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110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智慧,“证于境”,这个境就是说它的缘的境跟耳的境了,“无拥名通”,没有阻塞,能够很远的能够听到,很远的能够看到,这就是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这也是世俗智为体。那么也是依了四静虑来的。

  “他心智证通”,“智证他心,无拥”。他的心,能够毫无阻滞地能够通达,这个叫无拥,叫他心证智。前面说过的,他也是有两种,一种是有漏,一种无漏。五智为体,也是依四静虑。那么这里是五智为体,当然是指有为的。

  过去有一个公案:他是一个皇帝,一个国师,是禅师,他是功德很大。那么这个后来,在印度来了一个梵僧,他神通很大,他是一个禅师,是境界很高了。那么这个皇帝就叫这个禅师来接待那个印度的和尚了。印度和尚有神通,他故意卖弄神通。他就说,就是说这个禅师,禅师,就问他了,他说“你有神通了,你晓得我现在哪里呢?”禅师心里一想,在杭州西湖,他就说你在杭州西湖逰玩。他又想,这个心里想说什么,他说你现在想,很灵。然后这个禅师说,“你再看看我现在哪里?”入空定了,入了空定,这个梵僧用尽神通,不知道,他就是他的他心通有限,不能知无漏的灭尽定那些空性的东西,他达不到的。这就是说,他的境界还低于那个禅师,如果他境界高于禅师,他就入定了,入空性定,他可以说出来。他入了空定了,他就没有办法了,这是两个就是比较了。

  那么第五种呢,“宿住随念智证通”,知过去的事情,“于宿住事”,过去的事情,“随所忆念”,都能够知道,“无拥”,没有一点阻碍。这也是世俗智为体,都是依四静虑的。

  最后一种,就“漏尽智证通”。这个,“智证漏尽(择灭)”,烦恼尽了就择灭了,“无拥名通”,或者“漏尽身中,所有智证”,或者智能够证择灭的,叫漏尽智证。或者漏尽智身,就是证到择灭的那个阿罗汉或者是佛,他身上所有的智慧,这个也可以叫漏尽智证通。那么就是证择灭的呢六个智,假使他身上所有的智呢,就是十个智。这是“通依九地”,都有。“六皆解脱道摄,慧为其体”,这个六个通都是解脱道,不是无间道。那么它的体都是慧,慧心所。

  这个里边,下边一行,“漏尽通及三明三示导,虽不共凡”,这里边,说共凡的功德,有六通、三明、三示导。这个六通是通阿罗汉,漏尽通通阿罗汉跟佛的,三明是阿罗汉以上的,三示导是佛的。那么你怎么说共凡呢?总的来说,有些呢,是前面五种共凡,凡夫也有的,外道、凡夫都有,叫共凡德。实际上,里边很多功德祗是圣者有,甚至于三示导祗有佛才有。那么这是我们说,佛这个智的功德了,有那么多。今天就讲到六通。还有十分钟,大家有什么其他的问题都可以提一下。

  

  E2 释行、化

  ……有行化两种。我们把书上的给大家念一下。在神境智证通,六通里边,就是行呢,有“运身、胜解、意势”。化么,“欲界化,色界化”,这是神境通了,有这么几种变化。那么这个色界化、欲界化,问题不大。我们就说这个神变的事情,有运身,看看这个。

  “运身”就是说“乘空行,犹如飞鸟”。我们运身就是说可以在空中飞,跟鸟一样,那是跟飞机一样。那么但是他不要飞机,也不要靠两个翅,他就是可以腾空,这个有不有?有。那么我们在南普陀一个学生,他跑到色达去学法,他写信给我。他说:书上讲的神通很多,我都没有看到过,但是我现在有两个东西,我亲眼看到的,一个是腾空,那个叫晋美彭措,他是一个法王,他是腾空,他们看到,亲眼看到的。另外一个是石头上有脚印子,他留个脚印在石头上,这也是他亲自看到的。那就是说腾空神通不是这个小说跟神话。还有一个,这是外道了,外道这个是修瑜伽的,印度的,修瑜伽的,他们要入定。他所谓入定就是说,心里专一了,没有其他念了,然后专心持一个咒,那个就能腾空。菲律宾有个居士,他寄了一张,他是以前我们厦门很熟了,他写封信来,这个报纸上剪了一块照片,寄给我。就是三个洋人,坐在那里,腾空,一个屋子,他已经腾空到快接近屋顶了,这个照了个相。那就是说腾空是有的,这个在讲物理学讲呢,是讲不通的,人是有重量的,地心有吸力的,把他吸住的,你怎么往上去了呢?这个是讲不通的。那飞机讲得通的,它有浮动空气把它抬起来了,鸟这个翅膀,空气把它抬起来,这个物理讲得通的,人动也不动,这么盘起腿,坐在那里,怎么升空起来了?所以说这个物理学在佛教里边讲,有些地方就讲不通的,没有办法,事实上是有这个事情,不是这个神话。那么它里边,运身,乘空行,跟鸟一样可以飞。

