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的。——我們有《廣論》,就是宗大師在身邊一模一樣的了。你把《廣論》好好的重視起來就對了;不要把《廣論》放在一邊,堆灰,這就糟糕了,這個下一輩子能不能碰到就不知道了。你好好念《廣論》,修行都在裏頭。
其他的人,依四力忏,這是《廣論》講的。“防護”就是死也不要再犯了;這個平時就要做到的,臨終更要緊。否則呢,即使你可以到淨土去的,因爲這個沒有對治,就是那些犯的沒有忏悔掉,可能去不成。我們又想起一個,以前講過,有個老居士,一個年輕的女的敬佑(川俚)他。白天念會集本,晚上做邪淫。——念會集本,什麼罪都消了;這消了嘛,好了,晚上又做了,幹什麼?明天再念一遍又消了。你這樣子怎麼能生淨土呢?善趣都生不了的;不要自己害自己了。
所以說呢,你罪障不忏幹淨之前,就是本來可以生淨土的,也可能障了,去不了了。這個很重要,對治力。
“發願力”,這不是指發願往生淨土等,而是發願將一切有情的苦與罪障成熟到自己身上,以及發願能生起菩提心。
下面是發願力,發願是什麼?這是《修心七義》特殊的發願,一切衆生的苦我來受,發菩提心。這個願雖然不是願生淨土,但是你發這個願,淨土現成的就來了。你說你要生淨土,而你沒有菩提心,生的是不好的心,你想生淨土,結果現的可能是惡趣。這個是不能用主觀的願望來決定的,這是客觀的規律,——菩提心往生的決定是淨土。伽喀巴是一個現實的,示現給我們看的。他願意到地獄受衆生苦的,但是他臨終,現的是淨土;他給他的徒弟說了,哦,淨土相現了,我可能要到淨土去了。這是發願力,千萬不要離開菩提心;哪怕你“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這個頌念一下,都有幫助。
“串習力”,是指平時精熟于菩提心的修法,臨終時因習慣的力量,在修菩提心當中往生,此外沒有更高深的修法了。
“串習力”。“是指平時精熟于菩提心的修法”,經常要修了;串習力就是習慣勢力了。“在修菩提心當中往生,此外沒有更高深的修法了。”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修法了;你要生淨土,再高的就沒有了。就是說經常修菩提心,菩提心成熟,在你心裏成了一個習慣勢力了,牢不可破了。這個伽喀巴一樣了,你哪裏去?隨你說要哪裏去,都是淨土現前,不會其他地方去了,絕對是淨土。所以我們不要唯心主義說法,這個很科學的。你要生淨土,就是要這個菩提心的力量。這個發願也好,串習也好。
那平時我們念的什麼?《上師供》、《五字真言》、《大威德》,當然有些人還沒有念了,你看看,都是菩提心。《五字真言》的七重因果;《上師供》的自他相換,七重因果也在裏邊。你這樣子念,你到哪裏去呢?當然是淨土。你不要擔心。
至于臨終者的威儀,應效法大悲大師涅槃時的威儀,作右脅臥,以獅子臥姿去世。單是這一臥姿對往生淨土也有很大的幫助。
至于臨終的威儀呢,我們要學“大悲大師”,就是釋迦牟尼佛了。他臨終的時候右脅臥,獅子臥的樣子;這個威儀對往生淨土有幫助的。你想,過去釋迦牟尼佛,那麼偉大的人,他就是這樣子走的;你現在也是這樣子走,心裏就浮起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的事迹。這個對于你往生又是一個極大的助力,極大的一個幫助力量。
總的來說,下士道者應在修“皈依”中往生;上士道者應在修“菩提心”中往生,如是等等。
“總的來說”。下士道是皈依,依靠叁寶;要一心一意地投靠叁寶,千萬不要叁心二意。我們在皈依的時候,就給大家說了,只有叁寶是你皈投之處,其他的一切不要去寄希望;那臨終的時候,起的用也在這個地方。你臨終的時候皈投叁寶,不會到其它地方去,決定是善道;或者你要生淨土的,淨土。這是下士道,最低的限度,皈依叁寶,要往生也可以往生的。
這個公案很多,一個天子他看到自己要投豬胎去了,很愁懮。人家就勸他皈依,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念了之後,死了。豬胎去不去?過去的業定了,要去;他已經定了,因爲他已經看到了。但是去了之後,並沒有生下來給人家殺,胎裏出來就死掉了,他已經回到天上去了。所以說皈依叁寶能生善趣;要生淨土,也在裏頭。總的來說,下士道修皈依往生。
上士道修菩提心了,中士道出離心了等等,這個昂旺堪布裏講了。
有人或許會懷疑,這些修法當中似乎沒有往生淨土之法,然而實質上絕對是有的。切喀瓦臨終時命近侍急設供品,他說:“我原本發願爲利一切有情而去無間地獄,但是現在看來是去不了了,淨土的景象已經出現。”格西博朵瓦也是這樣圓寂的。以前有母女二人被水沖走時,彼此關心著對方,發起善心,結果受生于兜率天。
