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意识。
我们说这个显色、形色、表色,显色就青黄赤白,颜色,假使我们看个人,他的眼睛是蓝颜色的,嘴唇是红的,脸是白的等等这就是好的,殊妙的色,这是显色。形色,长得不瘦不肥的、苗条的等等,这是形色。表色,他的行动,他的一举一动怎么怎么可爱不可爱等等。这都是眼睛所对的境相,眼识所缘的境是这些,但是跟眼识同时生起的意识,也能缘这些境,眼识缘这些境的时候,意识在执取它的相。如果意识不执取,那你不会产生贪与不贪的问题,所以关键在意识。
我记得我们在《俱舍》里也有一个颂,它说对外境的染着是意识,假使我不生意识的话;外镜对我毫无关系了。那么阿罗汉就是不产生这个染污的意识,在任何地方他不会起烦恼,他眼睛一样看东西,并不是说眼睛不看,耳朵不听,躲在山沟里,并不是。真正到了阿罗汉的话,他烦恼断掉,他看色也好,跟照镜子一样,根本不起贪着,看到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他没有贪,这个瞋的心是没有的。主要的功夫还是意识里边下。
不取随好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取随好者,谓即于眼所识色中,眼识无间俱生分别意识,执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贪,或能起瞋,或能起痴,是名于眼所识色中执取随好。若能远离此所行相,于此所缘不生意识,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这个相就是比较明显的,“随好”是意识细的分别,“云何于眼所识中不取随好,取随好者,谓即于眼所识色中”,眼睛所看到的色里边,“眼识无间”,取随好,也是意识取的,并不是眼识自己取的了。“眼识无间”,眼识过了之后,一刹那,同时生起一个分别意识,这个意识执取眼识所行的境相,或者起贪,或者起瞋,或者起痴,这就叫“眼所识色中取随好”,这个随好是意识取的。相,眼识也能取,意识也能取,而这个随好是意识的分别。随好都是在里边,从意识分别的好,在表面上这个色相里边是看不出来的东西,所以说这是意识的境界。
“若能远离此所行相。于此所缘不生意识”,这个相我们意识不要去分别它,这个随好就不生,就叫“不取随好”。这个“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同样一样。
那么注解里边有这一句话22,“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等者,此显意识不取色相所有随好”,这个随好是意识所取的境界,不是属于眼识的。“当知此中言随好者,谓由分别意识于彼色相种种分别之所引发”,就是色相里边我们所看的那个相,比较显的,眼睛所看到的相里边,里边含蓄的那些好,这是意识的分别,不是属于眼识所见到的,是“种种分别之所引发”,意识分别所引发出来的,“唯是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这是意识的事情。所以随好,并不是眼睛能够看到的,是意识里边分别出来的。意识就是它根据过去的现在的种种计度,那个筹量,它就看着这个是属于好的,那个属于坏的。
我们举个很简单例子,一样的月亮有人看到很欢喜,吃酒,吟诗;也有人在远地,出去的人,看到月亮,思家乡,就流泪。月亮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意识分别有的是产生欢悦的心境,有的产生忧伤的心境,也有人过去或者跟什么人在月亮下边一起欢乐过的,后来那个人没有了,他看见月亮,特别的悲伤等等,这些属于“随好”,意识的境界。当然这个比喻不是恰当的,我们比喻只能取一个-属于意识的,就不是属于我们眼识看到的;看到的是一样一个月亮,但是意识分别就各式各样都会有。这里取这一点。那就是说随好,是意识的境界,不是眼耳鼻舌身的境界。
“复有余类执取其相23”,这两段我们也抄了。有好几种解释,我们把第一个解释讲了就可以了。解释不要罗列太多,使大家头绪纷繁,反而搞不清楚。
防护诸根
如是于眼所识色中,乃至于意所识法中,执取其相及取随好;由是发生种种杂染。彼于取相及取随好,能远离故;便不发生种种杂染。
“如是于眼所识色中,乃至于意所识法中,执取其相及取随好,由是发生种种杂染”,“杂染”就是烦恼。“彼于取相及取随好能远离故”,它不去取相,远离,就不发生这些杂染,烦恼就不生。所以说我们见了色境的时候也不要去取相,不要去取随好,那么就再还它一个照镜子一样的,这个色显出来了。不取相,不取随好的话,烦恼就不会生的。这是一种。这是守护正念的话。
修行律仪
若由忘念,或由烦恼极炽盛故,虽独闲居,由先所见眼所识色增上力故,或先所受耳鼻舌身意所识法增上力故,发生种种恶不善法。随所发生而不执着,寻便断灭,除弃变吐,是名于彼修行律仪。
