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45

  ..續本文上一頁的意識。

  我們說這個顯色、形色、表色,顯色就青黃赤白,顔色,假使我們看個人,他的眼睛是藍顔色的,嘴唇是紅的,臉是白的等等這就是好的,殊妙的色,這是顯色。形色,長得不瘦不肥的、苗條的等等,這是形色。表色,他的行動,他的一舉一動怎麼怎麼可愛不可愛等等。這都是眼睛所對的境相,眼識所緣的境是這些,但是跟眼識同時生起的意識,也能緣這些境,眼識緣這些境的時候,意識在執取它的相。如果意識不執取,那你不會産生貪與不貪的問題,所以關鍵在意識。

  我記得我們在《俱舍》裏也有一個頌,它說對外境的染著是意識,假使我不生意識的話;外鏡對我毫無關系了。那麼阿羅漢就是不産生這個染汙的意識,在任何地方他不會起煩惱,他眼睛一樣看東西,並不是說眼睛不看,耳朵不聽,躲在山溝裏,並不是。真正到了阿羅漢的話,他煩惱斷掉,他看色也好,跟照鏡子一樣,根本不起貪著,看到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他沒有貪,這個瞋的心是沒有的。主要的功夫還是意識裏邊下。

  

  不取隨好

  雲何于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取隨好者,謂即于眼所識色中,眼識無間俱生分別意識,執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貪,或能起瞋,或能起癡,是名于眼所識色中執取隨好。若能遠離此所行相,于此所緣不生意識,是名于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如于其眼所識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雲何于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這個相就是比較明顯的,“隨好”是意識細的分別,“雲何于眼所識中不取隨好,取隨好者,謂即于眼所識色中”,眼睛所看到的色裏邊,“眼識無間”,取隨好,也是意識取的,並不是眼識自己取的了。“眼識無間”,眼識過了之後,一刹那,同時生起一個分別意識,這個意識執取眼識所行的境相,或者起貪,或者起瞋,或者起癡,這就叫“眼所識色中取隨好”,這個隨好是意識取的。相,眼識也能取,意識也能取,而這個隨好是意識的分別。隨好都是在裏邊,從意識分別的好,在表面上這個色相裏邊是看不出來的東西,所以說這是意識的境界。

  “若能遠離此所行相。于此所緣不生意識”,這個相我們意識不要去分別它,這個隨好就不生,就叫“不取隨好”。這個“是名于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如于其眼所識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同樣一樣。

  那麼注解裏邊有這一句話22,“雲何于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等者,此顯意識不取色相所有隨好”,這個隨好是意識所取的境界,不是屬于眼識的。“當知此中言隨好者,謂由分別意識于彼色相種種分別之所引發”,就是色相裏邊我們所看的那個相,比較顯的,眼睛所看到的相裏邊,裏邊含蓄的那些好,這是意識的分別,不是屬于眼識所見到的,是“種種分別之所引發”,意識分別所引發出來的,“唯是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這是意識的事情。所以隨好,並不是眼睛能夠看到的,是意識裏邊分別出來的。意識就是它根據過去的現在的種種計度,那個籌量,它就看著這個是屬于好的,那個屬于壞的。

  我們舉個很簡單例子,一樣的月亮有人看到很歡喜,吃酒,吟詩;也有人在遠地,出去的人,看到月亮,思家鄉,就流淚。月亮是一樣的,但是這個意識分別有的是産生歡悅的心境,有的産生憂傷的心境,也有人過去或者跟什麼人在月亮下邊一起歡樂過的,後來那個人沒有了,他看見月亮,特別的悲傷等等,這些屬于“隨好”,意識的境界。當然這個比喻不是恰當的,我們比喻只能取一個-屬于意識的,就不是屬于我們眼識看到的;看到的是一樣一個月亮,但是意識分別就各式各樣都會有。這裏取這一點。那就是說隨好,是意識的境界,不是眼耳鼻舌身的境界。

  “複有余類執取其相23”,這兩段我們也抄了。有好幾種解釋,我們把第一個解釋講了就可以了。解釋不要羅列太多,使大家頭緒紛繁,反而搞不清楚。

  

  防護諸根

  如是于眼所識色中,乃至于意所識法中,執取其相及取隨好;由是發生種種雜染。彼于取相及取隨好,能遠離故;便不發生種種雜染。

  “如是于眼所識色中,乃至于意所識法中,執取其相及取隨好,由是發生種種雜染”,“雜染”就是煩惱。“彼于取相及取隨好能遠離故”,它不去取相,遠離,就不發生這些雜染,煩惱就不生。所以說我們見了色境的時候也不要去取相,不要去取隨好,那麼就再還它一個照鏡子一樣的,這個色顯出來了。不取相,不取隨好的話,煩惱就不會生的。這是一種。這是守護正念的話。

  

  修行律儀

  若由忘念,或由煩惱極熾盛故,雖獨閑居,由先所見眼所識色增上力故,或先所受耳鼻舌身意所識法增上力故,發生種種惡不善法。隨所發生而不執著,尋便斷滅,除棄變吐,是名于彼修行律儀。

  “若由妄念”,第二種,假使忘念,就是說把念頭忘掉,或者煩惱太熾盛,或者雖然是你獨居閑所,沒有看東西,但是以前眼睛所看到的色,或者耳朵聽到的聲音回憶起來,這些力量,它就産生種種的惡不善法,惡的心,隨欲産生了。

