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44

  ..续本文上一页大乘论》、《百法明门论》、《五蕴论》、《辨中边论》等十个,就是各说一边的,而总的体就是《瑜伽师地论》,这是根本。一本十支,一个根本十个支分,这是法相宗的论点所依据的,那么最重要的还是《瑜伽师地论》。

  这里我们把它的注解19说一下,“由眼识生,三心可得”,眼识生的时候有,这个是《瑜伽师地论》的分析,它说第一个心,率尔心,就是寻思,是一个不起分别的率尔心,一个自性分别的最简单的心。还有寻求心,决定心,那属于我们前面讲的计度分别,随念分别之类的,它分三个,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

  第一个率尔心是现量境:眼识,后边两个——寻求心、决定心在意识。决定心之后就产生染污、清净,就是说有决定心之后才能产生染污、清净;有正念防护,就产生清净的心了;没有正念防护,产生染污的心。这是在决定心以后。

  那么意识产生染污,就把这个眼识也染污了。假使眼睛在看东西,意识也同时生起来,第一刹那意识,跟眼识一样的,也是现量境,但是第二刹那就是遍计执来了,它又产生分别心。这个分别心假使产起贪心,这个眼识也随着它生贪心,所以眼识是随了这个意识来的,主要的是意识生这个。所以说因为意识产生了染污或清净,等流的这个眼识它也善或不善-善的眼识或者是不善的眼识就跟着生起来了。这个所以说分别意识就是寻求心、决定心两个。跟眼识同时生起的那个意识是产生染污的。

  “分别眼所识色,执取相好,由是或能起贪,或能起瞋,是即染净心中一分染心”,就是说我们的染也好,不染也好,就是靠跟眼识同时生起的那个分别意识来的。眼识它自己不能产生染污的,它善也好,它不善也好,就跟意识来的。意识起了染污心,起贪心,眼识也起贪心。

  眼识对色能起贪叫“可爱色色将生染着”。假使对不顺境,意识认为这个东西不好,起瞋恚心,眼识也就跟着起瞋恚心,叫“不可爱色色将生瞋恚”。

  那么为什么要“色色”两个字,那就是说,我们现在看的是色法,这个色法,因为要简别下边的一个意识的色法,那么叫“色色”。意识所对的境是法,那么眼识所对的是色,而这两个色也好、法也好,外境都是色,那么所以说“色色”。色声、色味、色香,乃至色法。那么为什么呢?我们下边一看就知道了。

  前五根都是这样子,对了境之后分别意识,同时跟它生起来,刹那以后无间生分别意识,分别意识对可爱就贪着,不可爱么就排斥,就是瞋恚。

  

  意法为缘生意识;即此意识,有与非理分别俱行,能起烦恼。由此意识,于可爱色法将生染着,于不可爱色法将生憎恚;亦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护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令其不生所有烦恼。如是名为念防护意。

  那么第六意识,它是另外一个情况,“意法为缘生意识,即此意识,有与非理分别俱行”,就是说你不是如理分别起来的,非理分别起来的,就要产生这个贪着,“能起烦恼”。“由此意识于可爱色法将生染着”,这个意识它是不跟眼识同时生起的,不跟耳识同时生起的,那就是说它所缘的境是过去的或者未来的,当下没有跟眼识、耳识,一起看东西,这些外境。所以说这个意识所生的是法境,这个法境属于以前所看的色法,那么叫“色法”。以前看的眼识,假使昨天看到一个人,那么你今天回忆,心里边来回忆,眼识没有生起,单是意识,那么意识就想起昨天那个色,好就起贪心,不好起瞋心,这个是色法。

  因为区别于意识的色法,前边的眼识是色色,耳识叫色声,所以说这个意思。也就是海公上师说的,前面那个色是色蕴的,后面是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分开的,这个也可以这么讲。那么《瑜伽师地论》的说法就是这样子,它说这个意识,不与眼识等俱生的,就是这个意识所缘的境,是过去的或者未来的,前面眼耳鼻舌身没有跟它同时生起,所以它缘的色法是法境,这是法的那个错的里边的,虽然缘的总的是色,昨天的色,但是因为没有跟眼识一起生起,意的境是法,所以叫色法。总的是色,但是他境、对象是法,叫色法,前面是色色,色声,…那就是对象,眼耳鼻舌身的对象,还是色,所以这两个意思是这样子分别。

  我们要讲这一段,就是把色色、色法、色声这个意思,用《瑜伽师地论》的解释再给大家作一个参考。那么下边还有一段,我们要补充一下的。

  

  行平等位

  云何名为行平等位?平等位者,谓或善舍,或无记舍。由彼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无记舍中,由是说名行平等位。如是名为行平等位。

  “云何名为行平等位”?那么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根防止对外境流漏的这个烦恼之后,达到什么要求呢?“行平等位”,我们的心要平等,达到这个地位。