“若由妄念”,第二种,假使忘念,就是说把念头忘掉,或者烦恼太炽盛,或者虽然是你独居闲所,没有看东西,但是以前眼睛所看到的色,或者耳朵听到的声音回忆起来,这些力量,它就产生种种的恶不善法,恶的心,随欲产生了。
我们很多人就是说经常起恶念,这个恶念就是你过去留下的种子,虽然没有碰到境界来,但是你这个种子,它要冒出来的时候就生出来这个念头。该怎么样?“随所发生”,那么你要修律仪,修律仪的话,即使你产生,这些事情,不善的心,出来之后可以不执着。“寻便断灭”,不去执着它,而且不久,寻就是不久,便可以灭除,“断灭”。“除弃变吐,是名于彼修行律仪”。修律仪的功能就是,即使你没有取相、取随好,因为过去烦恼太炽盛,或者过去的一些影响,使你产生烦恼的时候,可以使它断灭。
“断灭”是什么呢24?断灭,使它不现行,现行不相续。本来你贪心起来,把它轧断叫断灭。“除弃”,“令彼诸缠不现行”,这些缠就是烦恼,“不现行”就是不给它现出来,烦恼把它压下去,这叫除弃。“令彼种子不随眠逐故,是名变吐”,“变吐”,就是更把它吐掉,就是种子也没有,消尽了。
我们说种子消掉,是很高的境界,是无漏的境界,所以说修根律仪,它里边层次高低都有,初修的也得修,但是真正起力用的断种子也能断,那就是见道以上的事情。
策发防护
若于其眼所识色中,应策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应策意根;即便于彼作意策发。如是策发令不杂染。由是因缘,于此杂染防护眼根,广说乃至防护意根。
“若于其眼所识色中”,假使对眼所识的色法里边,那么要策根了。我们不是也有个策根么,这个策根有两层了。
“若于其眼所识色中应策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应策意根”,眼睛看色,有些时候要策根,要看;耳听声音有的时候要听;心里想事情要想;这个是叫策根。这样子策根之后,“即便于彼作意策发”。应该策发的,就作意,就是起一个念头,这个是你要看,就是叫他去看。“如是策发令不杂染”,这样子叫他去看,叫他去想的话,可以使心不杂染不起烦恼。“由是因缘于此杂染防护眼根,广说乃至防护意根”。这里分了两个,一个防护六根,一个是修根律仪。修防护意根就是说该看的东西叫你看,该想的东西叫你想,这样子想了之后,看了之后,可以不起烦恼的,那么叫防护意根。
不应策发
若于其眼所识色中,不应策发所有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不应策发所有意根。即便于彼遍一切种而不策发。不策发故,令不杂染。由是因缘,于此杂染修根律仪。如是名为能正修行眼根律仪,广说乃至正修行意根律仪。
那么反过来,策根另外一方面就是说,“若于其眼所识色中”,假使一个眼看到一些色法,“不应策发所有眼根”,就是说你不要叫你的眼根去看他的。“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耳所识的声,鼻所识的香,舌所识的味,身所识的触,意所识的法等等,你“不应策发”,叫他去听,叫他去看,叫他去想的,那么就叫他不要去想,不要去看。“即便于彼遍一切种”,一点也不要去策发,就不要去注意它,因为不注意它的缘故“令不杂染”。心可以稳下来,不起烦恼。“由是因缘于此杂染修根律仪”,这个叫修根律仪。
这里把修根律仪跟防护根门分了两节来讲,防护根门,该看的去看,这个修根律仪不该看就不要看。那么这就是说我们这个都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说不起烦恼,所以说这样子的因缘修根律仪,“如是名为能正修行眼根律仪”,这个就叫“正修行眼根律仪”,“广说乃至正修行意根律仪”。
这个还不太清楚,我们就把注解再念一下25:“若于其眼所识色中应策眼根等者”,有些色你要去看,看了之后不起烦恼的,能够灭烦恼的。这是什么呢?有些色法,(12A)你不能看的,不看之后就不起烦恼的。这是两种。
那么哪些色法要看的?耳朵也一样的,有一类所应观色,应该看的色,那就什么呢?那是释迦牟尼佛他的一本传,把整个的一些法都包含在这个里头,什么色要叫我们该看的呢?他说你马路上走路,看到一些“衰老朽迈上气者身”,衰老的人。释迦牟尼佛是出城,看到老、病、死、出家,四个东西了。那么就是看到那个老人已经衰老得来,走也走不动,朽迈,等于说是个车子烂掉,推不动,一走,上气不接下气,“上气者身”。这样子的身体你要多看。
还有“佝偻凭杖,战掉者身”,老的,或者不是老,是病,驼背,身体弯了伸不直的,那么要拿个杖才能走的,不但在走,而且走的时候,拿了个手杖不断地战掉,就是说发抖的,走一步发抖一步的,这样的身体你要去看。
我记得我们在上海,我在上海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是文革才结束了没有好久,我们屋子前面是一条马路,在平台上,马路上是看得清楚,就看到一个老人,他也是手里拿了个手杖,就是这个话,就是战掉而行的,也是弯了个身体,拿了手杖,边走边抖,走了没有两步一个跟斗翻了地下。那些路…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