“有人或許會懷疑,這些修法當中似乎沒有往生淨土之法,然而實質上絕對是有的”。就是這個昂旺堪布給你下結論了。“切喀瓦臨終時命近侍”,就是侍者師,趕快准備供品。他說,他本來是發願,爲了利益衆生,到無間地獄去代衆生受苦的,但是現在看起來,搞不成了。爲什麼?淨土現前。淨土現了,佛、菩薩要來了,叫他趕快供養——叫他侍者,拿供品來,趕快供品供養。格西博多瓦也這樣子圓寂的,也同伽喀巴一樣,雖然他是想代衆生受苦,但是客觀的規律,你發的是菩提心,你到的決定是淨土。“以前有母女二人”,這個前面講過了,生兜率天了。
又如,洛卡洽薩地區有一條皮筏因載物過重,快要破裂下沈時,有位郵差發起善心,躍入水中,他並未淹死,有彩虹貫照。
另外一個,“洛卡洽薩地區”,這是西藏了。“有一條皮筏”,他們那裏船是用皮做的,因爲載的東西太重了,這個皮脹破了。快要沈下的時候,有一個郵差呢,他是乘船的,他發菩提心,這個船太重了,東西多了要沈下去了,他趕快跳下去。他希望減輕份量,想把整個船救住。就是他一念的好心,怎麼樣?他自己跳了水裏,他想自己死掉就死掉,要救一船的人跟財物。結果呢,他倒沒有死,一個彩虹貫照加持,叁寶加持。可能他是信佛的,他不但沒有死掉,還得救了。
如果臨終時能清楚地想起殊勝善心,即便是造作的菩提心,亦能往生善處,當可無疑。我們往往對“嘿嘎”、“呸”之類的遷識法很重視,並將出現遷識前兆看成是了不得的事情;其實,就算我們不修任何所緣,多練幾次“嘿嘎”,頭頂上也會出現遷識前兆等。這是風的活動,並不稀奇。
“如果臨終時能清楚地想起殊勝善心,即便是造作的菩提心”。現在有的人,經常會說這個話,我們下士道還沒有好,上士道菩提心怎麼來呢?——“即便是造作的菩提心”,哪怕你是勉勉強強的、倒像不像的,總是向菩提心靠近的那個心,“亦能往生善處”,包括淨土。“當可無疑”,這個不要懷疑了。
“我們往往對“嘿嘎”、“呸”之類的遷識法很重視”,尤其是很重視破瓦法了;這個也是可以的。但是沒有菩提心,沒有這些白法種子力、對治力,你再“嘿嘎”,頭上打個洞,你也是……前面昂旺堪布說的,一個鳥,腳拴住的,飛也飛不高的;甚至于你往生呢,往不到淨土的。因爲你造的業,客觀的規律決定你往惡趣;你怎麼主觀想象,想淨土怎麼能去呢?去不了!所以說“嘿嘎”,當你這五個力有的時候,確實是一個極大的幫助力量,後邊我們還要說的。但是你把其他的忽視了,只重視“嘿嘎”,那也是有點顛倒的。
“其實,就算我們不修任何所緣,多練幾次“嘿嘎”,頭頂上也會出現遷識前兆等”。海公上師就是說,你只要修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就有感覺的,頭皮軟了,或者頭皮發癢了等等;這就是頂門開了。“這是風的活動”,你只要修,一定會有的。重點呢,是從這裏邊出去往哪裏去呢?這是要靠五個力來決定的了;這是要善法、菩提心了。
修心遷識法中,雖沒有“嘿嘎”與“呸”,但卻是所有遷識法中最深奧者。修其他遷識法難說是否能在臨終時關閉惡趣之生門;但如能以五力而往生,則保證不墜惡趣。
“修心遷識法中,雖沒有“嘿嘎”與“呸”,但卻是所有遷識法中最深奧者”。這個大乘顯宗的五力往生,雖然沒有用破瓦法,但是在所有遷識法裏邊,最深奧的就是這個。
“修其他的遷識法,難說是否能在臨終前關閉惡趣之生門”。其他的往生法,除開這五力之外,因爲你沒有白法種子力、沒有對治力、也沒有發菩提心的願力,那你能不能關閉這個惡趣之門呢?這就不敢說了。你造了很多惡,你說你不去惡趣,要到善趣去,——客觀上的業果不是這樣子的。但是五力往生呢,保證不墮惡趣,這個是的。這是單從顯教,還沒有進入密法的,你五個力有了,希望往生淨土,就可以生;還有結合密法修的,那力量更大了。
這是共道的五力往生。這五力,不同的地方名相稍有不同,內涵是通的,不要去糾纏。因爲我們以前有一個居士,翻了很多的五力;這五力很多地方有,《慧行刻意》裏邊也有,名字有一點點大同小異,總的意思是一樣的。這個沒啥關系。
總結
我們總結一下,用這個波羅蜜乘的共同道修往生的核心:就是出離心、菩提心、中觀見;在這叁個心的狀態中往生的,決定是可靠的。這些心假使說還沒有全部生起來,最下的皈依叁寶的心,不要忘掉。一心一意地皈投叁寶(就像我們念佛,一心一意地念阿彌陀佛),這個心生起來,你要往生,也是可以往生的。
如果出離心、菩提心、中觀見都有了,那當然更容易了。我們前面講了很多公案,臨終的時候,只要一點點的善心,都不會墮惡趣。那個郵差,他爲了救一船的性命財産,他情願自己犧牲,這樣子,他沒有死掉。那母女倆,僅僅是希望對方不死,情願自己淹死,緣的對象並不大,也升了兜率天了;兜率天是很高的善趣, 是空居天,比忉…
《大乘五力往生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