  什么叫平等位?“谓或善舍或无记舍,由彼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无记舍中”,就是说我们的心,由非理作意起了烦恼的这一个意识,把它防止掉,不给它起烦恼,这个时候达到平等舍。

  平等舍里边两个内涵:一个就是善舍,善恶的善,舍,这个善舍,这个舍是属于善法的,就是说心里边没有贪、没有瞋、没有痴,就是这个叫舍。离开贪瞋痴的舍,这是属于善法的舍。因为正念的防护,使意识不生贪、瞋、痴,这叫善舍;那么后头一个无记舍,就是心里边的受,起一个舍受,不苦不乐的受,因为不起贪瞋痴,我们心里边既不起这个乐受也不起苦受,平等的舍受。

  所以说两个舍,一个是离开贪瞋痴的属于善法的舍,一个是属于无记的舍受,没有苦乐的舍受。这里边我们在下边也有补充的。下边还是念下去。

  

  能善防护

  云何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谓于色声香味触法,不取其相,不取随好;终不依彼发生诸恶不善寻思,令心流漏。若彼有时忘失念故,或由烦恼极炽盛故,虽离取相,及取随好;而复发生恶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仪。由是二相,故能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

  “云何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前面说非理分别起的一个烦恼的意识,能够防护它不起烦恼,如何防护?怎样子算能防护呢?“谓于色声香味触法,不取其相”,这我们书上也有的,“不取随好”,你看了它之后防护它不生贪、不生瞋、不生痴。怎么防护呢?就是说防护的方法:看到色声香味触的时候,不要取它的相,不要取它的随好。什么叫相?什么随好?这里也有解释。“终不依彼发生诸恶不善寻思”,不要因为取相、取随好之后,产生一些不好的心,“令心流漏”,这个心一起,不好的心、寻思一起,“心流漏”,心就生起烦恼,就漏出烦恼来了。

  “若彼有时忘失念故”,有的时候,这个正念忘记掉,或者烦恼太盛,“虽离取相”,虽然你看了那个境,没有取它的相,也没有取它的随好,但是还是要产生这个不好的心,“令心流漏”,起烦恼,这个时候要修律仪,要修根律仪。什么叫修根律仪,后头还有解释。

  所以这个我感到很好,补充一下对大家理解这一篇的根律仪有大帮助。根律仪用功方式也可以更明确地知道,这个《瑜伽师地论》全部是用功的方法,并不是叫你懂一点东西,把自己知识充实,这有什么充实呢?如何守正念,如何常委正念?如何防止意根去流漏到这个色声香味触境上去,都是自己用功的一些方法。

  怎么样子可以使它不起烦恼呢?见到境的时候不要取它的相,不要取它的随好,万一有时候念头失掉,或者烦恼太盛,虽然不取相,不取随好的时候还要产生恶法,这个时候怎么样呢?那就是修律仪,怎么修律仪?后头要说。所以说一种是防护根,一种是修律仪,这两个东西使我们非理作意的意的烦恼可以息下去。那么下边再说。

  

  不取其相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言取相者,谓于眼识所行色中,由眼识故取所行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执取其相。若能远离如是眼识所行境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什么叫不取相呢?这个大概你们抄了的,你说方法么是不要取相,不取随好,那么不取相不取随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边就要说,什么叫取相?“谓于眼识所行色中,由眼识故取所行相”,眼识对境,有它的行相,执着那个行相 “是名于眼所识色中执取其相”,就是说眼睛观色的时候,它这个行相,执着那个行相。

  “若能远离如是眼识所行境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假使你能够远离执着这个行相的话,你就叫做“不取其相”了。“如于其眼所识色中”,眼睛如此,那么耳鼻舌身意它所识的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当知亦尔”,就是举个例,以眼作例,其他耳鼻舌身意了都一样的了。

  这里说的还不够仔细,注解里边还有句话20。“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等者”,这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眼识本来不会取相,眼识是现量,它不去执着那些行相好不好,它不执着。而真正在作祟的还是意识,所以说这里边是表示“意识不取眼识所行境相”,眼识所行的境相,由意识来执取,并不是眼识自己执取。我们学过《二十唯识》都知道,眼识是现量境,没有执着的,但是意识跟它生起之后-刹那以后,起一个意识,就是要有分别心的,它就要执着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要分别。所以说眼识生起来之后,意识不要去执取它,叫不取相。

  “当知此中言取相者,谓即意识与眼识俱”,就是跟眼识同时生起的那个意识来执取的,可爱也好、不可爱也好就是意识的作用。“是故说言,由眼识故取所行相”,是由眼识去看了色之后,由意识来执取,就是意识执取还是由眼识这个行相里边来的,所以说“由眼识故取所行相”,而实际上眼识的行相由意识来取,所以中间要转个弯的。“眼识无间意识生故21”,因为眼识,刹那眼识生起之后,无间,一刹那之后,就会生起那个分别…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