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這是大乘的往生法,還沒有加上破瓦法;如果破瓦法接上去,或者,是用不共的、密乘的、叁身的合修法,那方法更多。
法尊法師也舉了一個,“啞巴齋”,就是專門修淨土、精進行道的一種方式。一天吃飯,一天不吃,不說話,專門念咒。——這樣,漢地還是沒有看到過。這些法在藏地的密法裏邊,多得是。——這些過份的擔心,是多余的;他不知道,也不能怪他;那幺學過知道了,該就是要放下心來了,不要再這麼猶猶豫豫的。我們說做什麼事情都不能猶豫,要決定,要生勝解;勝解還要定解,力量才來。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力,這個力從勝解、定解來的,猶豫的就是沒有力的。
所以正好這個因緣。如果去甯波講經的話,就不能把它廣講。這一次也是我們的殊勝因緣,可以把這一點,強調地多說一些。昨天我們說了,遷識法(往生法),在《上師供》的傳承裏邊、我們這個教授裏邊,兩種都有。一種,是共同的、大乘的,修心往生的遷識法;一種是不共的密乘的遷識法。這個《上師供》裏邊都包得有。
那就是說哪怕你密宗還沒有沾手,那你可以靠顯宗、波羅蜜乘的往生法,也可以用。上一次呢,我們略略地介紹一下《修心七義論》的。今天,請大家把他帶來了,就把這個地方打開來,仔細講一下。這個是我們的重要的事情了,就不要怕耽擱時間了。
叁、昂旺堪布《修心七義論講記》
《七義論》裏邊,有一生修的五力,還有臨終時候的五力。一生修的,我們前面講自他相換的時候講過了,——整個要從自己現世修行裏邊用的。
萬一修法未成,業報到了,該怎麼辦呢?這時我們也有往生的五力。這是在《昂旺堪布文集》第叁冊第一九十四頁(單行本七十叁頁)。
頌曰 :“ 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儀”。
臨終的時候,這五個力量可用來往生,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威儀可以用吉祥臥,就是佛涅槃的樣子。——這裏伽喀巴大師,提倡這個威儀。這裏我們就看下去了。
彼行氣功,呼黑拍,破頂門之往生法,不如大乘法往生殊勝。此以五力爲資糧,而成往生。彼無五力,徒修往生法者,如鳥系腳,雖飛不遠。又惡業未淨,雖獲往生,而非善處。故修往生法,須依大乘,以五力爲重也。
“彼行氣功,呼黑拍,破頂門之往生法,不如大乘法往生殊勝。”外道的氣功,也有偷這個法的;密法裏邊、破瓦法裏邊,也是用氣的——用寶瓶氣,把他彈出去(或者用自己的悅樂心,這個我們後頭還要講。)
這是先講密法以外的,大乘裏邊的。這個破頂的往生法,固然是很好。但是如果沒有內涵,單是把頂開了,也不一定往生;而真正的內涵、重點,就是大乘往生法的五個力。這五力是重要的;這五力就是往生的資糧——往生就靠這個。
“彼無五力”,就是那些修破瓦法的,假使沒有五力,即使你頂門打開了,能不能往生呢?“如鳥系腳,雖飛不遠”,他頂門是開了,但是沒有這五個力(力量不夠),等于一個鳥,腳給人家捆住了——繩子多長,他只能飛多長;再遠就不行了,繩子把它系住了。就是他自己的業、煩惱系住了,飛不過去了。這是說盡管你頂門開了,如果出離心、菩提心、這些大乘的往生法沒有的話,你還是飛不遠、去不了。所以說,不能單從破瓦法上邊著力,其他的幾個力,更重要。
“又惡業未淨,雖獲往生,而非善處”。還有一個,這個殊勝的大乘往生法如果沒有,你這一輩子造了很多惡業,雖然往生了;往的卻不是淨土,往的是惡道,那你糟糕了,——這個“往”,不往還好一些。所以說修往生法,一定要大乘的五力爲重。破瓦法,我們不排斥,這是一種方法;但是沒有大乘的五力,要麼飛不遠、要麼往的地方不對頭,那還是不能往生淨土。
所以說五力爲重,這個頌裏邊“重”就是這個意思。
于往生前,應先知死相。觀察死相,其法甚多。死相決定,則修往生。若未了達死相,自無從修起。或死已到臨,修已無及。
“于往生前,應先知死相”,這個密法裏邊很多,可以自己觀察死相:觀氣息、觀影子等等都有。洛那佛爺的一些書裏邊看到的:太陽下邊照影子,看的出自己的一些征相。——當時我看過一個,就是說看影子,照的時候,手看不到的,其他都有,那就不行;這些是洛那佛爺的。黃教裏邊很多。你真正修行的時候,自己會知道。“觀察死相,其法甚多”,這個密法裏邊很多的。決定之後,再修往生。
