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的人,或者马路边上那些住的人家的人,赶紧把他扶起来,再走,走上三五步,又一个跟斗。这样的人怎么好出来呢?他是根本不能走路,又是一个跟斗翻下去,再给他爬起来,翻了三次,那些人干脆就不要他走,拿个凳子出来叫他坐在那里,他就问他:“你家在哪里?”,把他的家里人喊来,把他送回去就算了。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在马路上行呢?那危险得不得,如果在马路中间的话,一个跟斗的话,汽车来了就完蛋,总算在他边上,正好那些人还好,把他扶起来了。
所以这些人,要看。有的人:呀!,这老头怪得很,不要看!那这个我们佛教里边这些东西要看,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第一个东门,就看到老人,该要看。
或者“诸疾苦重病者身,乃至广说”。有重病的,非常痛苦的那个临终的挣扎、打滚、叫的,这些你要看,看了之后可以生起这个苦的感觉了。人间不苦,你去看看,重病号去看看,那苦得很。你说你担保不会怎么了?哪个敢写保证书,你将来会不会生那个病。有的人他身体很好,我们记得有一个干部,他出去的时候身体很好,回来之后在轮船上吃东西感到吞不下去,总是好象胃口不太好,东西咽不下去,后来一检查生癌症,没有两三个月就完了。去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所以说没有人可以担保。这些重病号看看,那么最后就是死,这些就是释迦牟尼佛游城的三个门,这些东西该看的。“乃至广说”,就还有很多就不说,就是这一些东西该看的,看了之后可以使你不起烦恼了,像这些就是要看,那就是叫防护眼根。
还有些不该看的,“如诸伎乐戏笑欢娱,或余游戏所作歌舞音乐等事,乃至广说”。所以我们前面说,出家人要去看戏,不该看的,这个东西对修行不利的。那些歌舞伎乐,看人家跳舞,观戏等等,音乐——有的人说我们欣赏音乐不是很好吗?不好的,这个对你要产生贪着心的。
“由应观色令不杂染,是故应策眼根。不应观色能令杂染,是故不应策发眼根”。所以说那些应看的色,看了之后能不起烦恼的,那你要看,所以并不是说你眼睛闭起来。那你说瞎子不是很好吗?他什么都不看到,他不起烦恼了吗?你倒问问瞎子看,他烦恼有没有,决定有,而且很厉害。
那么我们说该看的要看,不看的不能看,这就是修行。那么该看的就是老病死等等,这些倒楣的事情,还有尸体,都看的。我们佛教里,要看尸体就是修不净观、白骨观等等,就是看这些。那是要看的,不但看,天天去看,看得你能够开眼闭眼都能够现出来,乃至定中能现出来。这是该看的。那不该看的,就不要去看了。有的人说出家人能不能看戏?能不能参加这些娱乐场所?这你看么,当然不能参加,你参加你修什么行呢?还要说我们是弘扬佛法,给他们看看比丘的样子,使他培个福。培什么福呢?他们要骂你,你自己身上都弄了染污,所以说这些不该看的。这就是,前面该看的看,叫防护六根;不该看的不看,叫正修根律仪。那么这些我们知道之后,该怎么做的时候就怎么做。
海公上师他是修密法,康萨仁波卿的教诫,自己修行经验,假使这些还不行的话就是杀缚等苦,就是看到护法菩萨身上挂的这些头,滴血的头,那就是钺刀,钺刀是一个钩子,勾心的,勾出来之后一刀把你杀掉,把你砍断,那些就是说以密法的方式来制伏烦恼,你假使要起烦恼犯戒的话,那就是鲜的滴血的头砍下来挂在护法菩萨身上,要惩罚你的。那么这些观想之后,能够使自己烦恼该生的就不生了。因为这个《瑜伽师地论》是显教,所以这个杀缚等苦没有。海公上师加了一些他的这个“扪牙”,就是口诀,那些康萨仁波钦的教授教诫,跟他自己修行经验,所以东西还多一点。但是很多地方太略,《瑜伽师地论》的意思广的东西,我们就看不出来,这几方面参照能够得一个全貌。
那么下边还有一点,最后有两段可能你们没有写,我们还是要念一下。
辨二所摄
又根律仪略有二种。一者思择力所摄,二者修习力所摄。
思择力所摄根律仪者,谓于境界深见过患,不能于此所有过患除遣断灭。
修习力所摄根律仪者,谓于境界深见过患,亦能于此所有过患除遣断灭。
“又根律仪略有二种”。根律仪有两种,一种是“思择力所摄”,就是思的力量,思超过闻,思的力量所摄的根律仪,那就是我们凡夫做得到的。一种是“修习力所摄”,得定以上的人所摄的,高层次的。那就是说根律仪不只是很浅的,也有低层次的,也有高层次的,有两种。一种是思择力,低层次的,单是靠思的力量,“择”就是“决择”的“择”,靠思惟决择的力量所达到的根律仪。一种修习力,得了定以上的所摄的。
那么这两种分别下边说,思择力所摄的根律仪“谓于境界深见过患”,对那些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很深刻地能够知道它的过患,这个靠思。所以说你听了经之后,属于闻的阶段,是没有力用的。我们早就说过,闻的阶段,能使你知道这是不对的、这是对的。这个知道了之后,对境来的时候,它的力用是产生不出来的。但是经过深刻的思惟,整个地去给自己的思想把它沟通起来,然后能够产生一些力用,就是说境界来之后能够看到过患,这些将来有什么坏处。
