那一種,上根的。那麼上根的,最上根的,就是既樂又速,那個通行。

  那麼什麼叫苦,什麼叫樂呢?遲、速,是利根、鈍根的關系。那個樂呢,我們看這個表的下邊那一個,樂通行的。依了四個根本靜慮的(初二叁四禅),這一類的人,他的修道就叫樂通行。爲什麼叫樂通行?兩個原因。一個攝受禅支,有十八個禅支。我們講定品的時候,馬上就要講,有表的,那麼禅支十八個,他有攝受的。再一個呢,靜慮裏邊“止觀均平”。止跟觀兩個相等的、平等的。在無色定裏邊,就是觀少、止多,那麼在近分定裏邊,就是止少觀多,那麼這個四根本靜慮就是止觀平等、均平,這個比較殊勝。另外一個呢,“任運轉故”,不要加功用行,他等到這個得了靜慮之後,很自由地、自在地可以生起來,叫任運轉,這個叫樂,幷不是樂受的樂。這個是所謂樂呢,就是攝受禅支,止觀均等,任運轉,這個叫樂。

  那麼反過來,這個苦通行,他依的靜慮是無色界的定,無色界的定就是止多觀少,未到地定、中間定,這個定就是觀多止少,都不平均,叫苦通行。一方面它是不攝禅支,十八個禅支他沒有,那麼他止觀又不等,要麼就是止多,要麼就是觀多。“艱辛轉故”,他起的時候要用功,加功用行,沒有後面那個任運轉,就是很自在地轉,沒有,所以叫苦。這個苦不是苦受的苦,不是受辛苦的苦。

  那麼這個苦通行、樂通行呢,就是修行的兩種的不同的方式。他依靠這個四根本定的呢,他有樂,叫樂通行,因爲它有禅支,止觀平等,任運轉。依靠無色界的定,未到中間的,那些叫苦通行,他不攝禅支,止觀又不相等,起的時候要加功用行,比較艱苦,這個叫苦通行。那麼反正是苦通行、樂通行,他都是能到達我們的目的,都叫通行,這是都通的,但是在通的裏邊有些不同的情況。那麼這是我們昨天講樂通行,補充一下。

  

  D3 明六通(2)

  今天,我們還是接下去,昨天講五種通,我們看一看。在哪裏?這是智品的最後一節,智品最後的一章,五通,五通昨天念了一道。

  這個裏邊,“神境通”我們講過了,就是他可以飛行。飛行有叁種。運身,跟鳥一樣,飛機一樣,可以空中飛過去。勝解就是更進一層,他很遠的路,他心裏想很近,那麼這個勝解的心一起呢,就可以很近地到,很快到了。意勢,祗有佛有,心裏想到哪裏就到哪裏,這個是最厲害的。

  化呢:就是欲界的變化,色香味觸;色界的變化,沒有香、味了,他是沒有段食了,祗有色、觸兩種。這是神境通,可以變化。

  “天眼通”,“天耳通”,這裏就是比較一下,天眼跟肉眼是怎麼樣子的不同,然後天耳跟肉耳,也可以推想而知。…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