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间」都有时间的相对性质。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时间长短的差异,不是来自「物质世界」间的相对速度,而是来自「心理」的相对变化而形成(例如禅定者入定时,其时间会变慢)。(注二十)
八、业力与宇宙的缘起性空
由前述的宇宙生灭,可看出其推动力量,来自「业力」。《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说:
「诸国土海种种别,种种庄严种种住,殊形共美遍十方,汝等咸应共观察;其状或圆或有方,或复三维及八隅,摩尼轮状莲华等,一切皆由业令异。」
此中明显指出各世界的变化不同,皆来自「业力」。然而「业力」为何?《俱舍论》卷十三说:
「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其解释为:
「此所由业,其体是何?谓心所思及思所作。故契经说:『有二种业,一者思业,二思已业。思已业者,谓思所作。如是二业,分别为三,谓即有情身、语、意业。……然心所思即是意业。思所作业,分为身、语二业。……身、语二业,俱表、无表性。』」(注二十一)
此处指出「业」有二种,一种是「思业」,为「心所思」的一种力量,属精神造作力。另一种是「思已业」,为「思所作的业」,此又分成身业与语业二种,各有表业及无表业二类。「说一切有部」认为「无表业」属于「法处所摄色」,是一种物质性质的作用力(注二十二)。因此,我们可以说业力有二种,一种是属于精神的作用力,一种是属于物质的作用力。今日物理学所提出的四种作用力,属于第二种。在佛教的观点,推动宇宙的生灭,来自精神与物质的二种作用力,并且倾向于认为第一种最为重要。至于物质粒子与精神主体,则来自何处?佛典中认为色法(物质类)与心法(精神类)都是「有为法」,都是剎那剎那变化着,但皆有其产因,因此,物质与精神都有其前因,往上追溯,可至「无始」。所以,无始时,即有物质与精神所构成的宇宙,只是往后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在业力的作用下,物质世间(器世间)与众生(有情世间)都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因素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宇宙现象,这便是一种「缘起」。然而,这些变化是否从自方客观地存在?从小的「微尘」一直到巨大的「世界」,在了义的佛经中,否认其内里的实在性以及自方存在的独立性,因此在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佛陀曾开示: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若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段经文,明显指出「微尘众」并非实有:并不是有内里的实在性,而是以自性空,所以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同样,由微尘所聚集的「三千大千世界」,亦非以自性有,而是以自性空,皆非纯客观地存在着,因此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此处否定微尘及世界的实有性质,与今日近代物理所阐述的物质现象的不具有「确定性」,可说是同一旨趣。佛教更提及心理现象也是以自性空,《心经》记述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中的「受」、「想」、「识」,以及「行」中所包含的「心相应行」都是属于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皆以自性空,皆非从自方客观地存在。《金刚经》也记述着: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这也表示心不是「以自性有」,故说「心为非心」;而在世俗上,由因缘聚合而有「心」的存在,所以说「是名为心」。所以佛教的观点,除了认为「微尘」、「世界」不实在之外,「心」也同样不实在;另一方面,虽无内里的实在性,但并不妨碍「微尘」、「世界」、「心」的「缘起有」这一面。《华严经》所述的种种世界海,《长阿含经》所述情器世界的成、住、坏、空,这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聚合下的「缘起有」。
所以,整个宇宙的变化,其基本原理不外是「以自性空」及「缘起有」而已。此二原理,简称为「性空」及「缘起」,便是整个佛法的二大基柱。
九、世界的有边无边与「四记问」
在佛经中,常有沙门或婆罗门主张世界「有边」或「无边」等,例如《长阿含经》卷十四的《梵动经》中记载着:
