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宇宙觀▪P3

  ..續本文上一頁之間」都有時間的相對性質。但要注意的是:這些時間長短的差異,不是來自「物質世界」間的相對速度,而是來自「心理」的相對變化而形成(例如禅定者入定時,其時間會變慢)。(注二十)

  八、業力與宇宙的緣起性空

  由前述的宇宙生滅,可看出其推動力量,來自「業力」。《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說:

  「諸國土海種種別,種種莊嚴種種住,殊形共美遍十方,汝等鹹應共觀察;其狀或圓或有方,或複叁維及八隅,摩尼輪狀蓮華等,一切皆由業令異。」

  此中明顯指出各世界的變化不同,皆來自「業力」。然而「業力」爲何?《俱舍論》卷十叁說:

  「世別由業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

  其解釋爲:

  「此所由業,其體是何?謂心所思及思所作。故契經說:『有二種業,一者思業,二思已業。思已業者,謂思所作。如是二業,分別爲叁,謂即有情身、語、意業。……然心所思即是意業。思所作業,分爲身、語二業。……身、語二業,俱表、無表性。』」(注二十一)

  此處指出「業」有二種,一種是「思業」,爲「心所思」的一種力量,屬精神造作力。另一種是「思已業」,爲「思所作的業」,此又分成身業與語業二種,各有表業及無表業二類。「說一切有部」認爲「無表業」屬于「法處所攝色」,是一種物質性質的作用力(注二十二)。因此,我們可以說業力有二種,一種是屬于精神的作用力,一種是屬于物質的作用力。今日物理學所提出的四種作用力,屬于第二種。在佛教的觀點,推動宇宙的生滅,來自精神與物質的二種作用力,並且傾向于認爲第一種最爲重要。至于物質粒子與精神主體,則來自何處?佛典中認爲色法(物質類)與心法(精神類)都是「有爲法」,都是剎那剎那變化著,但皆有其産因,因此,物質與精神都有其前因,往上追溯,可至「無始」。所以,無始時,即有物質與精神所構成的宇宙,只是往後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著。在業力的作用下,物質世間(器世間)與衆生(有情世間)都不斷變化;在不同的因素條件下,呈現不同的宇宙現象,這便是一種「緣起」。然而,這些變化是否從自方客觀地存在?從小的「微塵」一直到巨大的「世界」,在了義的佛經中,否認其內裏的實在性以及自方存在的獨立性,因此在鸠摩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佛陀曾開示: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若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段經文,明顯指出「微塵衆」並非實有:並不是有內裏的實在性,而是以自性空,所以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同樣,由微塵所聚集的「叁千大千世界」,亦非以自性有,而是以自性空,皆非純客觀地存在著,因此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此處否定微塵及世界的實有性質,與今日近代物理所闡述的物質現象的不具有「確定性」,可說是同一旨趣。佛教更提及心理現象也是以自性空,《心經》記述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此中的「受」、「想」、「識」,以及「行」中所包含的「心相應行」都是屬于心理現象,這些心理現象皆以自性空,皆非從自方客觀地存在。《金剛經》也記述著:

  「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這也表示心不是「以自性有」,故說「心爲非心」;而在世俗上,由因緣聚合而有「心」的存在,所以說「是名爲心」。所以佛教的觀點,除了認爲「微塵」、「世界」不實在之外,「心」也同樣不實在;另一方面,雖無內裏的實在性,但並不妨礙「微塵」、「世界」、「心」的「緣起有」這一面。《華嚴經》所述的種種世界海,《長阿含經》所述情器世界的成、住、壞、空,這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聚合下的「緣起有」。

  所以,整個宇宙的變化,其基本原理不外是「以自性空」及「緣起有」而已。此二原理,簡稱爲「性空」及「緣起」,便是整個佛法的二大基柱。

  九、世界的有邊無邊與「四記問」

  在佛經中,常有沙門或婆羅門主張世界「有邊」或「無邊」等,例如《長阿含經》卷十四的《梵動經》中記載著:

  「或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叁昧,以叁昧心觀世間,起邊想,彼作是說:『此世間有邊,是實余虛』。……或有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入定意叁昧,以叁昧心觀世間,起無邊想,彼作是言:『世間無邊,此實余虛』。……或有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入定意叁昧,以叁昧心觀世間,謂上方有邊,四方無邊,彼作是言:『世間有邊無邊,此實余虛』。……或有沙門、婆羅門,有捷疾相智,善于觀察,彼以捷疾觀察智,以己智辯言:『我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實余虛』。……盡入四見中,齊是不過。唯佛能知此見處,如是持、如是執,亦知報應。如來所知又複過是,雖知不著,已不著則得寂滅,知受集、滅、味、過、出要,以平等觀無余解脫,故名如來。」(注二十叁)

