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不是又迷掉了嗎?所以我們絕對不要把佛性當作是好象是已經成了佛,現現成成的東西。
當然我們說開了悟之後,佛性,他就是本來是佛,菩提本性本來清淨……這一套話,這是果上的話。見了之後,一切法本來自性空,煩惱也是空,修證也是空,無修無證,那個時候本來是佛,這個話好說。在因地上還沒有成佛之前,你這個佛性是迷掉的,根本沒有這個開悟的所謂佛性的。
說得徹底一點,我們中觀宗的話,就是緣起性空,法界的本性,這個緣起性空,有成佛的可能性。一切法從緣起,佛種也從緣生,這個是《法華經》裏說的了7,你既然有這個可能性,你把一切法自性空的這個道理悟到,就是成佛,因爲成佛也是從這個因緣生起來的。這個就是說一心禅了。
丙一 非次第禅(續)
還有一個要解釋的,不但是海公上師再再強調,如來禅跟祖師禅不能截然分割爲二——在禅宗裏邊有的是只提祖師禅,如來禅甚至于不准提,這個話都不准提的。但是這是一個方便,我們要知道。即使在禅宗裏邊,他們也有這些話,就是祖師禅跟如來禅是不可分割的。我記得有個祖師他這麼說,猶如手掌跟拳。手跟拳你說這個東西是不是兩個?祖師禅假使比如是拳的話,如來禅就是手,那麼這兩個是不是一個呢?作用不一樣嘛,東西還是一個。海公上師也說,一切祖師禅並不離開四禅八定,還是要這些基礎才能得道。盡管是方式不一樣,只是不叫你從文字上下手。因爲你文字學得很多,你什麼都由文字上去鑽的話,永遠脫不出遍計執,所以把你文字的這個路截斷,直接從證這個不可思議的圓成實性下手。
所以“第一義悉檀,惟論見佛性,絕次第言談,攝上根上智”,這是上根上智已經學教學了很多的,用這個方式。如果說你是下根或者中根的話,這個方式對你說恐怕作用不大。所以禅宗也是攝機而教的,不是那個機,不教的。我們記得我們小時候,經常練武的人,他教人也是要選的。這個小孩子叫他教的話,他看你手、腳的樣子怎麼樣。如果說他認爲這是可教的,他就收,可以教你一手絕藝,極高的武藝可以教出來。如果他一看你這個樣子不是材的話,他不教的,教了也白白教。那麼禅宗也一樣的,上根利器那是一點就悟,不是那個器,你搞了半天,不成材。
那麼“喻如天龍雨”,這個比喻也是,天龍下大雨,大地是承不了的,到處泛濫要水災了。大海卻無所謂,再大的雨,它容納,所以說上根利器,什麼棒喝了,再厲害的方式他可以容納,可以開悟,而下根就不行了。
《楞伽經》的宗通、說通,我們直截了當地說,也就是教證二法。宗通就是證法,說通是教法。教證兩個就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剛才有人說,“宗通跟說通能不能分呢?”這個怎麼分呢?沒有宗你怎麼說,要亂說。你不說,人家怎麼證通呢?因爲有教,你說了之後,人家聽——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才能證道,才能達到宗通。你教都沒有,他憑空怎麼來呢?一些外道什麼定都修好,非想非非想也得到,但是沒有教,佛的無漏教沒有,他就不能開悟,何況成佛!那麼我們說,沒有教的話,也不能成佛。所以說教證這兩個都不能少。從極端地說,必定要宗通之後才能說通。因爲沒有宗通,你教從何而說。菩薩他是叁乘都要學,爲什麼?因爲菩薩對那些二乘根機的人要說法的話,如果你沒有學過二乘,你怎麼跟他說法呢?你就不能度他了。所以說叁乘的道菩薩都要學。那麼聲聞、緣覺,他學自乘,叁乘不要全部學了。雖然快,但是這個船太小,只渡自己,小獨木舟,要渡自己,渡過去,那麼多的衆生,那就沒有辦法渡了。菩薩要廣度一切,那就是大海裏的大郵船,這個才能坐很多的人。
“說者授童蒙”, 這個是相對來說的。初修的時候如果沒有說通的話,你從何下手?必定要從說通下手。那麼說通當然也不是專門指童蒙而言,再高的你還要說嘛。我們說從開始初步的、開始進門,要給他講,再高的還是要講。假使最圓滿的中觀的道理,你不給他講,他證不到。在《菩提道次第》經常強調這一點,你聞的法是什麼,你思惟的是這個,那你證到的也就是這個。如果沒有人給你說最高的法,你不能思惟,沒有聽聞沒有思惟,你即使得了定,你就是修,也修不出這個法來。所以“說通”是通上中下的,這裏說“授童蒙”,因爲是對“宗”來說。從開始起到最後都要“說”,那麼你到一定的水平,可以離開“說”,是自己修,那是修證的那一方面說,是“宗”。“宗爲修行者”,“宗”是已經過了“說”的階段,專門離了教去修,那就是“宗”。
丙二 次第禅(續)
前面一心禅,沒有次第的,直見佛性,那就是直接地把那個遍計執的網砍斷,直接見法性。次第禅就是說一步一步地給你見法性,一個一個地慢慢地經過去,按照次第見,也不一定慢。次第可以一刀直下,像切紙一樣的,切紙機把整個的很厚一疊紙,一刀就給你切完,但是按照次第的,一張一張切下去,次第還是沒有亂的。