这个《律海十门》的摄修心要里边,写了很多贪的过患,“身手触斩砍”、“通书告死刑”、“言视毒箭伤”……这些都是过患,告诉你,你看了之后有什么害处,你跟他碰到的时候有什么坏处,他跟你来封信有什么坏处,跟他一起住有什么坏处,跟他一起走。有什么坏处等等,要你提高警惕。要“深见过患”,那是要自己下功夫去思惟的,不是——我懂就算,懂了没有用的。这要经过思的阶段,能够“于境界深见过患”,不要看到是好的马上迷。这个里边包含了很多坏的东西,等于说吃毒药一样的,饮鸠止渴,你嘴渴得很,把这个毒的水吃下去好象解渴,实际上不是解渴,你就死掉。解渴是只有一刹那功夫,但是刹那以后毒发了,毒性一发你就死掉,你比渴还要难过,渴还仅是一渴就完,你死掉,什么都没有,死的苦当然是大家都知道。
“不能于此所有过患除遣断灭”,过患是看到了,但是这个过患你要把它除掉,把它不生起来,就是前面说的断灭,只看到过患,要把它现行灭掉,这个力量还不够,这是思择力。
修习力所摄的根律仪,“谓于境界深见过患”,同样它于境界深见过患是一样的,但是更深一层,“亦能于此所有过患除遣断灭”。这些过患能够把它除掉。一个知道它不是好东西,但是还不能胜过它,已经知道它不是好东西,有坏处,而且能够把它除掉,修习力有这个功能。那么再浅的就是根本看不到过患,敌人来了,当他是友人,摇头摆尾地欢迎他,结果他一刀把你杀掉,把东西拿走了。这个修习力的能够地它除掉,那么经过思择的力量,是不是一点抵抗力也没有?比闻要好得多,那就是说境界不太顺的时候,那你可以不一定产生,这个坏事不会做。即使心里起了烦恼,你不敢做坏事,因为过患很大,你做坏事情,动身动手不敢的。那么如果没有修习,思择力的话,烦恼冲动起来,他就是什么坏事都会做。修习力可以把它除掉,那些根本不起作用了。
又由思择力所摄根律仪故,于所缘境,令烦恼缠,不复生起,不复现前。而于依附所依随眠,不能断除,不能永拔。
第二个,“又由思择力所摄根律仪故,于所缘境令烦恼缠不复生起,不复现前”。这个是进一层的根律仪,不但见过患,假使你思的功夫深一点的话,你所缘的境,可以使烦恼不生起来,不现行。就是说虽然断不了,但是可以使他不起这个现行。“而于依附所依随眠,不能断除”,但是这个烦恼你要断是断不了的,就是靠思择力初步见过患,这个过患如何除掉它,没有办法除.但是再进一步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可以使烦恼不现行,不给它起来,压住。断是断不了。
由修习力所摄根律仪故,于所缘境烦恼随眠,不复生起,不复现前。一切时分,依附所依所有随眠,亦能断除,亦能永拔。
这个修习力它摄的根律仪“于所缘境烦恼随眠不复生起”,可以把它断掉,“不复现前”,不但不生起不现前,“一切时分依附所依所有随眠亦能断除”,烦恼的根子、种子也能断掉,这是高层次的根律仪。所以根律仪海公上师里边“胎忍”之类的也是高层次的。“亦能断除,亦能永拔”,永远拔掉根子。
如是思择力所摄根律仪,修习力所摄根律仪,有此差别,有此意趣,有此殊异。当知此中思择力所摄根律仪,是资粮道所摄。修习力所摄根律仪,当知堕在离欲地摄。
“如是思择力所摄根律仪,修习力所摄根律仪有此差别,有此意趣,有此殊异”。它不同之处,就是这里。
再总结一下,思择力所摄的根律仪,是资粮道的,就是我们资料道开始修行的人就可以修的,“思择力所摄根律仪”。但是修习力所摄的根律仪在“离欲地摄”,离欲地,一般说起码是三果以上。离欲界的烦恼已经断掉了的那些,那么或者浅一点,初、二果,已经把见的烦恼断掉,修的烦恼正在断。而严格地说离欲地是三果以上,得了初禅以上的,那欲界的烦恼是断掉了。
根律仪有层次,也不是说一定是低层次,也不一定是高层次。你修的人功夫深了之后,就是高层次的根律仪,在开始修的时候,也可以靠闻思的力量思择力量,得到低层次的修习力,也可以对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这里就是说思择力所生的根律仪,也可以使烦恼不现行,如果达到这个高要求,我们感到凡夫达到这个要求已经是很好的,已经产生作用了。
云何根律仪?谓如有一能善安住密护根门。防守正念,常委正念,乃至广说。
云何名为密护根门?谓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广说乃至防护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仪,如是名为密护根门。
这是我们今天要补充的根律仪的一些资料,我们再总结一下。所谓根律仪者,它包含…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