  此處指出佛陀對世界的「有邊」、「無邊」、「又有邊又無邊」及「非有邊非無邊」的四種見解都不贊同,因爲他們所看到的只是局部的偏見。在《長阿含經》卷十九《世記經》中,佛陀先提出沙門、婆羅門的「有邊、無邊」、「常、無常」等的錯誤見解後,接著以「瞎子摸象」來形容這些人對真理的偏執:

  「其諸盲子,得象鼻者,言象如曲轅;得象牙者,言象如杵;得象耳者,言象如箕;得象頭者,言象如鼎;得象背者,言象如丘阜;得象腹者,言象如壁;……各各共诤,互相是非。此言如是,彼言不爾,雲雲不已,遂至鬥诤。」(注二十四)

  由上述引述可知,佛陀對世界透徹了解而不執著,所以能解脫自在。如果沙門、婆羅門以偏執的見解來質問佛陀:「世界是有邊?無邊?」佛陀便以沈默舍置之。《俱舍論》卷十九引用大衆部的契經來說明「四記問」:

  「苾刍當知問記有四。何等爲四?謂或有問,應一向說,乃至有問,但應舍置。雲何有問,應一向記?謂問:『諸行皆無常耶?』此問名爲:應一向記。

  雲何有問,應分別記?謂若有問:『諸有故思造作業已,爲受何果?』此問名爲:應分別記。

  雲何有問,應反诘記?謂若有問:『士夫想與我,爲一爲異耶?』應反诘言:『汝依何我,作如是言?』若言:『依麤我。』應記:『與想異。』此問名爲:應反诘記。

  雲何有問,但應舍置?謂若有問:『世爲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世爲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如來死後爲有?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爲命者即身?爲命者異身?』此問名爲:但應舍置。」(注二十五)

  以上所舉出的「應一向記」、「應分別記」、「應反诘記」及「應舍置記」合稱「四記問」(注二十六),將問者的問題區分爲四種,而給予不同的答複。其中第四種,就是舍置不答。佛陀對沙門、婆羅門不回答世界的有邊無邊,是因爲他們所執的「世界」並不正確,猶如問:「石女兒是白色或是黑色?」應予舍置。此處佛陀的沈默,並不代表佛陀對真正的世界有所不知,也不是表示佛陀只注重實踐而不談宇宙。由佛經上處處提及叁千大千世界及其成、住、壞、空,可看出佛陀重視衆生所居住的宇宙,認爲「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物質世界)是息息相關的一個「緣起」。

  十、結語

  以上依據經論來說明佛教的宇宙觀,並指出「緣起」與「性空」是心物種種現象的基本原則;唯在細節的陳述上,大小乘的佛典有所不同,故今後在有關佛教的宇宙論的研究上,首先要進一步將不同的說法分析比較,而後與今日科學的看法相印證,同時要避免過分的牽強附會。

  後記:

  有關人類從「光音天」而來,與生物的演化論是否矛盾?

  今探討如下:

  (1)初至地球的「光音天人」,其密度甚小,無有血肉筋骨(見本文第五節),故死後不會留下骨骸,必須多食人間「地味」後,才漸形成骨骸。唯初期之骨,仍易蝕化,必須非常多代後,演化至一定的密度,才能留下來,此即今日原始人的遺骨。

  (2)「光音天人」初至人間,猶如小孩,只知玩樂,因而下傳多代後,智力日減,終于退化成「原始人」。其後,爲了生存,日漸演進,終成今日之人類。

  (3)另一方面,地球初成時,密度甚稀的「龍」、「大翅鳥」等也至地球,同樣食了「地味」,密度漸增,終至形成恐龍等古代動物。

  注釋

  注一:見《佛教大藏經》44冊,851頁。

  注二:同注一,849及850頁。

  注叁:同注一,849頁。

  注四:見《佛光阿含藏》《長阿含經》2,780頁。

  注五:同注四,768頁。

  注六:同注四,769頁。

  注七:同注四,677頁。

  注八:同注四,676頁。

  注九:同注四,713頁。

  注十:同注四,682頁。

  注十一:同注四,838頁。

  注十二:同注四,766頁。

  注十叁:同注四,787頁。

  注十四:見《佛教大藏經》44冊,55頁。

  注十五:同注十四,57頁。

  注十六:同注四,794頁。

  注十七:同注四,825頁。

  注十八:同注四,839頁。

  注十九:見《佛教大藏經》44冊,847頁。

  注二十:見拙作〈佛法與現代科學〉,《1990佛光山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482-498頁,佛光出版社,1992年。

  注二十一:同注十九,858頁。

  注二十二:見拙作《佛教教理的探討》第四章〈惑業苦的探討〉,慧炬出版社,1990年。

  注二十叁:同注四,542頁。

  注二十四:同注四,748頁。

  注二十五:見《佛教大藏經》44冊,921頁。

  注二十六:見拙著《佛教因明的探討》第二章〈印度佛教因明傳承的探討〉第26頁起,慧炬出版社,1991年。

  

  

《佛教的宇宙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