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地頌講記▪P18

  ..續本文上一頁空。

  這個就是對一切法,從多方面執著。無實空,無法、有法都是空,若得、若失也是空。“無實無有性”,“無實”,沒有實在的,“無有性”,沒有自性,叫無實空。海公上師的解釋,“實空亦無”——實在的那個空,也把它沒有自性。你說它有也好,無也好,這些都是執著了,有執著,就是空不掉了。你現在說一切法都是沒有實在的,沒有實在的這個東西還要空掉,叫“無實空”。

  《入中論》的解釋,“應知有性言,是總說五蘊,彼由彼性空,說名有性空”,反正這也是一個執著,你若執它有這麼個東西的話,都要去掉。

  十九、自之性空

  自于他能作,度攝等皆空。

  自之性空,這是從自己跟他人兩方面的關系來看的——自性空、他性空。“自于他能作,度攝等皆空”,自己執著一個能度人的、能修菩薩道六度四攝的那個東西,也是空。“濟度衆生,自法悉空”,“菩薩不見我度衆生”,能度的是空,所度的也是空。這裏講能度的,能夠修六度四攝的那個補特伽羅,是空的。前面講過了,本來是內空,補特伽羅是空的。從能度所度的關系來說他也是空。

  二十、他之性空

  他之性空者,他法無自性。

  “他之性空”,所度的他也是空。“他之性空者,他法無自性”。你說我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是不是有衆生給你度了?“實無衆生而可得度者”,所有濟度的他,也是自性空。這樣說能度的人,所度的有情都是空。自之自性空,他之自性空。

  二十空,就是把空性道理,從各式各樣的角度來分析,分了這麼二十個樣子。實際上很多是相同的,你只要把自性空擺到這裏來,它就是這個空,擺到那邊去,它就是那個空。所以真正地我們以後學中觀,把一切法自性空這個東西學好之後,隨便用到哪裏去,都可以運用自如。

  在講經的時候,佛之所以要講二十空,正因爲有的補特伽羅執了這個不空,那麼跟他說這個空;那些外道,執了時方不空的,給他說大空。這個對有所執著說一個空,執一個有就說一個空,大概總結起來,經裏邊有這麼二十個樣子。這裏邊貫穿的一條脈絡,就是一切法沒有自性。

  學論與學經的差別在哪裏?經是對機說法,這個經跟那個經沒有連貫起來。論是把經條理化、系統化,把經裏說的東西,用理論性的東西貫穿起來,所以說學論解經是一個最好的辦法。我們漢人有一個執著,經是佛說的,論是菩薩祖師說的,佛說的最好,要念經,不學論。不學論的話,你經解不了,因爲你不是上根利器。佛在世的時候,人根機利,佛說的法,他可以從這方面貫穿到那方面,開悟。但是現在我們是末法時期的鈍根衆生,跟你說這個,你執這個,跟你說那個,你執那個。那你只有學論——把經內在的聯系給你和盤托出,你看清楚了,然後知道經裏這麼說是什麼意思,經那麼說,又是什麼意思,才能夠理解經的真正的含義。所以說我們後來根鈍的衆生,需要從論下手。

  並不是把論封爲最高的,不動了,論是通經的一把鑰匙。我們在學《俱舍》的時候,講到叁藏十二部,《發智》、《六足》的幽鍵——鑰匙,都在《俱舍》裏邊。學了《俱舍論》,就把這些寶庫都打開了。如果你不學《俱舍論》,盡管佛說的叁藏十二部,前面祖師說的《發智論》、《六足論》非常珍貴,但是鎖在庫房裏,這個鑰匙你沒有,你進不去,拿不到,這個財産還不是你的。有了鑰匙之後,你打開來,就可以受用了,所以說學論就有這個作用。我們漢人的執著,實際上是一個不合理的執著。

  《廣論》:如何悟入真實之次第

  今天我們講了那麼多的空,我們還要補充一個資料,如何證空。空的樣子那麼多,我們知道了,那麼這個空該如何趣入呢?不要說證,先說悟入,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如何開示,如何悟入,最後是證到,全部把它合而爲一。我們根據《廣論》裏邊這一段,給大家看一看。

  如何悟入真實之次第者,謂先當思惟生死過患令意厭離,于彼生死生棄舍欲。次見若未永滅其因,則終不能得還滅果,便念何事爲生死本。由求其本,便于薩迦耶見或曰無明,爲受生死根本之理,須由至心引生定解,發生真實斷彼欲樂。次見若滅薩迦耶見,必賴發生智慧,通達無彼所執之我,故見必須破除其我。次依教理觀察其我,有則有害,能成其無而獲定解,是求解脫者,不容或少之方便。

  “如何悟入真實之次第者”,真實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就是空性。怎樣是能夠悟入真實(一切法真理)的次第呢?什麼都要講次第,不能一跳就達到。“謂先當思惟”,就不要輕視下士道。“謂先當思惟生死過患令意厭離”,你要悟入空性,先要知道一切生死的害處,“令意厭離”,要厭離生死。生死有沒有好處?這個靠自己思惟。經上說的,你要把自己的思想結合起來,然後看到底生死有沒有好處。你如果真正能夠如理思惟,就會看到生死裏邊一點好處也沒有,徒然地受各式各樣的苦,枉然地受苦,得不到佛的真理。就是糊裏糊塗地在受,叁惡道的時間很長,過患很大。那麼就要起厭離心,趕快厭離生死。這個是下士道、中士道。生死過患是中士道的,厭離心就是出離心。

