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得了定,假使修初禅的,得了初禅定,人还是欲界的人,但是初禅定得到了。证到初禅定的人,有象征的,因为初禅已经离开欲界的男女、饮食贪,都没有了。所以得了初禅的人,他要一入定,不吃东西不睡觉没有问题的,对男女的事情绝对不会起一念的欲,不会动一念心。那么,这个欲界的饮食他不吃,不会死的,他只要入定好了,不会死的。出了定当然不行。
我记得有个公案说:以前印度山上苦修的人很多,但不一定是佛教的,这是外道,婆罗门教,在印度的山洞里边。他们英国人才到印度去的时候,整个印度经常探险。到山上去看,山洞里边跑进去,看见一个人坐在里边,身上长满藓苔蜘蛛网。这考证下来总几百年以上的。这个人虽然他是入定,不动,但是看出来是活的……,那么他们怎么办呢?他们也很好奇,把那个人轻轻地抬下来,先抬下来抬到地面上来。然后这个入定的人也惊醒,出定。在定中很胖,身体很丰满的。那么出了定之后,他的肚子饿了就要吃东西,越吃越瘦。因为定的时候,他有这个定的禅味,禅悦为食,把他这个身体维持得好好的。而出定之后这个禅悦就失掉,粗的四大的作用又起,那就要吃东西。吃东西——他因为好几百年没有吃过,他吃下去,东西吃下去营养还不够,反而把以前本来很丰满的身体把它瘦下去,越吃越瘦。以前有这么一个公案。
那就是说“禅悦为食”的话,初禅的人你不给他吃东西,他就入定好了,一年两年都没关系,只要不出定,出了定就不行。
那这个是初禅相,那么二禅更高。这是世间定,入了定之后就有这个功能。
“若上生”,那就是说得了初禅定的人,他这一辈子死掉,下一辈子决定生初禅,上生初禅天。那么得了二禅定的人,他这一辈子死掉,决定是生二禅天,这是决定的。“上生”,生到天上去。
“久住于观行,从欲至非想,世间九次第。”这是世间道。
修世间禅定,婆罗门教就专门修这个定,所以说婆罗门教的神通是从定中来的。世间禅定也可以发五通,我们经上经常看到的外道仙人有五通的,一般都是指这些修世间禅定的。那么我们说气功师的禅定奇怪,你看他气功师都有妻子儿女,没有离欲,他也吃饭,不吃饭他要饿死的,他这个禅定哪儿来,这个神通哪里来的?这个一想就可知,加持的,鬼神的通在他身上起作用。所以说他也可以得一点定,也可以有一点通,但不是他自己的,是属于加持的。大力鬼神有这个功能的,可以加持到他身上去。这些不是自己的,比婆罗门那些世间禅定还差。
那要修这个世间的禅,也不是说一下而成的,要“久住于观行”,要很长的时间安住于修这个观,修这个禅定。“观”就是观下地的粗、苦、障,观上地的静、妙、离。然后在初禅来说,要离开欲界的恶不善法,就是欲界的瞋恚,欲界的淫欲心,还有这个五盖:昏沉、掉举、睡眠、恶作等等。这些障碍除掉,可以得离生喜乐,就是初禅定。二禅有二禅的方法。那是一层层上去,所以说也不是很简单得到的。但是气功师很快,做一个梦,或者山上去一次,他就会突然发通。那是加持的,不是自己来的。要“久住于观行”,要很长的修行,也要刻苦的。那么修行后果就是得禅定。
所以欲界是第一层,欲界没有定的——但是欲界也有定,有个欲界定叫电光定,但是一刹那,真正地起作用是色界定。从未到地定开始,那真正能起作用的。那么从欲界到非想非非想天,一共有九个地方,就是九个次第,这是“世间九次第”。从这个地方总的来说,欲界是没有定的。如果要叫九次第,就把欲界与初禅的中间那个层次,也属于初禅天的未到地定摆进去,那么是九个定,这是讲世间的有漏定。这个定得到之后,烦恼是伏下去,就是说不起现行,但是根子不能断。所以说得了初禅的人,他对男女的心是没有的,但是不能碰到境界,因为他种子还在。
我们讲《俱舍》不是有这个话吗?烦恼现起的主要原因,是烦恼的种子未断,对方的生烦恼的境现前,非理作意起来,不能克制自己的话,就会起烦恼。所以得了初禅定的人,要世间定的话,经常要提高警惕,不能放逸。
这个在佛经上很多。一个国王每天到中午的时候迎接一个仙人从天上飞下来应供,吃了饭之后又送他回去,飞回去。那是五通仙人,他能飞,这是神境通。但是有一天国王有事,要去办公,不能接,他就很着急。他的女儿说:“哎,父亲,我天天看你接的,这个事情哪个做不来呢?他来,我手这么一接,两个脚持牢,把他轻轻放在地上,他就踩着地走。他要走的时候我就把手摆在地下,他踩上去,我把他抬起来,他就飞走。这我会,你放心好,我来接。”国王说:“好好好,你天天看我接的,你大概会了。”国王就放心去了。那个女儿就来接,她是国王的女儿,国王的王妃都是长得好的,国王是国中选来的王妃养的,本身也是长得端正的,她的女儿当然端正的。她去接仙人的时候,这个仙人,一般印度都不穿鞋的,他脚一碰到女人的手感到很柔软,一下子欲心一起。也不要动其他的念头,也不要做什么坏事,就是这个欲心一念起来之后,禅定就没有。禅定没有飞不来,飞不来他只好饭吃好之后,本来他到平台上要送他回去,飞回去的,他只好打妄语,他说:“你们这国家我来了那么多次,你们那么富强,那么繁荣,人民那么多,那么好,我从来没有仔细看过,飞来飞去的话那是一下儿过,今天我要仔细看看,我不飞。”那就一步一步走回去,那就是禅定没有了。
所以说世间禅定是不稳当的。真正要不退,要无漏禅,就是出世禅定。下边讲出世禅定。
丁二 出世禅
由亲近善士 聪慧具堪能 知苦思断集 修道趣涅槃
得有学智见 继续修圣道 见修所断断 自离系涅槃
永超越三界 是为出世禅
出世禅定又要进一层,不是那么容易就得到。那么怎么得到出世禅呢?
