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地震还不是大三灾,算起来还小灾。真正大三灾起来,火灾,整个世界从阿鼻地狱一直烧到初禅;水灾,从下边淹,水淹到二禅;然后风灾,大风吹到三禅。四禅才不动地,灾才都达不到。那是真正的大灾。
道谛四行相——道、如、行、出
“道”——“通行义”,能够通达到菩提的。
“如”——“契正理”,跟真正的正理所符合的。
“行”——“正趣向涅槃”,它是趣向菩提的,能行的。
“出”——“能永出生死”,永出生死的。
那么这个四谛的道理反复地去思考,这是加行道的事情。那就是说“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真是心里承认下去了。你说“苦”,好好好。嘴里说苦,跑到外边吃一个冰糕就感到很舒服,这个苦啥东西?根本苦的味道一点也没有。要苦的味道真正能体会到,这个就在加行道。
“知苦思断集”。“知苦”,三界不论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苦,这个道理要知道。那么要“思断集”,然后就追求,苦从何来?集谛而来,烦恼、造业而来的。那么你要除苦的话,非把这个因缘断除不可,要断集。
“修道趣涅槃”。那么你知道,苦能不能灭?能灭。灭了之后是什么境界?“涅槃”,最殊胜的自在的境界。那么既然这个境界非常好,我要达到那个境界——那就“修道”。修道就能达到境界了。佛在菩提树下三转十二*轮,就是说这个一句话,“苦集灭道”。时间到,就到这里。
第二讲
《定道资粮颂》。昨天我们把第一个“门类大别”讲了一点开头,今天先把昨天大家小组讨论的一些问题解答一下。
问题解答
第一组:凡夫有无宗通、说通?
这个很简单,宗通——离言说的修证,凡夫哪里有呢?当然没有。这个我们昨天讲宗通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说通,一般是说自己证到,然后对机而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比如说法,三藏十二部之类的。凡夫宗通也没有,说通从何而来?当然没有了。但是从佛所说的显教,我们学了之后,也能得到一部分的说通。这个说通不是自己来的,是跟了佛说的。我们在学《二十唯识》的时候也说,唯识的道理甚深,但是凡夫也能学到一些。那么这样子的说通,那个条件是不够的,只是勉强地也能说一点就完了。
宗通与说通是否能分?
你想怎么分?宗通是自己修证的、离言说的,说通是对机而说的,离开宗通哪有说通?说通也不能离开宗通乱说。这两个东西是辩证的统一,不能拆开的,也不是孓然一个东西。那就是佛的教证二法,证就是宗通,教就是说通。有了宗通才能说教,你没有宗通的话,说通也无所从来。这个既不能是一个东西,也不能截然分割而为二。我记得在宗大师的《广论》里边也讲了这个,教证二法是不能分的,你把教说是教——讲道理的,这个修证另外有方法的,那就是污蔑佛法。贬低了佛说的说教,甚至于说佛说的经典以外另外还有修证法,那是谤法,这个很厉害。是不能分,但是,不是孓然一物。
次第禅中有无宗通说通?
这个问题就问得奇怪。次第禅有世间的、有出世间的。世间的哪里能够证到离言说的真如境界呢?当然证不到。那么既不能说宗通,也没有说通。以无漏的出世禅的,看你什么境界,菩萨、声闻、缘觉都有宗通、说通,那么佛的那个当然也是无漏禅来的,那么更是圆满的宗通、说通了。
说通没有宗通是不行的,有宗通没有说通有没有?
这有的。声闻、缘觉,有的是不说法的。很多的缘觉就是现神通,现神通他就算度众生了。那么神通能不能说法?佛教化众生有“三示导”,一个是“神通示导”,一个是“记心示导”,一个是“说法”。重要的是说法。神通仅不过是引起一些有情的信心。“记心示导”就是说,你心里有什么东西他能知道,这也能够起信心。你真正要如法修行的话,非要说法不可的。所以说有宗通而没有说通的是有的,就是声闻、缘觉里边有的。如来当然是宗通、说通两个是完整的、全的。菩萨,三大阿僧祗劫修持的那些,宗通、说通都在修习,但是跟佛比是不圆满,还没有圆满。
次第禅的问题我们等一下还要复习一下。它是两种,一种是出世的,一种是世间的,这个名字还是要重新说一下的。
第二组:什么是禅?禅与定的关系?
这个话问得很好。“禅”就是静虑。一般我们说“四禅八定”,“四禅”就是初静虑到四静虑,这个是“禅”。为什么叫静虑呢?就是说这四个禅是定慧均等,定跟慧这两个是相等的,有静有虑,静是定,虑是观察,就是思惟。静虑,止跟观均等的,这个定叫禅。那么一切“心一境性”都是定。所以说这个“四禅”就是初禅到四禅,这四个禅是静虑,也叫禅,也叫定。“八定”,八定就包括它,四个禅也是定。那么无色定——无色界四个定,一共八个定。“四禅八定”就是说,这八个都能叫“定”,但是只有四个禅叫“禅”,因为它是有静有虑,止观均等。
那么无色界难道没有观吗?无色界的定是观少止多,不均匀的,所以说不叫禅。再一个,这个近分定观多止少,也不叫禅。只有这四个禅定——根本禅,叫禅,叫静虑。为什么这四个特别重要呢?因为我们说断烦恼、开智慧都要观的,你观的力量弱,这个发挥的功能就不大了。在近分定能观烦恼,观的力量很强,但是止的力量少一点,那么不圆满。止观均等是最好的,所以说这四个叫禅。
什么叫参话头?
