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
这个就是对一切法,从多方面执着。无实空,无法、有法都是空,若得、若失也是空。“无实无有性”,“无实”,没有实在的,“无有性”,没有自性,叫无实空。海公上师的解释,“实空亦无”——实在的那个空,也把它没有自性。你说它有也好,无也好,这些都是执着了,有执着,就是空不掉了。你现在说一切法都是没有实在的,没有实在的这个东西还要空掉,叫“无实空”。
《入中论》的解释,“应知有性言,是总说五蕴,彼由彼性空,说名有性空”,反正这也是一个执着,你若执它有这么个东西的话,都要去掉。
十九、自之性空
自于他能作,度摄等皆空。
自之性空,这是从自己跟他人两方面的关系来看的——自性空、他性空。“自于他能作,度摄等皆空”,自己执着一个能度人的、能修菩萨道六度四摄的那个东西,也是空。“济度众生,自法悉空”,“菩萨不见我度众生”,能度的是空,所度的也是空。这里讲能度的,能够修六度四摄的那个补特伽罗,是空的。前面讲过了,本来是内空,补特伽罗是空的。从能度所度的关系来说他也是空。
二十、他之性空
他之性空者,他法无自性。
“他之性空”,所度的他也是空。“他之性空者,他法无自性”。你说我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是不是有众生给你度了?“实无众生而可得度者”,所有济度的他,也是自性空。这样说能度的人,所度的有情都是空。自之自性空,他之自性空。
二十空,就是把空性道理,从各式各样的角度来分析,分了这么二十个样子。实际上很多是相同的,你只要把自性空摆到这里来,它就是这个空,摆到那边去,它就是那个空。所以真正地我们以后学中观,把一切法自性空这个东西学好之后,随便用到哪里去,都可以运用自如。
在讲经的时候,佛之所以要讲二十空,正因为有的补特伽罗执了这个不空,那么跟他说这个空;那些外道,执了时方不空的,给他说大空。这个对有所执着说一个空,执一个有就说一个空,大概总结起来,经里边有这么二十个样子。这里边贯穿的一条脉络,就是一切法没有自性。
学论与学经的差别在哪里?经是对机说法,这个经跟那个经没有连贯起来。论是把经条理化、系统化,把经里说的东西,用理论性的东西贯穿起来,所以说学论解经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我们汉人有一个执着,经是佛说的,论是菩萨祖师说的,佛说的最好,要念经,不学论。不学论的话,你经解不了,因为你不是上根利器。佛在世的时候,人根机利,佛说的法,他可以从这方面贯穿到那方面,开悟。但是现在我们是末法时期的钝根众生,跟你说这个,你执这个,跟你说那个,你执那个。那你只有学论——把经内在的联系给你和盘托出,你看清楚了,然后知道经里这么说是什么意思,经那么说,又是什么意思,才能够理解经的真正的含义。所以说我们后来根钝的众生,需要从论下手。
并不是把论封为最高的,不动了,论是通经的一把钥匙。我们在学《俱舍》的时候,讲到三藏十二部,《发智》、《六足》的幽键——钥匙,都在《俱舍》里边。学了《俱舍论》,就把这些宝库都打开了。如果你不学《俱舍论》,尽管佛说的三藏十二部,前面祖师说的《发智论》、《六足论》非常珍贵,但是锁在库房里,这个钥匙你没有,你进不去,拿不到,这个财产还不是你的。有了钥匙之后,你打开来,就可以受用了,所以说学论就有这个作用。我们汉人的执着,实际上是一个不合理的执着。
《广论》:如何悟入真实之次第
今天我们讲了那么多的空,我们还要补充一个资料,如何证空。空的样子那么多,我们知道了,那么这个空该如何趣入呢?不要说证,先说悟入,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如何开示,如何悟入,最后是证到,全部把它合而为一。我们根据《广论》里边这一段,给大家看一看。
如何悟入真实之次第者,谓先当思惟生死过患令意厌离,于彼生死生弃舍欲。次见若未永灭其因,则终不能得还灭果,便念何事为生死本。由求其本,便于萨迦耶见或曰无明,为受生死根本之理,须由至心引生定解,发生真实断彼欲乐。次见若灭萨迦耶见,必赖发生智慧,通达无彼所执之我,故见必须破除其我。次依教理观察其我,有则有害,能成其无而获定解,是求解脱者,不容或少之方便。
“如何悟入真实之次第者”,真实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就是空性。怎样是能够悟入真实(一切法真理)的次第呢?什么都要讲次第,不能一跳就达到。“谓先当思惟”,就不要轻视下士道。“谓先当思惟生死过患令意厌离”,你要悟入空性,先要知道一切生死的害处,“令意厌离”,要厌离生死。生死有没有好处?这个靠自己思惟。经上说的,你要把自己的思想结合起来,然后看到底生死有没有好处。你如果真正能够如理思惟,就会看到生死里边一点好处也没有,徒然地受各式各样的苦,枉然地受苦,得不到佛的真理。就是糊里糊涂地在受,三恶道的时间很长,过患很大。那么就要起厌离心,赶快厌离生死。这个是下士道、中士道。生死过患是中士道的,厌离心就是出离心。
