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基本佛经选集二 2-2 受相应经论集▪P4

  ..续本文上一页,不苦不乐受。云何四受?谓欲界系受,色界系受,无色界系受,及不系受。云何说五受?谓乐根,喜根,苦根,忧根,舍根,是名说五受。云何说六受?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云何说十八受?谓随六喜行,随六忧行,随六舍行受,是名说十八受。云何三十六受?依六贪着喜,依六离贪着喜,依六贪着忧,依六离贪着忧,依六贪着舍,依六离贪着舍,是名说三十六受。云何说百八受?谓三十六受,过去三十六,未来三十六,现在三十六,是名说百八受。云何说无量受?如说此受、彼受等比,如是无量名说,是名说无量受。优陀夷!我如是种种说受如实义,世间不解故而共诤论,共相违反,终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实之义,以自止息。优陀夷!若于我此所说种种受义如实解知者,不起诤论,共相违反,起未起诤,能以法律止令休息。然优陀夷!有二受:欲受,离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缘生受,是名欲受。云何离欲受?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离欲受。若有说言:众生依此初禅,唯是为乐非余者,此则不然。所以者何?更有胜乐过于此故。何者是?谓比丘离有觉、有观,内净,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胜乐。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入处,转转胜说,若有说言唯有此处,乃至非想非非想极乐非余,亦复不然。所以者何?更有胜乐过于此故。何者是?谓比丘度一切非想非非想入处,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是名胜乐过于彼者。若有异学出家,作是说言:沙门释种子,唯说想受灭名为至乐,此所不应。所以者何?应当语言:此非世尊所说受乐数。世尊说受乐数者,如说:优陀夷!有四种乐。何等为四?谓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菩提乐。」佛说此经已,尊者优陀夷及瓶沙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4.「诸受相差别」:

  复次,由十种相,当知诸受所有差别:

  一、胜义差别,

  二、流转所依差别,

  三、自相差别,

  四、尽所有性差别,

  五、自相品类差别,

  六、流转门差别,

  七、杂染门差别,

  八、所治能治差别,

  九、时差别,、剎那展转生起差别。

  此中或有无开觉者,作如是言:受唯有二:一、苦,二、乐。虽复说有不苦不乐,然唯苦乐无性所显,是故世尊即依如是苦乐寂静,假设为有。世尊为欲开晓彼故,说如是言:乐有二种,所谓欲乐及远离乐。此远离乐,复有三种:一者、劣乐,二者、中乐,三者、胜乐。劣乐者,谓无所有处已下;中乐者,谓第一有;胜乐者,谓想受灭。既有是理,乐受亦得说为寂静:谓在初、二、三静虑中;非苦乐受亦名寂静,谓在第四静虑已上,乃至有顶;一切受无,亦名寂静,谓在灭定。然佛世尊约第一义,说有三种最寂静乐,谓诸苾刍心于其贪离染解脱;如于其贪,于瞋、于痴、当知亦尔。如是一切,总为三乐:一者、应远离乐;二者、应修习有上住乐;三者、最极究竟解脱无上住乐。应远离乐者,谓诸欲乐。应修习乐者,谓初静虑乃至有顶诸所有乐;有上住乐者,谓灭尽定,此亦名为应修习乐。最极究竟解脱无上住乐者,谓如前说三最胜乐。非据受乐,说灭尽定以为有乐,然断受乐说名为乐。又胜住乐,与乐相似。又即依此有乐可得,说名为乐,谓如有一从此定起,有所领受,作如是言:我已多住如是如是色类最胜寂静乐住,由依此故说名为乐。

  

  第二十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得尽诸漏,所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复有二法,名及色。复有三法,谓三受。复有四法,谓四食。复有五法,谓五受阴。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复有七法,谓七识住。复有八法,谓世八法。复有九法,谓九众生居。复有十法,谓十业迹。于此十法生厌,不乐,背舍,得尽诸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二十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意苦边,解脱于苦,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复有二法,名及色。复有三法,谓三受。复有四法,谓四食。复有五法,谓五受阴。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复有七法,谓七识住。复有八法,谓世八法。复有九法,谓九众生居。复有十法,谓十业迹。于此十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边,解脱于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二十二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得尽诸漏,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复有二法,名及色。复有三法,谓三受。复有四法,谓四食。复有五法,谓五受阴。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复有七法,谓七识住。复有八法,谓世八法。复有九法,谓九众生居。复有十法,谓十业迹。于此十法,正观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得尽诸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二十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究竟苦边,解脱于苦,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复有二法,名及色。复有三法,谓三受。复有四法,谓四食。复有五法,谓五受阴。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复有七法,谓七识住。复有八法,谓世八法。复有九法,谓九众生居。复有十法,谓十业迹。于此十业迹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究竟苦边,解脱于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5.「知差别」:

  复次,由遍了知应遍知事,于其苦谛得遍解脱,于其集谛得胜解脱,于其灭谛能正作证,于其道谛能正修习。正于苦边能随得者,谓于苦谛得遍解脱;于诸漏尽能随得者,谓于集谛得胜解脱;应厌、应离、应解脱者,谓于灭谛能正作证;于无常等随观住者,谓于道谛能正修习。又由十相,应当了知境事差别:

  一者、已生诸行,系属命根住因差别;

  二者、有色、无色诸行,展转相依住立流转差别;

  三者、无色诸行,无常法性入门差别;

  四者、心诸杂染依处差别;

  五者、一切诸行,一切品类总皆是苦差别;

  六者、净不净业果受用门差别;

  七者、有喜乐识所行边际差别;

  八者、爱、恚依处差别;

  九者、喜乐执藏有情生处,安住边际差别;

  十者、堕往恶趣依处边际差别。

  

  又清净品应得、应修事增上故,当知有余十种差别:

  一者、善法无间修习增上无逸差别;

  二者、心慧解脱依止差别;

  三者、胜三摩地边际差别;

  四者、于一切境系缚其心边际差别;

  五者、解脱方便差别;

  六者、解脱差别;

  七者、等觉真义差别;

  八者、现等觉后,于三学中受学差别;

  九者、正学已学现法乐住差别;

  十者、证圣神通广行差别。

  

  

《基本佛经选集二 2-2 受相应经论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