“由亲近善士”,那就是“菩提道次第”的了。你要修出世法,先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十个功德,没有十个功德就不能亲近。很多人就是有这个矛盾,就是说在皈依的时候,三宝都是宝,都要尊重,都要听话。那么我碰到剃了头的都是善知识,都是僧宝,什么话都听。恰恰有些人非法的,你要听,什么话都听他,糟糕了。
我们上次讲的,一个居士,她是练气功的,练放气身体放坏了。她就拼命求,求一个师父来救我,怎么怎么……。那她这样求是有感应,梦中就看见一个穿岀家衣服的师父来救她,不久梦中看到的人又真的发现了。哎,赶快,这是真正的大救星来了,赶快叫他求救了。求救之后,怎么救?修双身法来救她。这个不是糟糕了吗?这是外道,碰到一个外道。
所以说要亲近善士,不是说现了出家相的人都可以亲近他,就可以跟他去学法。这个还得要看看“菩提道次第”,十个功德够不够,不够的不能学。而这十个功德,康萨仁波卿的抉择,两个是不能少的。一个是持戒,必定要持戒的,不持戒的话你不要去上当;管你什么样,装模装样的怎么样,不持戒的,不能亲近。第二个悲心。所以这个是康萨仁波卿的智慧,也是他历代传承的经验之谈。在我们试下来非常兑现的,这两个东西你抓住,再怎么不会上当。这个东西不抓住的话,上了当之后叫冤也没地方叫。亲近善士,“菩提道次第”讲过的,我们不多说了。
“聪慧具堪能”,“聪慧”就是说由闻思修的三个慧,有堪能性,自己有能够学法的堪能性,自己要有堪能性。
海公上师这里特别强调,所谓有堪能性的有两个:“耐烦”,耐烦什么?就是说你能够忍得下去。一个要“勇猛”,勇猛就是说看到困难的时候不要退,要冲上去。
在我们讲《辨识阿含》的时候,不是讲《法蕴足论》的四圣种品吗?四圣种品5:比丘就是勇士,比丘就是打仗的勇士,跟敌人要拼刺刀的。什么敌人呢?烦恼。烦恼就是敌人,不能跟它妥协的。比丘是真正的勇士,世间的勇士会投降,比丘是死不投降的。那么这个是说我们断烦恼,要勇猛的心,不能是看到困难就退。
还有“耐烦”,这个海公上师特别强调的,他说你实在是过不下去,赖都要赖过去。这次安居我们这里就出现一些人。安居,有的时候,他感到条件不对,或者身体不适应,或者是同室的那两个人之间不和,他总是要想办法离开,要走。安居,我们说移安居有没有?是有。有什么条件?命难、梵行难。你在这里住下去,你命要送掉的,这个地方有狮子老虎或者有非人要害人的,那你不得不移安居;如果这个地方有一些淫女,她要逼迫你做淫欲事情,梵行难,那你要转移。除非这些的话,否则是不动的。海公上师说除了这两个以外你赖都要赖过去。赖过去才能够成就。
我们说一切艰难困苦来,你能够勇猛向前地跟它搏斗,胜过它当然是最好。如果你一下胜不过,你就不要退,赖在那里,赖在那里把时间赖过,也算你胜了。我们说“坚持就是胜利”,世间上有这个话,你坚持下去好,哪怕你打输,你还坚持,结果胜利还是你的。如果你要退,好,失败了。
安居,海公上师亲自示现一个例子——就是说他在进藏的时候,因为他的年纪不是很年轻了,三十九,要学法,还要学藏语,很困难。就修“白文殊”,修这个法希望增加记忆力。(2A)正好这个法传了就去安居,安居么一个房间配好。还有个同修一起去的,一个房间。结果这个房间,进去之后发现糟糕,安居定也定下来,这个房间里边臭虫是满的。你只要睡在那里,晚上是咬得睡不着的。他那个同修没有办法,不管你天热,也没办法,把整个的被盖,把头到脚全部包起来,这样子躺在那里。而海公上师,用功了要坐,那这个怎么办呢?床上的臭虫,手一拉就一把。那么他想办法,床离开墙,床的脚下面放几个罐桶,里边有水,臭虫它爬不进去。不是好了嘛?那就是有伞兵下来,天花板上的臭虫“叭啦啦”掉下来,还是满床,这个臭虫…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