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五力往生法
多寶講寺敏公上師講解
目錄:
一、海公上師《上師供講記》
二、海公上師《上師供續記》
叁、昂旺堪布《修心七義論講記》
四、帕繃喀大師《掌中解脫》
五、密法裏不共的往生法
諸道未竟死時俾能作 平穩善巧罪墮師遮舉
五力正真配合口教授 往生清淨剎土求加持
《修心七義》裏邊說的“五力”——五力門,又分兩段:一段是平時一輩子要修的五力;一個是說臨終的時候,亦需五力;——實際上是一個東西,就是臨終的時候修,著重于一些如何往生的問題。這是一種修法,是共同道的大乘道以五力往生的一個教授。
另外一種是不共的——密乘道裏的修二次第道、或者上師本尊瑜伽裏邊的往生法,是以五力爲基礎的往生法;這是不共道。
這兩個教授,《上師瑜伽》裏邊都有。所以說《上師供》是寶貝。
《上師供》屬于無上部;在藏地,那些初學的都不能念的,要經過無上部灌頂的才能念。我們在四川昭覺寺的時候,跟很多藏人有接觸;有很多人歡喜藏地去住一段時間、去參學——這些現在很多。他們告訴我,藏人知道我們念《喇嘛卻巴》,翹大拇指,“哦!你們了不得,念這個經了”。我們漢地的人呢,卻自暴自棄,好象念《上師供》不夠胃口,拼命要求《大威德》。這個已經是跟《大威德》同樣的、配合的修法了,是海公上師的慈悲,才降低要求給我們的。這個不好好修,當他一個很膚淺的東西來看——實際上《五字真言》也不膚淺了,但是我們不識寶!漢人就是貪心不足,拿了寶貝,還再要寶。再要寶,拿不到的寶拿了,糟糕!出事!——把這個好好修起來,受用極大了;《上師供》修好的話,不但是現世,第二輩子的事情都能給你安排好了,不要著急了。
有的人不懂密法,以爲年紀大了,密法不能修了,再修以後往生到哪裏去也不知道了;趕快念阿彌陀佛去。這樣的人有沒有?我們這裏很多。這個地方,就是針對這些人的思想。我們早就說過了,修一切法門的目的——在講《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時候就講了,一個是增上生,一個是決定勝。決定勝呢,現世或者後世能證到殊勝的佛果、或者是阿羅漢果,解脫、菩提,總是這個;而阿羅漢果也不究竟,最究竟的決定勝是成佛。增上生呢,在沒有成佛之前,要找一個暇滿的身體、殊勝的身體、能夠修行的增上生;增上生裏邊,就包括淨土,也包括藏地再來的佛爺——發願在娑婆世界度生的。
海公上師講很多的轉世佛爺又來、再來……,這一輩子沒有全部叁身圓滿,第二世又來,第叁世又來。慢慢地,無行般,——就是已經修得很高了,不要努力,這輩子就成就了;就像六祖大師一樣,前一輩子修得極好了,這輩子一句話就開悟了,一觸即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馬上就開悟了,這是無行般。有行般,以前的善根還差一點,還要用功,再證到即生成佛的雙運位。
這些已經談到往生的事情,就是第二輩轉世的事情了。這裏專門談這個問題。
原文:《上師供》——五力往生頌
諸道未竟死時俾能作,平穩善巧罪墮師遮舉,
五力正真配合口教授,往生清淨刹土求加持。
“諸道未竟”,假使我們前面修的道,尤其是密宗道生圓次第,假使沒有修好,還沒有修成功,死亡到了,該怎麼辦呢?就是修五力,修往生了。“死時俾能作”,能作什麼?能作“平穩善巧”。
一、海公上師《上師供講記》
“俾能作”叁字,應連下“平穩”二字讀,死時平穩者,謂心清淨安穩,無業障之昏沈痛苦也,若有業障,死時無知覺,雖有人爲修往生,亦不能接受也。
海公上師在《講記》裏邊講了很多,在《講記》的八十七頁。“諸道未竟死時俾能作”,“俾能作”叁個字,要連下去念,連“平穩”一起念。假使說“諸道未竟”,沒修好,或者甚至說還沒開始修,那麼死來了,怎麼辦?藏地有這個辦法,死相現前,可以修一個法把他解除,比如修長壽法解除。如果說業很重,解除不了的,就修往生法。
“俾能作”什麼呢?能作“平穩”。“死時平穩者,謂心清淨安穩,無業障之昏沈痛苦也”。就是說,在修行沒有成就之前,要死了,怎幺辦?要求心能夠平穩下來。什麼叫平穩?心清淨、安穩,沒有業障的昏沈、或者有劇烈的痛苦。有些人死的時候糊裏糊塗,心智不清,什麼法都修不起來,就跟著業跑了——跟著業障所現的相跑了。如果是極大的痛苦,也是修不起法。這個就靠平時了;平時如果修得好的,這個時候就會平穩。在《續記》裏邊,他怎麼說呢?他說,“所謂“平穩善巧”,不非時死,亦不極痛苦死”。去馬路上被汽車碰一下就死掉的,糊裏糊塗,痛死了,那你什麼法都修不起來了;這個希望避免。也不要極痛苦;有的病極苦,痛得什麼都想不起來,也提不起心修了。這都是障礙,要除掉。希望加持心能夠平穩。