次第禅分兩個,世間禅、出世禅。昨天我們不是抄了個筆記?那個筆記是海公上師的,我們可以拿出來參考。他說次第禅裏邊有世間禅跟出世禅,世間禅跟出世禅的目的跟方法不一樣的,而用的定卻是差不多的。我們說世間的禅是四禅八定,那麼出世禅也沒有離開四禅八定,有的時候加個滅盡定,滅盡定還不是斷煩惱的。滅盡定僅是止息的,心要暫止息一下,真正斷煩惱的定還是離不開四禅八定。那麼它們的差別在哪裏?我們昨天寫了個筆記,題也出了。怕大家答不下來,所以把海公上師的開示寫了一下。
修禅的目的
1、修世間禅之目的:厭離下地五欲的粗苦障,而忻樂上地的靜妙離,完全以貪欲心爲出發點,與出世禅之離欲爲目的正好相反,由于世間禅不離貪欲,不斷煩惱,所以不能出離叁界,不能了脫生死,以修至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處爲最高,壽命雖長,仍要生死輪回隨業受報。
2、修出世禅的目的:爲求離欲,斷煩惱,斷我執,煩惱與我執就是推動我們生死的原動力,所以欲了生死,必須要斷煩惱我執。而修出世間禅,就是斷煩惱我執的唯一方法。大乘根器的人,不但以自斷煩惱、自了生死爲滿足,而且要開示一切衆生都能了解斷煩惱了生死的特殊功德,大家都能由修禅定而享受離苦得樂的利益,所以大乘人修禅定更以普度衆生皆成佛爲目的。
這個是人家記的,我自己記的在文革的時候書都交掉了。因爲那個時候是牛鬼蛇神,搜出來,什麼東西都沒收,書在哪裏也不知道了。後來有人把海公上師的東西收集了一些,紙紙片片的,有些字還寫錯了不少的。其實不是海公上師的原話,大致是不差的,有些聽錯的也可能。大致我們心裏有數,我們聽過的。他的話,哪裏聽錯了有數,哪裏是對的也有數,有些是記憶猶新,海公上師說話的神態還記得起。
世間禅的目的就是前面說的“觀下地粗劣,忻樂上地靜”。世間上有漏的人,就是凡夫,也有一些高尚的,看到欲界是苦,煩惱很重,有一些愛清靜的,他看到梵天非常清靜,他就修初禅。以這樣的目的修初禅,他的目的是歡喜梵天的清靜安樂,還是有所貪了。那麼相對比,欲界是粗、有苦、又是障——有障礙,不自由。梵天跟欲界的相對比起來,是靜、妙、離,是寂靜,是殊妙,能夠離開欲界的那些障礙,以這樣的心去修世間禅定。所以說他的出發點、目的還是爲了自己個人的享受,要清靜的享受。當然這個享受就像世間隱士一樣,他過那些清靜的自在的生活,但是總還是爲從個人的欲望所發,所以說目的還是這個欲心出發的,這個欲當然不是男女之欲,是希望自己生活環境要好的那個欲望。所以說目的是不一樣,要向上地的清靜的地方,他認爲好的地方要生上去。
那麼初禅跟欲界比如此,二禅跟初禅比當然也是一樣。二禅跟初禅一比,又感到初禅是粗、苦、障,二禅要更快樂,更自在。一層層上去,看下地的粗、苦、障,下地怎麼怎麼不好,上地怎麼怎麼好,然後把下地的不好的那些煩惱,就是五蓋——那些欲界的貪欲、瞋恨心這些粗的煩惱要除掉。不除掉你怎麼得初禅呢?那麼這樣子進入初禅。但是他目的不是斷煩惱,不是出離叁界,他所以要斷一些煩惱,是因爲這些煩惱不斷,初禅得不到的。這是方便、手段。
而出世禅的目的是要出離叁界,知道叁界是苦。地獄、惡鬼、畜生固然是苦苦;但是人間也有苦有樂,也有叁苦、八苦;整個的叁界就是天上包括非想非非想天——最寂靜的禅定,從聖者的眼睛看起來,還是有苦——行苦,這個行苦是遍叁界的。所以說叁界無不是苦。從這個目的出發,要脫離叁界的苦,要求離欲,出離,下手的功夫要滅煩惱了。我們知道叁界的因是什麼呢?就是煩惱造業。你要脫離叁界的苦的話,你非把這個因斷除不可,那就要把煩惱斷掉,不再造惡業,這樣子可以出離叁界。
所以說他的目的是出離叁界,離欲,而他的手腕以斷煩惱爲一個方法。而世間禅的斷煩惱僅僅是一個不得已的方法,他非要這樣子才能得到初禅,而這個出世禅知道煩惱就是叁界的因,你既要出離叁界,非把煩惱斷盡不可,是針對煩惱而來的,並不是爲了達到初禅、二禅而把煩惱去掉,而知道一切煩惱是叁有苦的根本,所以要把一切煩惱都要滅掉。從這個出發點,那麼用他的方法去修。
這就是說世間禅跟出世禅的主要的目的不一樣,方法修法也不一樣。世間禅從世間上的比較而來,都是有漏法,而出世禅非要用無漏法不可,沒有無漏法斷不了煩惱。
世間上的煩惱,用世間的禅定僅僅是把煩惱壓下去,不使它起現行,不起作用就完,沒有把它根子斷掉。而當你禅定力量失去,煩惱又生,如石壓草,風吹草又生,石頭拿開,風一吹草又生起來,這個不究竟的。草又生起來之後,那要墮落,那就是流轉生死,還是這個輪子轉不完的。
出世的禅定知道叁界流轉是由煩惱…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