达摩祖师来——我们早就说过,印度是没有这个什么特殊的参话头、打机锋,没有的,就是不立文字。因为学教太多,总是从教上——假使说学了很多的教,什么问题来,他都能从文字上给你解释,那就永远跳不出这个遍计所执的网。那么斩断了文字关,叫你直接去理解那个不可言说的自性,这个逼着你开悟。至于参的这个方式,是汉地人想出来的,一般说是圆悟国师的那个接班人,他的法子——大慧禅师下面是开始用话头的。那么这完全是汉地方式了。
禅宗的见性成佛?
禅宗见性成佛,见什么性,成什么佛?成佛有法身佛,见了空性就是成法身佛了。有报身佛,福德智慧圆满了是报身佛。应身佛,当你法身佛、报身佛成就之后,六道里去度众生,就是应身佛。这个就看你悟的境界了。如果说你是见道的,大彻大悟,是见道的,那么悟到的是法身佛。如果你是一直能够福德智慧完全圆满的,那是报身佛了。一般我们说禅宗培福很少,只是从智慧上下手,恐怕是不容易达到。
那么这个问题要牵涉到下边他们问的破三关的问题了。我们对禅宗是不大去参与。因为禅宗第一个是要明师,要开了悟的明师才能带你上路。再一个我们从小是学教下手的,就感到禅宗——就是说你参话头、或者是观念佛是谁”,过去有善根的,固然这辈子参破,可以开悟。如果过去没有善根种子的,你坐破几十个蒲团,这一辈子过完了可又一无所得,就是说不开悟。这个我们感到冒险性大,所以对禅宗没有专门去留心。学教是踏实的,走一步就是一步。这个我们看是最踏实的,也是佛的正规的途径——菩提道。
什么叫破三关?
破三关的情况大概是这样子。它们里面三个关,一个是初关,初关是头关;一个重关,就是第二重关;第三有的叫玄关,玄妙的玄,有的叫末关。
那么头关一般就是说见了圆成实性,能够见到法身——空性。所以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就是遍计执所执的东西全部破掉,这个是见到法身了。
重关,那就是说大死之后又是大活。大死就是说头关,初关把遍计执全部打碎,那就是彻底地死完。一切凡夫的生死都在这个遍计执里边,就是大死一番。大死一番么就大活,就是“山又是山,水又是水”。但是这个山这个水不是遍计所执的,都是从这个“依他起”,就是法身源头里流出来东西,都是菩提所流的。那这个情况就跟以前的凡夫的山水不一样了。这个是重关。
从法相来说,初关是无漏慧——从来我们智慧是有漏的,有漏的慧,那么无漏慧出来这一刹那,这就是见道。这个见道就是说从来没有的,这个无漏慧出来。那么这个初关也是无漏慧出来,见到法性。重关,就是见了法性之后以无漏慧断烦恼,这个烦恼根子没有断掉,但是压下去,现行不起了。这个是重关的阶段。
玄关烦恼破净,无功用,不要再下功夫,不要下功夫他自己任运自在,不起烦恼。那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得大自在,一切都是佛性,烦恼即菩提,……那个时候都现成的。那么说得高的就可以“坐微尘里转大*轮”,一切利生事情都可以做,这些是他们的说法。
如果我们从教上看,初关是见道,重关是修道,最后那一个关——是不是禅宗里有三关都破掉的,那就不敢说。因为禅宗所说的末关那就是跟成佛差不多……那么历史上三关都破掉的人有没有?这个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对禅宗没有怎么问津,不知道,这个就不管了。
什么叫悉檀?
悉檀就是施,有四个悉檀6: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就是对众生这个利益,有的就是对那个初机的么说起一些相应的话,或者布施东西。那么对高一点的,对治悉檀,有什么烦恼对治什么烦恼。最高的第一义悉檀,讲一切法空的道理。
那么禅宗,所谓祖师禅,就不谈前面三个悉檀,只谈最高的。那就是说那些教已经学过,还执着文字的,就要这一个方法——“不立文字”,把他这个文字全部截断。说的话头不可从文字上思议的,从道理上讲不通的,就是叫你参的。这个就是第一义悉檀,叫你见佛性的。
所谓佛性,我们有的人总是要执着本来有个佛性。本来有个佛性是现成的,你本来有佛性,那么人家就怀疑,你烦恼从何而来?你既然成了佛,你烦恼哪里来的?你无明从何而来呢?如果成了佛之后还有烦恼可以生起来的,那你何必成佛呢?你不要修——你辛辛苦苦三大阿僧祗劫修好了之后,那一旦再来个无明,…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