  我們很多人就是說經常起惡念,這個惡念就是你過去留下的種子,雖然沒有碰到境界來,但是你這個種子,它要冒出來的時候就生出來這個念頭。該怎麼樣?“隨所發生”,那麼你要修律儀,修律儀的話,即使你産生,這些事情,不善的心,出來之後可以不執著。“尋便斷滅”,不去執著它,而且不久,尋就是不久,便可以滅除,“斷滅”。“除棄變吐,是名于彼修行律儀”。修律儀的功能就是,即使你沒有取相、取隨好,因爲過去煩惱太熾盛,或者過去的一些影響,使你産生煩惱的時候,可以使它斷滅。

  “斷滅”是什麼呢24?斷滅,使它不現行,現行不相續。本來你貪心起來,把它軋斷叫斷滅。“除棄”,“令彼諸纏不現行”,這些纏就是煩惱,“不現行”就是不給它現出來,煩惱把它壓下去,這叫除棄。“令彼種子不隨眠逐故,是名變吐”,“變吐”,就是更把它吐掉,就是種子也沒有,消盡了。

  我們說種子消掉,是很高的境界,是無漏的境界,所以說修根律儀,它裏邊層次高低都有,初修的也得修,但是真正起力用的斷種子也能斷,那就是見道以上的事情。

  

  策發防護

  若于其眼所識色中,應策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應策意根;即便于彼作意策發。如是策發令不雜染。由是因緣,于此雜染防護眼根,廣說乃至防護意根。

  “若于其眼所識色中”,假使對眼所識的色法裏邊,那麼要策根了。我們不是也有個策根麼,這個策根有兩層了。

  “若于其眼所識色中應策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應策意根”,眼睛看色,有些時候要策根,要看;耳聽聲音有的時候要聽;心裏想事情要想;這個是叫策根。這樣子策根之後,“即便于彼作意策發”。應該策發的,就作意,就是起一個念頭,這個是你要看,就是叫他去看。“如是策發令不雜染”,這樣子叫他去看,叫他去想的話,可以使心不雜染不起煩惱。“由是因緣于此雜染防護眼根,廣說乃至防護意根”。這裏分了兩個,一個防護六根,一個是修根律儀。修防護意根就是說該看的東西叫你看,該想的東西叫你想,這樣子想了之後,看了之後,可以不起煩惱的,那麼叫防護意根。

  

  不應策發

  若于其眼所識色中,不應策發所有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不應策發所有意根。即便于彼遍一切種而不策發。不策發故,令不雜染。由是因緣,于此雜染修根律儀。如是名爲能正修行眼根律儀,廣說乃至正修行意根律儀。

  那麼反過來,策根另外一方面就是說,“若于其眼所識色中”,假使一個眼看到一些色法,“不應策發所有眼根”,就是說你不要叫你的眼根去看他的。“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耳所識的聲,鼻所識的香,舌所識的味,身所識的觸,意所識的法等等,你“不應策發”,叫他去聽,叫他去看,叫他去想的,那麼就叫他不要去想,不要去看。“即便于彼遍一切種”,一點也不要去策發,就不要去注意它,因爲不注意它的緣故“令不雜染”。心可以穩下來,不起煩惱。“由是因緣于此雜染修根律儀”,這個叫修根律儀。

  這裏把修根律儀跟防護根門分了兩節來講,防護根門,該看的去看,這個修根律儀不該看就不要看。那麼這就是說我們這個都要達到一個目的,就是說不起煩惱,所以說這樣子的因緣修根律儀,“如是名爲能正修行眼根律儀”,這個就叫“正修行眼根律儀”,“廣說乃至正修行意根律儀”。

  這個還不太清楚,我們就把注解再念一下25:“若于其眼所識色中應策眼根等者”,有些色你要去看,看了之後不起煩惱的,能夠滅煩惱的。這是什麼呢?有些色法,(12A)你不能看的,不看之後就不起煩惱的。這是兩種。

  那麼哪些色法要看的?耳朵也一樣的,有一類所應觀色,應該看的色,那就什麼呢?那是釋迦牟尼佛他的一本傳,把整個的一些法都包含在這個裏頭,什麼色要叫我們該看的呢?他說你馬路上走路,看到一些“衰老朽邁上氣者身”,衰老的人。釋迦牟尼佛是出城,看到老、病、死、出家,四個東西了。那麼就是看到那個老人已經衰老得來,走也走不動,朽邁,等于說是個車子爛掉,推不動,一走,上氣不接下氣,“上氣者身”。這樣子的身體你要多看。

  還有“佝偻憑杖,戰掉者身”,老的,或者不是老,是病,駝背,身體彎了伸不直的,那麼要拿個杖才能走的,不但在走,而且走的時候,拿了個手杖不斷地戰掉,就是說發抖的,走一步發抖一步的,這樣的身體你要去看。

  我記得我們在上海,我在上海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是文革才結束了沒有好久,我們屋子前面是一條馬路,在平臺上,馬路上是看得清楚,就看到一個老人,他也是手裏拿了個手杖,就是這個話,就是戰掉而行的,也是彎了個身體,拿了手杖,邊走邊抖,走了沒有兩步一個跟鬥翻了地下。那些路…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