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78

  ..续本文上一页的近分定里边不能除了色想,有色的,要看下面的色不好,没有色的殊妙,然后进入空无边处。

  所以说整个的无色界的四个定,跟四个近分定,有七个是没有色想的,没有色的,而最下一个空无边处的近分定,有色想的。所以说四个无色,“并上三近分”,上面三个近分都叫除色想。那么这里就是说,最下一个近分定是有色想,不是无色想。

  为什么叫无色?“无色谓无色”。(笑)这个话好象等于没解释,但是有意思。所谓无色就是没有色蕴,色法没有的叫无色。

  那么无色界死掉之后,假使要掉下来,生到色界或者欲界,这个色法从哪里来呢?“后色起从心”,心中的那个熏习的种子,经部的说法,种子熏在色、心两个地方,这个我们学过《唯识二十颂》都知道了。那无色界的色法也没有,身体也没有,这个种子只能熏在心里边了。所以那个《二十唯识》就是说,你们种子熏在心里,为什么你这个东西不能从心里变出来,一定要从四大变出来?这个辨论就是这地方来的。

  无色界身体已经没有,他过去熏习的色的种子在心里边。当你无色界的业报完了,要掉下来的时候,这个色法种子从心里生起来,那就是又到色界、欲界去了。就是说无色界去了之后不是永远不能回来的,他的种子心里还有,到无色界的定的力量、福报享完,心的色法种子又生出来,那么又生到下边去了。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是从加行里得。你修加行的时候,要观整个的宇宙都是一片空,没有边际的,这叫“空无边处”,得了这个定就叫“空无边处”。那么你在空无边处修得再进一层,能观的是识,把所观的空无边都去掉,只看能观的识——“识无边处”,整个的是能观的识,没有边的,那就是也是从加行安立。“无所有处”,能观、所观都不要——无所有,也是无所不有。这个都是加行的时候怎么怎么观想,得来的果上定,也安这个名字。

  但是“非想非非想天”不从加行立的。当体立名。它本身就是一个非想非非想,不是加行的时候有非想,加行的时候要想的,不想的话你怎么达到这个非想非非想。非想非非想就是说,没有下地的那些比较明显的胜的想没有,但是也不是什么想都没有,还有一点点“昧劣”的想。

  “昧劣”,这个想,一点点。这是外道,你身体已经没有,如果想再没有,就是断灭了。外道修行的目的——要自己得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自己都消灭了,他修什么呢?他当然不愿意的。所以说他既然是无色界的定,身体没有,如果把想再灭掉,那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要留想,想要留一点点。他知道造业的根源就是心里起烦恼,知道心也不好,所以不给它起作用,但是留一点尾巴,不给它断完,这就叫“非想”,也叫“非非想”。“昧劣”,当体立名,它本身这个定就是非想非非想,跟前面这个安名字不一样的:前面从加行立,这是从当体立。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 谓味净无漏 后味净二种

  味谓爱相应 净谓世间善 此即所味着 无漏谓出世

  

  这是总结,四个禅——静虑,四个无色。“此本等至八”——这根本的八个定,“前七各有三”,前七个定有三种:“谓味、净、无漏”。“后味净二种”,最后一个非想非非想天,只有“味、净”两种。

  这个也不难。前面七个定,这里是根本,近分定不在里边。“本”——就是根本,根本的八个定,那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跟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每一个定的近分定都不算进去。

  这八个根本定,前七个都有三种:一种是“味”、一种是“净”、一种是“无漏”;最后的非非想天这个定,只有“味、净”两种,没有“无漏”。所以说入了非想非非想定,起无漏定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心太弱,没有力量;无漏是要断烦恼,智慧要锋利,这样子的昧劣的心不能起无漏定。

  那么什么叫“味”呢?“味谓爱相应”,跟贪爱相应的叫“味”。爱能味着,我们有了爱,味着,就是贪着一个对象,好象尝味道一样,所以叫“味”。所以跟爱相应的定,叫“味定”,就是说八个定里边,有一种是染污的,跟爱相应的,就是贪着自己那个定的,味着那个定的,叫“味定”。

  “净谓世间善”,世间的善法——无贪、无瞋、无痴相应的定,叫“净定”,因为这些法是白法,清净的法,叫净,但不是无漏的。

  味定,就是贪着那个定,会退。所以我们修定的时候,不能贪着禅味,你感到这个禅的味道很好,你就呆在里面,不但是不能进去,甚至会退下来的。所以说不能味着,一味着的话,这就是个染污定,就不好了。不味着,就是净定,这在世间的定来说,没有味着的是净定,是善法。

  “此即所味着”,味着什么?味着这个“净定”。这个净定得到之后,你一产生染污心——前面这个净定得到之后,去染着它的话,这个净定就退掉,染污定就出来。他味着的就是那个净定,因为那个净定很好,他一贪着,净定就退掉,就成染污的定了。