我們曾在溫州妙果寺住。他們這個廟,當時文革是幾位老太太保下來的,她們當時就住在裏邊;後來開放之後,就能維持下來。所以她們是有功之人。妙果寺裏邊當她們功臣看待,很重視的。有一個老太,是不是她們中間一位就不知道了,她平時念佛。有一個時候她害病了,那時候我還在妙果寺住。人家以爲她要往生了,結果她念佛都不要念,她說她不想死,——好象這個法門,對她不起作用了。可能她平時發的願是不想要死掉的,不念了。後來好了,總算病好了。病好了,又開始念了。這個是極危險的事情,到關鍵時刻,把那個法放下來了,那糟糕了。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業障起來了。
死的時候沒有知覺不行,極痛苦也不行,非時死也不行,要“平穩”。海公上師就說了,死的時候,假使你糊裏糊塗,已經半昏迷狀態了,“雖有人爲修往生”,淨土宗助念一樣的,即使你給他助念,耳朵裏給他塞錄音機,他也聽不進去了,他不知道你說啥東西。“亦不能接受也”,接受不了了。所以臨終,一定不要有這些昏沈、痛苦,要平穩。
“善巧”者,心靈不迷,能自主宰,于五力能運用也。
““善巧”者,心靈不迷”,同樣的,不要迷掉,“能自主宰”,自己能夠作主,能夠用五力。往生要靠自己五力來;淨土宗要靠臨終十念,你不念了,就像那個老太一樣的,放下了,那就糟糕了。這裏邊就是說,要“平穩善巧”,不要有一些業障蓋住,否則心智就糊塗了,用不起來了。五力能用。
有罪求師“遮”,謂遮止業障也。一切送往生,皆用大威德之法,以其遮止業障之力強也。“舉”者,地獄相現,將墮落時,求師拔濟也。平時于此求遮舉之法,應有練習。無常之理,尤要修起,則死時能平穩善巧,此等法方能應用也。
假使有罪的,——“遮舉”,這個就厲害了。“罪墮”,假使有罪的、要墮落惡道去的;“師遮舉”,求上師能夠把業障“遮”掉,從惡道裏“舉”起來。
“一切送往生,皆用大威德之法,以其遮止業障之力強也”,大威德往生法,遮止業障的力最強。有些人把這個法丟掉,另外去念會集本;這個有點兒對佛法太不了解了吧。這也不是我們這個法特有的。一切印度、西藏的法,管你顯的、密的,修法都有兩種:增上生跟決定勝。你能夠修持成功最好;假使不行,可以換一個暇滿身再修。馬鳴菩薩的《起信論》後邊就有:假使臨終的時候修往生西方,就可以重新再來修。——這個是一樣的。所以每一個法門都有往生法。
這裏就是說,大威德法送往生,力量特別強。我們不是每年的七月十五燒一次往生嗎?只要你自己不是堅定不去的話,護法菩薩決定送你往生到西方去。遮止業障的力量是特別強的,放心好了。
““舉”者,地獄相現,將墮落時”,地獄相現了,已經要下去了;“求師拔濟”,把他救出來。“平時于此求遮舉之法,應有練習”。平時經常要求“遮”、求“舉”,臨死才有功能,可以想得起來;平時不練習的,不念的,臨死的時候想也想不起來。怎麼遮呢?平時念慣了這個咒,把念頭一提起來,這就遮了。後頭還有很多例子都會說這個問題。
“無常之理,尤要修起”,就是說要修無常;不要以爲自己躺了,無事一樣的,要經常想到無常。經常修起這個念頭,死的時候當然平穩善巧了。因爲平時經常在練,臨死就不會匆匆忙忙地抱佛腳了。平時不練,臨時抱佛腳,運氣好的,有善知識幫助,也許會幫助你往生了。假使碰不上的話,那麼不就是失去機會了?“此等法方能應用也”,平時要善巧,平時要練習。所以說無常的念頭,平時都要用。
“五力”者,特指修往生之五力也。
“五力”,是什麼“五力”?特指往生之五力。以前有些居士東看西看的,這個五力、那個五力,弄了很多,對來對去、糾纏不清。我們說《講記》有五力、《續記》有五力、《慧行刻意》也有五力、《修心七義》也有五力、帕繃喀大師《掌中解脫》也有五力,大同小異——意思是相同的就可以了。不要糾纏于這一個名字、那一些內涵,對不上號等等,這些就不要去管。實際東西不用,就在牛角尖裏鑽來鑽去,失去了好的機會。
就像有一個“問橋”的公案。一次有人打齋,一個僧人趕齋經過一座橋。過去沒有這座橋,過河要靠船,很耽擱時間;橋一造,大家很快都過去了。那個僧人跑到橋邊就問了:“這個橋什麼人造的?什麼時候造的?哪一位居士發心的?……”問了半天,人家說:“你不要問了,趕快去趕齋!你是趕齋去的,再問下去,時間過了,你趕不上了。”他還問“……”,問了一半時,人家趕齋的都回來了,過了午…
《大乘五力往生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