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么该怎么样子饮食呢?“正知之义”,应当要怎么样子去接受饮食呢?
那个饮食有那么大的害处,我们就干脆不要吃就完了,但是你没有得禅定,没有得初禅,你不吃还不行,吃还是要吃,那么是骗人啰?不骗人的,我们的吃为了修行。所以说有的人,就会走极端,他认为这个事情是不对的,就绝对地不要它,你饮食不对的,那么大过患,那绝对不要的,不吃好,但是你不吃怎么办呢?不吃你马上就死掉,你死掉,人身难得,好容易得了人身,你自己把自己饿死,这个有什么好呢?我们佛教里边就是要走中道,并不是一边倒的。你吃嘛还是要吃,但是不要去贪着就完了。什么事情就是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你把觉的心提出来,世间事就是佛法。你不觉起心,烦恼心去看,这就是颠倒的流转法了。这个问题是觉不觉的问题,只要你觉的话,饮食并不是坏事,他还是可以对我们修行有利的。“正知”,有正知就是觉,你有这个觉的话,饮食还是可以吃嘛,并不是不能吃。
“以段食支身”,我们的段食可以支持我们的身,这个身我们好容易过去皈依三宝、受五戒、发了好的愿,增上生,下士道,才感到现在的圆满人身,好容易得到,你把他饿死了干啥?这个就不是可惜了嘛。以段食就可以支持这个身体,支持身体干什么?修行嘛。“令修集梵行”,可以把这个身体修梵行,修行。你这个身体可以作坏事,也可以修行,做了坏事固然受苦害人家。做了好事,修行的话,不但是不受苦,还可以救人家,你何乐而不为呢?不要说饮食是不好的就一概排挤,把好事也不做,这是走另一个极端去了。在家人,专门贪求饮食固然是不好,是这个极端,你走的也是另一个极端,也不好。那么要改走佛的中道之道,饮食还是吃,但是不贪着。吃了之后干什么?修梵行,修行。
“思如上过患”,那就是说,那些以前所想的过患,要想,就是不生起贪着,不去追求,不去防护等等,这些过患都知道,不要去做,但是修行要做。
“食时如食子”,吃饭的时候观想跟吃自己的孩子的肉一样,那你并不是说,不但是吃荤,就是吃素也要这么观想。这是什么一个意思呢?
《阿含经》里边有这么一个公案:一个国王,他是邻国打来,打仗,失败,他落荒而逃,带着他的王妃,一个独生子。那么在经过荒野,他们准备到邻国,另外一个国家,跟他们友好的,去讨救兵,恢复他的国家。那么,经过很长的沙漠地带,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那么这三个人走得很疲乏,走了又走,实在走不动,那么他们就想,该怎么办呢?国王就说,他说:“我自己死掉,那么你把”——跟他的王妃,“把孩子带出去,将来养大了来报仇”。王妃说:“这个不行的,国王你是一个主,报仇的事情要你干的,孩子是你的后代,还是我死掉,你们两个,赶快把我的肉吃完,血喝了,可以有气力,可以逃出这个荒野了”。这个国王正在犹豫,这个孩子说了:“哎呀,父母你们两个是对我大恩的,不能死的,我只有一点点大,也起不了作用,将来报仇等我长大,不晓得哪一年去,干脆是我死掉,你们吃饱了之后,把复仇的事情搞了,那就是最圆满了。”后来,父母都舍不得,那么又走,走了之后,实在走不动,没有办法,再看下去三个人都要死掉,那么最后就采取那个办法,把孩子吃掉。
那么就是说,虽然是吃,为了维持身体,成就他的事业,而绝对对吃他孩子的肉,绝对不感兴趣,而感到悲痛,以这样子的心情去吃。那平时我们吃饮食也要这样子地观想,这样子吃,那就没有过患了。所以吃的时候,就像吃自己的孩子一样,痛心,不感到有什么高兴的味道。
甲四 求施方轨
念施主财利 求积大艰险 以养亲属供 悲心而奉我
为求胜果故 如割皮肉痛 刺血拔毛苦 我安然享供
焉可不修行 以报施主恩 令彼获胜果 大利乐光荣
“念施主财利,求积大艰险,以养亲属供,悲心而奉我,为求胜果故,如割皮肉痛,刺血拔毛苦。”你这样想一想,施主他供养我,我们出家人都是施主供养的。施主供养的财物是不是很容易得到的呢?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施主,自己要积聚他的资财,花了很大的辛苦,冒了很大的险,就是前面说的,积聚的时候要经过甚至于身命危险搞来的钱,他本来拿了钱养自己家属的,但是,因为出家人,以悲心、或者以恭敬三宝的心来供养我,他自己为了要求胜果,将来要修行、证果,修供养,但是他供养的时候,“如割皮肉痛”,这个钱是他辛苦而来的,要养家属的,他把它省下来供养我,那么他供养的时候,虽然表面是很高兴,实际上心里很痛,就像割皮一样,割肉一样的痛,好象刺血拔毛的一样的苦,假使我把他们的钱“安然享供”,安然地,好象我该吃的,我们很多人吃了施主的供养,好象这个是天然的,他该供养我的,浪费一点我们无所谓的,他该供养我的,反正,毫不在意。这个就是辜负了施主的供养心了。
“焉可不修行,以报施主恩。”这样子供养的东西你吃了之后哪里可以不修行呢?要好好修行才能够报施主恩。否则的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你不去好好修行的话,“披毛带角还”,披毛带角还是轻的,要下地狱的,你报施主恩,你哪里可以不修行来报施主的恩呢?