“于彼生死生弃舍欲”,要生起出离生死的心,出离心要生起来,这是第一步。我们要证空性,先要生起出离生死的心。有的人把佛教当哲学来研究,自己家庭里边享受,妻子儿女财富很多。拿起一本佛书研究,到讲台上大发一通议论,能不能证得真实的空性?不能的。他连生死的离欲的心都没有,怎么能悟入真实的空性呢?第一步是要厌离心,厌离生死。
“次见若未永灭其因,则终不能得还灭果”,第二步,要远离生死,那么如何离呢?那就是这个生死的因是什么?如果因不除掉的话,这个生死的果是不能除掉的。你厌离生死,先把因掐断。我们说一股水,你如果要把这个水去掉,把源卡住。把水源堵住之后,水也就自然没有,流干了,就没有了。如果源头还在,你尽量地去掏,你掏得精疲力尽,源头的水还是哗哗的来,那个水还是跟原来一个样,没有少一点点。所以说要灭生死,一定要去观察,这个生死的因是什么。假使因不灭的话,这个生死的流转是不会消灭的。
“便念何事为生死本”,就要去看、去观察了,这都是要动脑筋的,都是智慧的事情。没有说是笨头笨脑的,我什么都不管,我只要这样子,呆呆的这样就好了。当然你呆呆的念佛也行,念佛到了西方,你还得要学,还得要动脑筋了。在这里你是笨蛋,你到西方去,慢慢地跟着阿弥陀佛学,还要慢慢聪明起来,不聪明你这个生死还了不掉的。那么你要思惟生死的根本是什么,追究下去。禅宗就是靠这些东西——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是什么?这些东西都是要动脑筋的,不是叫你呆呆地坐在那里不动。
“由求其本,便于萨迦耶见或曰无明,为受生死根本之理”,求它的本,是萨迦耶见。生死根本,因为执着有个我。因为我见就流转生死,没有我,哪个来流转呢?这个萨迦耶见或者叫无明,后边《广论》要讲,无明跟萨迦耶见,一个大一个小,根本是无明,从无明里生出萨迦耶见,这两个都是生死的根本。这个道理发现之后,“须由至心引生定解,发生真实断彼欲乐”,既然发现了生死的根本是无明,或者叫萨迦耶见,那么你要了生死的话,一定要生起这个心,要把无明或者萨迦耶见断除。把它断除之后,生死才了得了,你不把它断除,你说你了生死,什么时候了得完呢?一个长江的水,你尽量去掏水,想把长江掏干,做不到的。你把长江的源头全部堵住,把它往其他地方流去,这个长江的水自然就干下去了,你不掏它也干了。所以说要了生死,就要知道生死的源头是什么,根本是什么,把根本断掉之后,生死自然就断了。所以要生起定解,就是决定的胜解,要生起断生死根本(萨迦耶见或者无明)的欲乐心,就是要生起这个心,一定要把无明、萨迦耶见断掉。
这个心生起之后,“次见若灭萨迦耶见,必赖发生智慧。通达无彼所执之我,故见必须破除其我”,要断萨迦耶见,就一定要看萨迦耶见缘的是什么。萨迦耶见缘的是我,萨迦耶见就是我见,它所缘的境是我。要把萨迦耶见灭掉,一定要知道它缘的境——这个我——是没有的。所缘的我没有,那么这个萨迦耶见就站不住了。因为执着有这个我,它就说一切都是我,这样烦恼也来了,业也造起来了,生死当然不断地发展下去。等到你发现萨迦耶见所缘的我是没有的,那么萨迦耶见就破除了,它没有依靠了,它缘的东西是没有的,空的,那你缘什么呢?萨迦耶见当然灭掉了。但是要知道所缘的我是没有的,一定要靠智慧来分析,它缘的境——这个我到底是什么?靠智慧来通达它是没有的,没有它所执的那个我。那么这样子,萨迦耶见才除得掉。这是一步步推的,逻辑是很严密的。
“次依教理,观察其我,有则有害,能成其无而成定解,是求解脱者,不容或少之方便”,要通达所缘的我是没有的,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依经教、教理来观察这个所缘的我。先是观察有害,有这个我的话,“灾害百损门”,一切灾害、一切损害都会产生。然后再观察这个我到底是不是有,在《入中论》也好,《菩提道次第广论》也好,后面都有很多观察补特伽罗无我的,就是毗钵舍那的一些观法。
这是要靠智慧的。你说我不要智慧,我就是要这么了生死,怎么了呢?没有智慧,就不能通达所缘的我是没有的,那你怎幺了生死呢?所以,这是一步一步,很严密的有逻辑的次第。一定要靠智慧,通达这个我没有。要通达智慧、通达我没有,必须要靠经教。靠经教来观察这个我,第一是它有危害性,第二是它确实没有自性。这样子得到定解,要使得能够生出肯定的定解,毫不怀疑,这个是求解脱的人不能少的方便。要求解脱、了生死,这些是不能再少的东西。如果你这些没有的话,你说你要求解脱,那就是因缘不够,解脱不了的。一切都是缘起法,这些缘起是解脱的缘…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