  第二种,“胜解”。就是说,胜解,你说很远的地方,你作意,想得它是很近,那里就到了,就很快能到。

  那么“意势”最厉害,再远好了,想到那个地方就到那个地方。那是我们以前说那个目犍连,舍利弗在补衣服,目犍连在说他,他们两个同参,他说哪里佛在讲经,你赶快去。舍利弗说:“我还没补好,你先去好了。”他拉了几次,舍利弗还不动,他用神通力来拉,还拉不动。舍利弗你看他智慧第一,神通还比目犍连还厉害。智慧,有了智慧就是有神通了。他再怎么拉也拉不动。“好,好,舍利弗”,目犍连说,“我先去了,时间来不及了。”等到目犍连神通跑到佛面前,舍利弗早坐在那里。这就是说,有智慧的人,神通比没有智慧的要大一些。目犍连虽然是神通第一,但是舍利弗比他还厉害。那就是他想到哪里,就马上就可以到了。极远的地方,举心就到,这个,它的势,它的快呢,跟我们想象一样,能够想象那么快,它就到得那么快,这个叫意势。这个意势,祗有佛有,那个运身跟胜解,这个二乘,罗汉都有的。舍利弗虽然厉害,跟佛比不好比,他毕竟还要点时间,佛祗要举心一念,到哪里就到哪里,西方极乐世界,过十万亿国土,佛一个意……

  

  第十六讲

  

  D2 补充:明四种通行

  通行有四种,乐依本静虑,苦依所余地,迟速钝利根

  (26B)那么我们今天就停一下。什么叫乐通行?这个大概在讲义就是这个。我们说四种通行,“通行有四种”,那么这中间有乐的、有苦的。“乐依本静虑”,所以乐通行根据这个根本静虑来的,他得了根本的四个静虑的,那么这些修行的人叫乐通行。那没有得到四根本静虑的,是有其他的定的,无色定,未到中间,那些叫苦通行。那么这个里边有分利根、钝根。利根快一些,钝根慢一些,所以说“迟速钝利根”。迟的,那是钝根,快的就是利根。

  

  

  那么下边一个表,我们看一看,四个通行。这个一般的经典里边讲得很多的。所以说我们说一下,也有好处。看经的时候或者看其他论的时候,可以知道什么叫……。修行呢,要达到他的目的了,那么中间那个走的时候有四种的方式。一种是苦的、迟的通行,通还是通了,到达了它的目的了,但是中间是苦又迟。那一种是苦、速通行,它目的是到达的,中间的是苦,但是快一点。那么还有一些是乐、迟,他一样通行,但是他没有苦。这个乐,什么乐,我们等一下说。迟,但是很慢,就是不快了,钝根了。利根的,最好的,就是乐速通行。那一天我们念的就是乐通行,是好的那一种,上根的。那么上根的,最上根的,就是既乐又速,那个通行。

  那么什么叫苦,什么叫乐呢?迟、速,是利根、钝根的关系。那个乐呢,我们看这个表的下边那一个,乐通行的。依了四个根本静虑的(初二三四禅),这一类的人,他的修道就叫乐通行。为什么叫乐通行?两个原因。一个摄受禅支,有十八个禅支。我们讲定品的时候,马上就要讲,有表的,那么禅支十八个,他有摄受的。再一个呢,静虑里边“止观均平”。止跟观两个相等的、平等的。在无色定里边,就是观少、止多,那么在近分定里边,就是止少观多,那么这个四根本静虑就是止观平等、均平,这个比较殊胜。另外一个呢,“任运转故”,不要加功用行,他等到这个得了静虑之后,很自由地、自在地可以生起来,叫任运转,这个叫乐,幷不是乐受的乐。这个是所谓乐呢,就是摄受禅支,止观均等,任运转,这个叫乐。

  那么反过来,这个苦通行,他依的静虑是无色界的定,无色界的定就是止多观少,未到地定、中间定,这个定就是观多止少,都不平均,叫苦通行。一方面它是不摄禅支,十八个禅支他没有,那么他止观又不等,要么就是止多,要么就是观多。“艰辛转故”,他起的时候要用功,加功用行,没有后面那个任运转,就是很自在地转,没有,所以叫苦。这个苦不是苦受的苦,不是受辛苦的苦。

  那么这个苦通行、乐通行呢,就是修行的两种的不同的方式。他依靠这个四根本定的呢,他有乐,叫乐通行,因为它有禅支,止观平等,任运转。依靠无色界的定,未到中间的,那些叫苦通行,他不摄禅支,止观又不相等,起的时候要加功用行,比较艰苦,这个叫苦通行。那么反正是苦通行、乐通行,他都是能到达我们的目的,都叫通行,这是都通的,但是在通的里边有些不同的情况。那么这是我们昨天讲乐通行,补充一下。

  

  D3 明六通(2)

  今天,我们还是接下去,昨天讲五种通,我们看一看。在哪里?这是智品的最后一节,智品最后的一章,五通,五通昨天念了一道。

  这个里边,“神境通”我们讲过了,就是他可以飞行。飞行有三种。运身,跟鸟一样,飞机一样,可以空中飞过去。胜解就是更进一层,他很远的路,他心里想很近,那么这个胜解的心一起呢,就可以很近地到,很快到了。意势,祗有佛有,心里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个是最厉害的。

  化呢:就是欲界的变化,色香味触;色界的变化,没有香、味了,他是没有段食了,祗有色、触两种。这是神境通,可以变化。

  “天眼通”,“天耳通”,这里就是比较一下,天眼跟肉眼是怎么样子的不同,然后天耳跟肉耳,也可以推想而知。…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