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麼該怎麼樣子飲食呢?“正知之義”,應當要怎麼樣子去接受飲食呢?
那個飲食有那麼大的害處,我們就幹脆不要吃就完了,但是你沒有得禅定,沒有得初禅,你不吃還不行,吃還是要吃,那麼是騙人啰?不騙人的,我們的吃爲了修行。所以說有的人,就會走極端,他認爲這個事情是不對的,就絕對地不要它,你飲食不對的,那麼大過患,那絕對不要的,不吃好,但是你不吃怎麼辦呢?不吃你馬上就死掉,你死掉,人身難得,好容易得了人身,你自己把自己餓死,這個有什麼好呢?我們佛教裏邊就是要走中道,並不是一邊倒的。你吃嘛還是要吃,但是不要去貪著就完了。什麼事情就是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你把覺的心提出來,世間事就是佛法。你不覺起心,煩惱心去看,這就是顛倒的流轉法了。這個問題是覺不覺的問題,只要你覺的話,飲食並不是壞事,他還是可以對我們修行有利的。“正知”,有正知就是覺,你有這個覺的話,飲食還是可以吃嘛,並不是不能吃。
“以段食支身”,我們的段食可以支持我們的身,這個身我們好容易過去皈依叁寶、受五戒、發了好的願,增上生,下士道,才感到現在的圓滿人身,好容易得到,你把他餓死了幹啥?這個就不是可惜了嘛。以段食就可以支持這個身體,支持身體幹什麼?修行嘛。“令修集梵行”,可以把這個身體修梵行,修行。你這個身體可以作壞事,也可以修行,做了壞事固然受苦害人家。做了好事,修行的話,不但是不受苦,還可以救人家,你何樂而不爲呢?不要說飲食是不好的就一概排擠,把好事也不做,這是走另一個極端去了。在家人,專門貪求飲食固然是不好,是這個極端,你走的也是另一個極端,也不好。那麼要改走佛的中道之道,飲食還是吃,但是不貪著。吃了之後幹什麼?修梵行,修行。
“思如上過患”,那就是說,那些以前所想的過患,要想,就是不生起貪著,不去追求,不去防護等等,這些過患都知道,不要去做,但是修行要做。
“食時如食子”,吃飯的時候觀想跟吃自己的孩子的肉一樣,那你並不是說,不但是吃葷,就是吃素也要這麼觀想。這是什麼一個意思呢?
《阿含經》裏邊有這麼一個公案:一個國王,他是鄰國打來,打仗,失敗,他落荒而逃,帶著他的王妃,一個獨生子。那麼在經過荒野,他們准備到鄰國,另外一個國家,跟他們友好的,去討救兵,恢複他的國家。那麼,經過很長的沙漠地帶,沒有吃的,沒有喝的,那麼這叁個人走得很疲乏,走了又走,實在走不動,那麼他們就想,該怎麼辦呢?國王就說,他說:“我自己死掉,那麼你把”——跟他的王妃,“把孩子帶出去,將來養大了來報仇”。王妃說:“這個不行的,國王你是一個主,報仇的事情要你幹的,孩子是你的後代,還是我死掉,你們兩個,趕快把我的肉吃完,血喝了,可以有氣力,可以逃出這個荒野了”。這個國王正在猶豫,這個孩子說了:“哎呀,父母你們兩個是對我大恩的,不能死的,我只有一點點大,也起不了作用,將來報仇等我長大,不曉得哪一年去,幹脆是我死掉,你們吃飽了之後,把複仇的事情搞了,那就是最圓滿了。”後來,父母都舍不得,那麼又走,走了之後,實在走不動,沒有辦法,再看下去叁個人都要死掉,那麼最後就采取那個辦法,把孩子吃掉。
那麼就是說,雖然是吃,爲了維持身體,成就他的事業,而絕對對吃他孩子的肉,絕對不感興趣,而感到悲痛,以這樣子的心情去吃。那平時我們吃飲食也要這樣子地觀想,這樣子吃,那就沒有過患了。所以吃的時候,就像吃自己的孩子一樣,痛心,不感到有什麼高興的味道。
甲四 求施方軌
念施主財利 求積大艱險 以養親屬供 悲心而奉我
爲求勝果故 如割皮肉痛 刺血拔毛苦 我安然享供
焉可不修行 以報施主恩 令彼獲勝果 大利樂光榮
“念施主財利,求積大艱險,以養親屬供,悲心而奉我,爲求勝果故,如割皮肉痛,刺血拔毛苦。”你這樣想一想,施主他供養我,我們出家人都是施主供養的。施主供養的財物是不是很容易得到的呢?並不是這樣的。他們施主,自己要積聚他的資財,花了很大的辛苦,冒了很大的險,就是前面說的,積聚的時候要經過甚至于身命危險搞來的錢,他本來拿了錢養自己家屬的,但是,因爲出家人,以悲心、或者以恭敬叁寶的心來供養我,他自己爲了要求勝果,將來要修行、證果,修供養,但是他供養的時候,“如割皮肉痛”,這個錢是他辛苦而來的,要養家屬的,他把它省下來供養我,那麼他供養的時候,雖然表面是很高興,實際上心裏很痛,就像割皮一樣,割肉一樣的痛,好象刺血拔毛的一樣的苦,假使我把他們的錢“安然享供”,安然地,好象我該吃的,我們很多人吃了施主的供養,好象這個是天然的,他該供養我的,浪費一點我們無所謂的,他該供養我的,反正,毫不在意。這個就是辜負了施主的供養心了。
“焉可不修行,以報施主恩。”這樣子供養的東西你吃了之後哪裏可以不修行呢?要好好修行才能夠報施主恩。否則的話,“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你不去好好修行的話,“披毛帶角還”,披毛帶角還是輕的,要下地獄的,你報施主恩,你哪裏可以不修行來報施主的恩呢?