就是“若未了達死相,自無從修起”。沒有到死相呢,不能修。——我們上一次說過了,修了就是自殺了;不單殺人了,還殺個菩薩。因爲你是修大乘的,就是菩薩。你身上還有很多的生命,都給你殺害掉了。所以說,決定死相到了之後,才能修。這個一般有修行的人,自己會知道,會打招呼,——淨土宗的,阿彌陀佛或者觀音菩薩會打招呼;密宗的上師、本尊會給你個征兆。到了時候修,正好;沒有到時候修,那不行,自殺。到了之後,來不及修,就是臨時抱佛腳了,匆匆忙忙地就又不行了。
藏中習俗,于死相未判明時,先以生時貪中所獲財寶,供養布施及放生等,修遮死法後,如仍無望,則依白法善種子力,于未死前,爲之集福。大抵供養布施放生等,廣積福聚。行如是者,生前勝于死後。彼及生作者,得以白法善種子力,轉諸不善業,而爲善業,自能往生善處。若行于死後,則轉業較難。
“藏中習俗,于死相未判明時,……”你什麼時候死,不去管他,先把一生的財物、財産全部布施、供養上師叁寶。這個就是海公上師說的,他說喇嘛仁波切,就是海公上師的上師康薩喇嘛,在前幾個月,已經把所有的財産全部供養各個大寺院的僧衆;求他們誦戒的功德,消除災障。供養、布施、放生等等。
還可以修遮止,就是攘災的那些方法。死相不決定的——可以避免的,可以修法把他去掉,前面我們講過的。
假使說實在去不掉,那也不著急,就准備五個力。“則依白法善種子力”,就是做點好事情,多做點好事。“于未死前,爲之集福”,大致就是供養布施放生等等,這些事情多做一些,“廣積福聚”。“行如是者,生前勝于死後”,有的人死之後,他子女、後輩給他做;或者他自己生前寫好遺囑:死後怎麼處理。這個已經遲了。照規矩,要生前做,自己在的時候做;這個功德你自己阿賴耶識裏很清楚了。如果死後呢,萬一你已經投生了,就來不及了。所以說“生前勝于死後”。
“彼及生作者,得以白法善種子力,轉諸不善業,而爲善業”。能夠在生前做的,“彼及生作者”,一輩子做好事的,他白法的種子力(做的很多好事),可以把不善的業轉過來,成了善業。——這個天平稱一樣的,哪一方力量重呢,就向哪一方倒。所以說這個果,看緣的:緣是白法的多,果就是傾向于白法的;如果緣裏邊黑業多,那果當然是不好的了。你盡量造白法的,那你可以轉業,向善的一方面轉過來。“自能往生善處”,既然是造善業呢,決定往生善趣。這是明業果決定的。
“若行于死後,則轉業較難”。死了之後要轉就不好轉了。假使投生了,你怎麼轉呢?異熟果成了。這個大家學過《廣論》都知道,異熟果沒有現前之前,能轉;異熟果已經決定出現了,轉是不行了。所以說呢,倒不如生前,把那些都做了。
在昔印度鹿野苑中,有一居士,居積致富,所獲財物,悉易黃金,裝滿七瓶,而營七窖,分別藏之。臨命終時,以愛戀窖金,故世世受生爲蛇,蟠在窖中,守護其金,曾不暫舍。至佛出世,此蛇業力,漸得輕減。因悟我受蛇身,爲守金故。若以此金布施供養,我則不受此蛇身。彼時已知有佛出世,于行路中,獲見一人,蛇遂人立而言,懇求其人,導至佛所,以一窖金而爲供養。佛集大衆,受其供養,並爲說法,蛇聞法,欣喜信受奉持,複以余六窖金供養于佛。于命終時,頓脫蛇身,得生天界。此蛇以白法善種子力,生前集福故,得往生善處。
這裏舉個公案:在過去印度鹿野苑裏邊,有個居士,他”居積致富”,就是說做生意,積了很多的錢,成了大富長者。他把他的財物都換成黃金(金子,體積小,又貴重。),裝了滿滿的七瓶,那不少了。“而營七窖”,挖了七個地窖,把他藏在地下。“臨命終時,以愛戀窖金,故世世受生爲蛇,蟠在窖中,守護其金,曾不暫舍”。他因爲貪著這個金子,就不願意離開。(這個心就是貪心,“財貪”,對于財物貪,不肯舍。)結果呢,死了之後,投爲畜生了,投一條蛇。這個蛇就在裝黃金的地窖裏邊,蟠在裏邊住,守他的金子。蛇是毒的,哪個來了就咬。——這就是生前悭吝不肯布施;死後悭吝心還在,不准人家來動他的東西。
一直到佛出世,這個蛇的業力慢慢減輕了,他就自己想爲什麼生蛇身呢?知道是因爲黃金的關系。“若以此金布施供養,我則不受此蛇身”,他想我假使把金子布施了,再不會生蛇身。——他因爲生了很多世的蛇,感到很痛苦。“彼時已知有佛出世”,這個時候它知道有佛出現。它在路上碰到一個人,蛇就跟人一樣站起來,求那個人帶它到佛的地方去,它要把他藏的一窖金子供養。這個人就帶他去了。
“佛集大衆,受其供養”,佛就招集大衆,受他的供養,給他說法。這個蛇,聽了法之後,歡喜地信受奉行,把其他六窖的金子全部供養佛了。這樣子呢,他的貪心沒有了,舍掉了。這個蛇命終之後就脫蛇身,生天上去了。——供養了佛,這個福報當然很大,就升天了。“此蛇以白法種子力,生前集福故,得往生善處”。這個就是說,你布施、供養,這個力量,你就可以生到善趣,人天。過去因爲不肯布施,墮落于畜生;現在布施、供養了,全部放掉了,馬上就脫生,升到…
《大乘五力往生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