「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边想,彼作是说:『此世间有边,是实余虚』。……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无边想,彼作是言:『世间无边,此实余虚』。……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谓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彼作是言:『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于观察,彼以捷疾观察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虚』。……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着,已不着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注二十三)
此处指出佛陀对世界的「有边」、「无边」、「又有边又无边」及「非有边非无边」的四种见解都不赞同,因为他们所看到的只是局部的偏见。在《长阿含经》卷十九《世记经》中,佛陀先提出沙门、婆罗门的「有边、无边」、「常、无常」等的错误见解后,接着以「瞎子摸象」来形容这些人对真理的偏执:
「其诸盲子,得象鼻者,言象如曲辕;得象牙者,言象如杵;得象耳者,言象如箕;得象头者,言象如鼎;得象背者,言象如丘阜;得象腹者,言象如壁;……各各共诤,互相是非。此言如是,彼言不尔,云云不已,遂至斗诤。」(注二十四)
由上述引述可知,佛陀对世界透彻了解而不执着,所以能解脱自在。如果沙门、婆罗门以偏执的见解来质问佛陀:「世界是有边?无边?」佛陀便以沉默舍置之。《俱舍论》卷十九引用大众部的契经来说明「四记问」:
「苾刍当知问记有四。何等为四?谓或有问,应一向说,乃至有问,但应舍置。云何有问,应一向记?谓问:『诸行皆无常耶?』此问名为:应一向记。
云何有问,应分别记?谓若有问:『诸有故思造作业已,为受何果?』此问名为:应分别记。
云何有问,应反诘记?谓若有问:『士夫想与我,为一为异耶?』应反诘言:『汝依何我,作如是言?』若言:『依麤我。』应记:『与想异。』此问名为:应反诘记。
云何有问,但应舍置?谓若有问:『世为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世为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如来死后为有?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为命者即身?为命者异身?』此问名为:但应舍置。」(注二十五)
以上所举出的「应一向记」、「应分别记」、「应反诘记」及「应舍置记」合称「四记问」(注二十六),将问者的问题区分为四种,而给予不同的答复。其中第四种,就是舍置不答。佛陀对沙门、婆罗门不回答世界的有边无边,是因为他们所执的「世界」并不正确,犹如问:「石女儿是白色或是黑色?」应予舍置。此处佛陀的沉默,并不代表佛陀对真正的世界有所不知,也不是表示佛陀只注重实践而不谈宇宙。由佛经上处处提及三千大千世界及其成、住、坏、空,可看出佛陀重视众生所居住的宇宙,认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物质世界)是息息相关的一个「缘起」。
十、结语
以上依据经论来说明佛教的宇宙观,并指出「缘起」与「性空」是心物种种现象的基本原则;唯在细节的陈述上,大小乘的佛典有所不同,故今后在有关佛教的宇宙论的研究上,首先要进一步将不同的说法分析比较,而后与今日科学的看法相印证,同时要避免过分的牵强附会。
后记:
有关人类从「光音天」而来,与生物的演化论是否矛盾?
今探讨如下:
(1)初至地球的「光音天人」,其密度甚小,无有血肉筋骨(见本文第五节),故死后不会留下骨骸,必须多食人间「地味」后,才渐形成骨骸。唯初期之骨,仍易蚀化,必须非常多代后,演化至一定的密度,才能留下来,此即今日原始人的遗骨。
(2)「光音天人」初至人间,犹如小孩,只知玩乐,因而下传多代后,智力日减,终于退化成「原始人」。其后,为了生存,日渐演进,终成今日之人类。
(3)另一方面,地球初成时,密度甚稀的「龙」、「大翅鸟」等也至地球,同样食了「地味」,密度渐增,终至形成恐龙等古代动物。
注释
注一:见《佛教大藏经》44册,851页。
注二:同注一,849及850页。
注三:同注一,849页。
注四:见《佛光阿含藏》《长阿含经》2,780页。
注五:同注四,768页。
注六:同注四,769页。
注七:同注四,677页。
注八:同注四,676页。
注九:同注四,713页。
注十:同注四,682页。
注十一:同注四,838页。
注十二:同注四,766页。
注十三:同注四,787页。
注十四:见《佛教大藏经》44册,55页。
注十五:同注十四,57页。
注十六:同注四,794页。
注十七:同注四,825页。
注十八:同注四,839页。
注十九:见《佛教大藏经》44册,847页。
注二十:见拙作〈佛法与现代科学〉,《1990佛光山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482-498页,佛光出版社,1992年。
注二十一:同注十九,858页。
注二十二:见拙作《佛教教理的探讨》第四章〈惑业苦的探讨〉,慧炬出版社,1990年。
注二十三:同注四,542页。
注二十四:同注四,748页。
注二十五:见《佛教大藏经》44册,921页。
注二十六:见拙著《佛教因明的探讨》第二章〈印度佛教因明传承的探讨〉第26页起,慧炬出版社,1991年。
《佛教的宇宙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