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大地震還不是大叁災,算起來還小災。真正大叁災起來,火災,整個世界從阿鼻地獄一直燒到初禅;水災,從下邊淹,水淹到二禅;然後風災,大風吹到叁禅。四禅才不動地,災才都達不到。那是真正的大災。

  

  道谛四行相——道、如、行、出

  “道”——“通行義”,能夠通達到菩提的。

  “如”——“契正理”,跟真正的正理所符合的。

  “行”——“正趣向涅槃”,它是趣向菩提的,能行的。

  “出”——“能永出生死”,永出生死的。

  那麼這個四谛的道理反複地去思考,這是加行道的事情。那就是說“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真是心裏承認下去了。你說“苦”,好好好。嘴裏說苦,跑到外邊吃一個冰糕就感到很舒服,這個苦啥東西?根本苦的味道一點也沒有。要苦的味道真正能體會到,這個就在加行道。

  “知苦思斷集”。“知苦”,叁界不論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苦,這個道理要知道。那麼要“思斷集”,然後就追求,苦從何來?集谛而來,煩惱、造業而來的。那麼你要除苦的話,非把這個因緣斷除不可,要斷集。

  “修道趣涅槃”。那麼你知道,苦能不能滅?能滅。滅了之後是什麼境界?“涅槃”,最殊勝的自在的境界。那麼既然這個境界非常好,我要達到那個境界——那就“修道”。修道就能達到境界了。佛在菩提樹下叁轉十二*輪,就是說這個一句話,“苦集滅道”。時間到,就到這裏。

  

  第二講

  

  《定道資糧頌》。昨天我們把第一個“門類大別”講了一點開頭,今天先把昨天大家小組討論的一些問題解答一下。

  

  問題解答

  第一組:凡夫有無宗通、說通?

  這個很簡單,宗通——離言說的修證,凡夫哪裏有呢?當然沒有。這個我們昨天講宗通的時候已經講過了。說通,一般是說自己證到,然後對機而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比如說法,叁藏十二部之類的。凡夫宗通也沒有,說通從何而來?當然沒有了。但是從佛所說的顯教,我們學了之後,也能得到一部分的說通。這個說通不是自己來的,是跟了佛說的。我們在學《二十唯識》的時候也說,唯識的道理甚深,但是凡夫也能學到一些。那麼這樣子的說通,那個條件是不夠的,只是勉強地也能說一點就完了。

  

  宗通與說通是否能分?

  你想怎麼分?宗通是自己修證的、離言說的,說通是對機而說的,離開宗通哪有說通?說通也不能離開宗通亂說。這兩個東西是辯證的統一,不能拆開的,也不是孓然一個東西。那就是佛的教證二法,證就是宗通,教就是說通。有了宗通才能說教,你沒有宗通的話,說通也無所從來。這個既不能是一個東西,也不能截然分割而爲二。我記得在宗大師的《廣論》裏邊也講了這個,教證二法是不能分的,你把教說是教——講道理的,這個修證另外有方法的,那就是汙蔑佛法。貶低了佛說的說教,甚至于說佛說的經典以外另外還有修證法,那是謗法,這個很厲害。是不能分,但是,不是孓然一物。

  

  次第禅中有無宗通說通?

  這個問題就問得奇怪。次第禅有世間的、有出世間的。世間的哪裏能夠證到離言說的真如境界呢?當然證不到。那麼既不能說宗通,也沒有說通。以無漏的出世禅的,看你什麼境界,菩薩、聲聞、緣覺都有宗通、說通,那麼佛的那個當然也是無漏禅來的,那麼更是圓滿的宗通、說通了。

  

  說通沒有宗通是不行的,有宗通沒有說通有沒有?

  這有的。聲聞、緣覺,有的是不說法的。很多的緣覺就是現神通,現神通他就算度衆生了。那麼神通能不能說法?佛教化衆生有“叁示導”,一個是“神通示導”,一個是“記心示導”,一個是“說法”。重要的是說法。神通僅不過是引起一些有情的信心。“記心示導”就是說,你心裏有什麼東西他能知道,這也能夠起信心。你真正要如法修行的話,非要說法不可的。所以說有宗通而沒有說通的是有的,就是聲聞、緣覺裏邊有的。如來當然是宗通、說通兩個是完整的、全的。菩薩,叁大阿僧祗劫修持的那些,宗通、說通都在修習,但是跟佛比是不圓滿,還沒有圓滿。

  次第禅的問題我們等一下還要複習一下。它是兩種,一種是出世的,一種是世間的,這個名字還是要重新說一下的。

  

  第二組:什麼是禅?禅與定的關系?

  這個話問得很好。“禅”就是靜慮。一般我們說“四禅八定”,“四禅”就是初靜慮到四靜慮,這個是“禅”。爲什麼叫靜慮呢?就是說這四個禅是定慧均等,定跟慧這兩個是相等的,有靜有慮,靜是定,慮是觀察,就是思惟。靜慮,止跟觀均等的,這個定叫禅。那麼一切“心一境性”都是定。所以說這個“四禅”就是初禅到四禅,這四個禅是靜慮,也叫禅,也叫定。“八定”,八定就包括它,四個禅也是定。那麼無色定——無色界四個定,一共八個定。“四禅八定”就是說,這八個都能叫“定”,但是只有四個禅叫“禅”,因爲它是有靜有慮,止觀均等。

  那麼無色界難道沒有觀嗎?無色界的定是觀少止多,不均勻的,所以說不叫禅。再一個,這個近分定觀多止少,也不叫禅。只有這四個禅定——根本禅,叫禅,叫靜慮。爲什麼這四個特別重要呢?因爲我們說斷煩惱、開智慧都要觀的,你觀的力量弱,這個發揮的功能就不大了。在近分定能觀煩惱,觀的力量很強,但是止的力量少一點,那麼不圓滿。止觀均等是最好的,所以說這四個叫禅。

  

  什麼叫參話頭?