“令彼获胜果,大利乐光荣。”我修行之后,给他回向,那么他要得到的殊胜的果,能够得到,他能够要得到很大的利乐,就是将来,也可以证果证道,“光荣”,一些名誉,光荣财利等等,荣誉都可以得到。要满他的愿。我们好好修行给他回向,施主能满愿,这是法尔如此,因为修行的力量很大。但是,你如果不好好修行的话,那你如何对得起施主。
还有一点我们要说的,就是说有的人好象是对父母放不下,感到自己修行,对父母好象是没有尽孝,父母生病了心里很愁忧,还甚至要回去,养父母去,这样的人有,我们这里有,他已经走了。那么这些人就不知道因果的关系,一个人,你如果好好出家持戒修行的话,你的父母生活来源、身体健康等等都会增上,因为这是因果,法尔如此。同时,护法菩萨为了照顾一个修行人安心修行的话,他要尽他责任,把你的家庭安排好,绝对不会使你家庭受苦。现在的温州瓯海区,一个法师,他以前在我们清凉桥的时候,他就说那个话,他说我出家二十年,家里没有死过一个人,不但是家里,亲属也没有死过一个人。那就是说一个人修行的话,整个的家属都会得到沾光的。问题是看你是不是真修行,你是真修行的话,你父母绝对不会受苦,你假修行,那就难说,不好说。
月喻往施家 荡涤身心净 安住于惭愧 离骄慢邪命
不自举轻他 得施心喜悦 他得亦随喜 又往施主家
不望彼必施 恭敬多非少 妙好不缓迟 纵彼不惠施
终不起怨害 瞋恚嫌恨心 勿因此因缘 亏戒落恶趣
“月喻往施家”,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月喻是个境的名词,月喻就是说,月亮,半个月圆一次,那么我们去乞食到施主家里去,也不要常去,常常去人家要讨厌的,你偶尔去一下,人家欢喜,就像月亮半个月圆一次,人家看到很欢喜。这个月圆,大家这一天,八月半,尤其八月半,大家庆祝什么的。如果天天圆,不稀奇,没有啥意思。这个比丘到施主家里去,如果天天去,他看厌烦,也不恭敬你,你偶尔去一次,就像八月半月亮一样,他望的很,来一次非常高兴。所以说我们施主家里,不要经常去,偶尔去一次,一个是利益他,一个,自己得利养,这是饮食。那么就是不要经常去。这是一个教授教诫。
“荡涤身心净28”,身心要弄得威仪,戒律要持好,不要去为了名、利养去。那么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我们抄了的,这个《瑜伽师地论》的意思,月喻:自己到施主家里去的时候,要象月亮一样,那么澄清,干干净净的,心里没有烦恼。远离热恼,月是清凉的,烦恼是热的,烦恼的热恼都去掉,以清凉的、干干净净的心到施主家里去,不能带着烦恼的求利养的心去。
“安住于惭愧,离骄慢邪命”,要经常自己想自己的不足之处,感到很惭愧,不要说我自己功德很大,你供养我,我该受,而且我感到你这个太差,我这个人该受更好的供养,等等。这个心是绝对起不得,有一点点供养就感到很惭愧:我自己不劳而获,人家辛辛苦苦的供养我,我动也不动,钟一敲,板一打,饭就到我的碗里来了,这个是太失福了,这个很惭愧。“离骄慢邪命”,不要自以为自己功德很大,骄慢的心不要起来,也不要以邪命去求饮食。
“不自举轻他”,这个都是自己心里的,不要起慢心,不要自以为我的功德大,该受到更好的供养,其他人,他没有什么功德的,不如我的,他嘛吃差一点没有关系等等,这个心不能起来。
“得施心喜悦,他得亦随喜。”得到供养的时候,心里很高兴,这是施主培福,我自己能够由他的悲心,也能够身体支持了可以修行,这个都是好事情,要喜悦。那么自己得到喜悦,假使自己得不到,人家得到,假使这一家人家,我去托钵他不给,我只好拿空钵回去。但其他来一个比丘,也是到这户人家去,一看,他跟他们有缘,他给他很多好东西,妒忌心来,这个是要对那个施主要嫌恨,不要。自己虽然得不到,人家得到,随喜。他也是修行人,他能得到之后,施主也是培福,他也能够修行,也是好事情,要随喜。
“又往施主家,不望彼必施,恭敬多非少,妙好不迟缓。”到了施主家里去,不要预先有一个心,就是说去的时候:我是这么大功德的人,修行人,我去了之后他非施不可,他决定要布施我。万一不布施,那就气得不得了。不但要布施我,而且恭恭敬敬地要布施我;不但是恭恭敬敬地,还要给我很多,不是少的;不但是要好的多的给我,还要很快地给我,不要叫我等半天。以这样子的心情去乞食,多半会失望。人家在家人哪里那么闲就等在那里给你送饭…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