“令彼獲勝果,大利樂光榮。”我修行之後,給他回向,那麼他要得到的殊勝的果,能夠得到,他能夠要得到很大的利樂,就是將來,也可以證果證道,“光榮”,一些名譽,光榮財利等等,榮譽都可以得到。要滿他的願。我們好好修行給他回向,施主能滿願,這是法爾如此,因爲修行的力量很大。但是,你如果不好好修行的話,那你如何對得起施主。
還有一點我們要說的,就是說有的人好象是對父母放不下,感到自己修行,對父母好象是沒有盡孝,父母生病了心裏很愁憂,還甚至要回去,養父母去,這樣的人有,我們這裏有,他已經走了。那麼這些人就不知道因果的關系,一個人,你如果好好出家持戒修行的話,你的父母生活來源、身體健康等等都會增上,因爲這是因果,法爾如此。同時,護法菩薩爲了照顧一個修行人安心修行的話,他要盡他責任,把你的家庭安排好,絕對不會使你家庭受苦。現在的溫州瓯海區,一個法師,他以前在我們清涼橋的時候,他就說那個話,他說我出家二十年,家裏沒有死過一個人,不但是家裏,親屬也沒有死過一個人。那就是說一個人修行的話,整個的家屬都會得到沾光的。問題是看你是不是真修行,你是真修行的話,你父母絕對不會受苦,你假修行,那就難說,不好說。
月喻往施家 蕩滌身心淨 安住于慚愧 離驕慢邪命
不自舉輕他 得施心喜悅 他得亦隨喜 又往施主家
不望彼必施 恭敬多非少 妙好不緩遲 縱彼不惠施
終不起怨害 瞋恚嫌恨心 勿因此因緣 虧戒落惡趣
“月喻往施家”,有兩個解釋,一個是,月喻是個境的名詞,月喻就是說,月亮,半個月圓一次,那麼我們去乞食到施主家裏去,也不要常去,常常去人家要討厭的,你偶爾去一下,人家歡喜,就像月亮半個月圓一次,人家看到很歡喜。這個月圓,大家這一天,八月半,尤其八月半,大家慶祝什麼的。如果天天圓,不稀奇,沒有啥意思。這個比丘到施主家裏去,如果天天去,他看厭煩,也不恭敬你,你偶爾去一次,就像八月半月亮一樣,他望的很,來一次非常高興。所以說我們施主家裏,不要經常去,偶爾去一次,一個是利益他,一個,自己得利養,這是飲食。那麼就是不要經常去。這是一個教授教誡。
“蕩滌身心淨28”,身心要弄得威儀,戒律要持好,不要去爲了名、利養去。那麼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我們抄了的,這個《瑜伽師地論》的意思,月喻:自己到施主家裏去的時候,要象月亮一樣,那麼澄清,幹幹淨淨的,心裏沒有煩惱。遠離熱惱,月是清涼的,煩惱是熱的,煩惱的熱惱都去掉,以清涼的、幹幹淨淨的心到施主家裏去,不能帶著煩惱的求利養的心去。
“安住于慚愧,離驕慢邪命”,要經常自己想自己的不足之處,感到很慚愧,不要說我自己功德很大,你供養我,我該受,而且我感到你這個太差,我這個人該受更好的供養,等等。這個心是絕對起不得,有一點點供養就感到很慚愧:我自己不勞而獲,人家辛辛苦苦的供養我,我動也不動,鍾一敲,板一打,飯就到我的碗裏來了,這個是太失福了,這個很慚愧。“離驕慢邪命”,不要自以爲自己功德很大,驕慢的心不要起來,也不要以邪命去求飲食。
“不自舉輕他”,這個都是自己心裏的,不要起慢心,不要自以爲我的功德大,該受到更好的供養,其他人,他沒有什麼功德的,不如我的,他嘛吃差一點沒有關系等等,這個心不能起來。
“得施心喜悅,他得亦隨喜。”得到供養的時候,心裏很高興,這是施主培福,我自己能夠由他的悲心,也能夠身體支持了可以修行,這個都是好事情,要喜悅。那麼自己得到喜悅,假使自己得不到,人家得到,假使這一家人家,我去托缽他不給,我只好拿空缽回去。但其他來一個比丘,也是到這戶人家去,一看,他跟他們有緣,他給他很多好東西,妒忌心來,這個是要對那個施主要嫌恨,不要。自己雖然得不到,人家得到,隨喜。他也是修行人,他能得到之後,施主也是培福,他也能夠修行,也是好事情,要隨喜。
“又往施主家,不望彼必施,恭敬多非少,妙好不遲緩。”到了施主家裏去,不要預先有一個心,就是說去的時候:我是這麼大功德的人,修行人,我去了之後他非施不可,他決定要布施我。萬一不布施,那就氣得不得了。不但要布施我,而且恭恭敬敬地要布施我;不但是恭恭敬敬地,還要給我很多,不是少的;不但是要好的多的給我,還要很快地給我,不要叫我等半天。以這樣子的心情去乞食,多半會失望。人家在家人哪裏那麼閑就等在那裏給你送飯…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