  達摩祖師來——我們早就說過,印度是沒有這個什麼特殊的參話頭、打機鋒,沒有的,就是不立文字。因爲學教太多,總是從教上——假使說學了很多的教,什麼問題來,他都能從文字上給你解釋,那就永遠跳不出這個遍計所執的網。那麼斬斷了文字關,叫你直接去理解那個不可言說的自性,這個逼著你開悟。至于參的這個方式,是漢地人想出來的,一般說是圓悟國師的那個接班人,他的法子——大慧禅師下面是開始用話頭的。那麼這完全是漢地方式了。

  

  禅宗的見性成佛?

  禅宗見性成佛,見什麼性,成什麼佛?成佛有法身佛,見了空性就是成法身佛了。有報身佛,福德智慧圓滿了是報身佛。應身佛,當你法身佛、報身佛成就之後,六道裏去度衆生,就是應身佛。這個就看你悟的境界了。如果說你是見道的,大徹大悟,是見道的,那麼悟到的是法身佛。如果你是一直能夠福德智慧完全圓滿的,那是報身佛了。一般我們說禅宗培福很少,只是從智慧上下手,恐怕是不容易達到。

  那麼這個問題要牽涉到下邊他們問的破叁關的問題了。我們對禅宗是不大去參與。因爲禅宗第一個是要明師,要開了悟的明師才能帶你上路。再一個我們從小是學教下手的,就感到禅宗——就是說你參話頭、或者是觀念佛是誰”,過去有善根的,固然這輩子參破,可以開悟。如果過去沒有善根種子的,你坐破幾十個蒲團,這一輩子過完了可又一無所得,就是說不開悟。這個我們感到冒險性大,所以對禅宗沒有專門去留心。學教是踏實的,走一步就是一步。這個我們看是最踏實的,也是佛的正規的途徑——菩提道。

  

  什麼叫破叁關?

  破叁關的情況大概是這樣子。它們裏面叁個關,一個是初關,初關是頭關;一個重關,就是第二重關;第叁有的叫玄關,玄妙的玄,有的叫末關。

  那麼頭關一般就是說見了圓成實性,能夠見到法身——空性。所以大地平沈,虛空粉碎。就是遍計執所執的東西全部破掉,這個是見到法身了。

  重關,那就是說大死之後又是大活。大死就是說頭關,初關把遍計執全部打碎,那就是徹底地死完。一切凡夫的生死都在這個遍計執裏邊,就是大死一番。大死一番麼就大活,就是“山又是山,水又是水”。但是這個山這個水不是遍計所執的,都是從這個“依他起”,就是法身源頭裏流出來東西,都是菩提所流的。那這個情況就跟以前的凡夫的山水不一樣了。這個是重關。

  從法相來說,初關是無漏慧——從來我們智慧是有漏的,有漏的慧,那麼無漏慧出來這一刹那,這就是見道。這個見道就是說從來沒有的,這個無漏慧出來。那麼這個初關也是無漏慧出來,見到法性。重關,就是見了法性之後以無漏慧斷煩惱,這個煩惱根子沒有斷掉,但是壓下去,現行不起了。這個是重關的階段。

  玄關煩惱破淨,無功用,不要再下功夫,不要下功夫他自己任運自在,不起煩惱。那就是說到這個時候得大自在,一切都是佛性,煩惱即菩提,……那個時候都現成的。那麼說得高的就可以“坐微塵裏轉大*輪”,一切利生事情都可以做,這些是他們的說法。

  如果我們從教上看,初關是見道,重關是修道,最後那一個關——是不是禅宗裏有叁關都破掉的,那就不敢說。因爲禅宗所說的末關那就是跟成佛差不多……那麼曆史上叁關都破掉的人有沒有?這個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對禅宗沒有怎麼問津,不知道,這個就不管了。

  

  什麼叫悉檀?

  悉檀就是施,有四個悉檀6: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就是對衆生這個利益,有的就是對那個初機的麼說起一些相應的話,或者布施東西。那麼對高一點的,對治悉檀,有什麼煩惱對治什麼煩惱。最高的第一義悉檀,講一切法空的道理。

  那麼禅宗,所謂祖師禅,就不談前面叁個悉檀,只談最高的。那就是說那些教已經學過,還執著文字的,就要這一個方法——“不立文字”,把他這個文字全部截斷。說的話頭不可從文字上思議的,從道理上講不通的,就是叫你參的。這個就是第一義悉檀,叫你見佛性的。

  所謂佛性,我們有的人總是要執著本來有個佛性。本來有個佛性是現成的,你本來有佛性,那麼人家就懷疑,你煩惱從何而來?你既然成了佛,你煩惱哪裏來的?你無明從何而來呢?如果成了佛之後還有煩惱可以生起來的,那你何必成佛呢?你不要修——你辛辛苦苦叁大阿僧祗劫修好了之後,那一旦再來個無明,…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