  “无漏谓出世”,无漏定是出世定,它没有爱所缘的,是不会退的。这个无漏定不生烦恼,烦恼就是漏,无漏定就是不起烦恼的。爱是烦恼,爱是不能缘无漏定的。

  那么每一个定都有三种,一种是染污定,有味着的、贪着的;一种是净定,世间的禅定;一种是出世的定。非想非非想天只有净定跟味定,出世禅,这个无漏定不能有。因为非想非非想天的力量太薄弱,我们要修无漏定,决定要极强的心的智慧,断烦恼,才能够起无漏的作用。

  这个非想非非想,又想又没有想,倒有没有,迷迷糊糊,若存若亡——道家就欣赏那个境界,这个跟印度的外道有些接近的。这个境界说是混沌等等,倒有没有了。这些佛教是绝对不要的,佛教要智慧明利,一定要大觉——圆满的觉,不能糊里糊涂。所以世间上的人,有些人原谅糊涂人,这个人糊涂要原谅他。糊涂本身就是个大罪。你没智慧,贪、瞋、痴三个都是根本烦恼,不能说贪心的人不好,瞋恨他的也不好,痴的人就是好。并不如此,痴的人也是坏的。贪、瞋根本从痴上来的,没有痴的话你怎么起贪的心,怎么起瞋心呢?所以糊涂跟老实不能划等号,老实是很好的一个德行,糊涂——不知道,不能叫老实。

  

  静虑初五支 寻伺喜乐定 第二有四支 内净喜乐定

  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乐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

  

  表七:静虑支十八

  

  “静虑初五支”,我们有个表。静虑,为什么叫静虑?一个原因有静虑支,一共有十八个支,但是归纳起来十一个。那么哪些支分呢?

  初静虑有五个支:“寻伺喜乐定”——“寻”一支,“伺”一支,“喜”一支,“乐”一支,“定”一支。我们前面说初禅的时候,以如法的寻伺来战胜不好的恶寻思,然后把欲界的五盖除掉。欲界里边的掉举盖就是恶寻思,把粗的贪、瞋除掉之后,那些细的昏沉、那些细的恶寻思把它全部去掉。用什么去掉?就是用善的寻伺去掉。这个时候就要利用寻伺,把不好的寻思用善的寻伺去掉。那么离开欲界的五盖之后,自然会生起那些喜乐,同时住在定中,生起心一境性,这就是整个的初禅,就是“寻、伺、喜、乐、定”——这个五个支。

  第二禅有四个支,它是“内净喜乐定”。“定”,当然每一禅都有定。“寻、伺”到了二禅的时候去掉。因为“寻、伺”比较粗动,更深的静虑不要粗动的“寻、伺”,所以说把“寻、伺”去掉,用一个“内等净”——“内净”来代替它,然后“喜”、“乐”一样的,都有“喜”、“乐”。第三支“内净”是什么东西?等一下再说。“内净喜乐定”——“内净”一支、“喜”一支、“乐”一支、“定”一支,这是第二禅四支。

  第三禅也是五支:“舍念慧乐定”,这里“喜”已经没有了。

  第三禅的五支第一个是“行舍”。这个“舍”是不是舍受的舍?不是那个。受里边有苦乐舍,这个是“行舍”。心放下沉掉,叫行舍,是行蕴里的舍,不是受蕴里的舍。受蕴里边的舍是中受——不苦不乐的舍。

  下边是“念”——“正念”、“正慧”,第三禅的“乐”是整个世界上最大的乐,第三禅的乐最微妙的。世间上的乐是粗的,哪怕是初禅的乐还粗,二禅的乐还粗,到三禅的乐是最高的。一般乐是身上的感觉,而三禅的乐是心的感觉,最细的乐就在三禅。所以说提婆达多在阿鼻地狱,他是示现的,佛叫舍利弗、目犍连去探望他,问候他。他们两个尊者去了之后就问提婆达多,他说:“你在这里受苦,哎呀,很可怜哪!”提婆达多说:“我这里一点也不苦,我就像在第三禅的乐一样。”第三禅的乐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乐,那就是说提婆达多是示现的。

  这里“行舍”一支、“正念”一支、“正慧”一支、“乐”一支、“定”一支,五支。

  第四禅四支,“舍念中受定”,“行舍”还是有的,“正念”还是有的,乐受没有,这是舍受——“中受”,就是受蕴里边的舍,“定”,就是心一境性,每一支都有。

  大家看一看这个表。本来有十八支:第一禅是五支,第二禅是四支——九支,第三禅五支——十四支,那么第四禅加四支,十八支。这十八支有重复的,合拢来总的是十一个支分。

  

  第三定舍极喜,第四定舍极乐,故立行舍。初二不立行舍,故立轻安。

  (《正理》云:行舍轻安互相覆蔽,若处有一,第二便无。轻安治沉,其相飘举,行舍治掉,其相寂止,故安与舍,互相覆蔽。)

  这个注解里,“第三定舍极喜”,第三定就是第三禅,它舍了最大的喜——就是在第二禅,第四禅“舍极乐,故立行舍”。第三禅要舍掉极喜,第四禅要舍极乐,都需要“行舍”这个心所,行舍就是把它舍掉。“初二不立行舍,故立轻安”,初、二禅没有行舍,它没有舍掉喜乐,所以说轻安,轻安是喜乐,初禅是轻安的喜。

  

  …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