  “于彼生死生棄舍欲”,要生起出離生死的心,出離心要生起來,這是第一步。我們要證空性,先要生起出離生死的心。有的人把佛教當哲學來研究,自己家庭裏邊享受,妻子兒女財富很多。拿起一本佛書研究,到講臺上大發一通議論,能不能證得真實的空性?不能的。他連生死的離欲的心都沒有,怎麼能悟入真實的空性呢?第一步是要厭離心,厭離生死。

  “次見若未永滅其因,則終不能得還滅果”,第二步,要遠離生死,那麼如何離呢?那就是這個生死的因是什麼?如果因不除掉的話,這個生死的果是不能除掉的。你厭離生死,先把因掐斷。我們說一股水,你如果要把這個水去掉,把源卡住。把水源堵住之後,水也就自然沒有,流幹了,就沒有了。如果源頭還在,你盡量地去掏,你掏得精疲力盡,源頭的水還是嘩嘩的來,那個水還是跟原來一個樣,沒有少一點點。所以說要滅生死,一定要去觀察,這個生死的因是什麼。假使因不滅的話,這個生死的流轉是不會消滅的。

  “便念何事爲生死本”,就要去看、去觀察了,這都是要動腦筋的,都是智慧的事情。沒有說是笨頭笨腦的,我什麼都不管,我只要這樣子,呆呆的這樣就好了。當然你呆呆的念佛也行,念佛到了西方,你還得要學,還得要動腦筋了。在這裏你是笨蛋,你到西方去,慢慢地跟著阿彌陀佛學,還要慢慢聰明起來,不聰明你這個生死還了不掉的。那麼你要思惟生死的根本是什麼,追究下去。禅宗就是靠這些東西——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是什麼?這些東西都是要動腦筋的,不是叫你呆呆地坐在那裏不動。

  “由求其本,便于薩迦耶見或曰無明,爲受生死根本之理”,求它的本,是薩迦耶見。生死根本,因爲執著有個我。因爲我見就流轉生死,沒有我,哪個來流轉呢?這個薩迦耶見或者叫無明,後邊《廣論》要講,無明跟薩迦耶見,一個大一個小,根本是無明,從無明裏生出薩迦耶見,這兩個都是生死的根本。這個道理發現之後,“須由至心引生定解,發生真實斷彼欲樂”,既然發現了生死的根本是無明,或者叫薩迦耶見,那麼你要了生死的話,一定要生起這個心,要把無明或者薩迦耶見斷除。把它斷除之後,生死才了得了,你不把它斷除,你說你了生死,什麼時候了得完呢?一個長江的水,你盡量去掏水,想把長江掏幹,做不到的。你把長江的源頭全部堵住,把它往其他地方流去,這個長江的水自然就幹下去了,你不掏它也幹了。所以說要了生死,就要知道生死的源頭是什麼,根本是什麼,把根本斷掉之後,生死自然就斷了。所以要生起定解,就是決定的勝解,要生起斷生死根本(薩迦耶見或者無明)的欲樂心,就是要生起這個心,一定要把無明、薩迦耶見斷掉。

  這個心生起之後,“次見若滅薩迦耶見,必賴發生智慧。通達無彼所執之我,故見必須破除其我”,要斷薩迦耶見,就一定要看薩迦耶見緣的是什麼。薩迦耶見緣的是我,薩迦耶見就是我見,它所緣的境是我。要把薩迦耶見滅掉,一定要知道它緣的境——這個我——是沒有的。所緣的我沒有,那麼這個薩迦耶見就站不住了。因爲執著有這個我,它就說一切都是我,這樣煩惱也來了,業也造起來了,生死當然不斷地發展下去。等到你發現薩迦耶見所緣的我是沒有的,那麼薩迦耶見就破除了,它沒有依靠了,它緣的東西是沒有的,空的,那你緣什麼呢?薩迦耶見當然滅掉了。但是要知道所緣的我是沒有的,一定要靠智慧來分析,它緣的境——這個我到底是什麼?靠智慧來通達它是沒有的,沒有它所執的那個我。那麼這樣子,薩迦耶見才除得掉。這是一步步推的,邏輯是很嚴密的。

  “次依教理,觀察其我,有則有害,能成其無而成定解,是求解脫者,不容或少之方便”,要通達所緣的我是沒有的,單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要依經教、教理來觀察這個所緣的我。先是觀察有害,有這個我的話,“災害百損門”,一切災害、一切損害都會産生。然後再觀察這個我到底是不是有,在《入中論》也好,《菩提道次第廣論》也好,後面都有很多觀察補特伽羅無我的,就是毗缽舍那的一些觀法。

  這是要靠智慧的。你說我不要智慧,我就是要這麼了生死,怎麼了呢?沒有智慧,就不能通達所緣的我是沒有的,那你怎幺了生死呢?所以,這是一步一步,很嚴密的有邏輯的次第。一定要靠智慧,通達這個我沒有。要通達智慧、通達我沒有,必須要靠經教。靠經教來觀察這個我,第一是它有危害性,第二是它確實沒有自性。這樣子得到定解,要使得能夠生出肯定的定解,毫不懷疑,這個是求解脫的人不能少的方便。要求解脫、了生死,這些是不能再少的東西。如果你這些沒有的話,你說你要求解脫,那就是因緣不夠,解脫不了的。一切都是緣起法,這些緣起是解脫的緣…

《十地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五力往生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