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集异门足论》先引述佛所说的「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而后解说其意义。一般众生在无明下所造的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等三业,都是系属于轮回的有漏业。只有「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是出世间的「学思」(为有学位之思心所),才能灭除有漏的善恶业,依照《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的一个解说:
一切学思,皆名能断诸业学思,以诸学思皆能对治有漏业故。…问:诸无漏慧相应俱有皆能正断前三种业,何故唯说无漏学思?答:思能发动诸法令断,是故偏说。(T27, p591c)
以明为根本的无漏慧,在「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的运作下,就能灭尽「黑黑异熟业思」、「白白异熟业思」、「黑白黑白异熟业思」等三业,使未生的有漏业不生,使已生的有漏业脱离其束缚,最后得到爱尽、无欲、寂灭、涅槃。所以,佛教的心性论,在心性的净化动态过程中,是以「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来超越世俗有漏的善恶对立。这是佛法不共之处。若以静态的过程和封闭的系统来理解,则心性难以改变,处处与「缘起」有所冲突。
最后,将整个心性成熟、解脱的过程,用陶炼金矿的譬喻来说明,释尊说:
(a)如是净心进向比丘,粗烦恼缠:恶不善业、诸恶邪见,渐断令灭,如彼生金淘去刚石坚块。(b)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次除〕粗垢:欲觉、恚觉、害觉,如彼生金除粗沙砾。(c)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次除细垢,谓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思惟除灭,如彼生金除去尘垢细沙黑土。(d)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有善法觉,思惟除灭,令心清净,犹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纯净。(e)复次,比丘于诸三昧,有行所持,犹如池水周匝岸持,为法所持,不得寂静、胜妙,不得息乐,尽诸有漏;如彼金师、金师弟子,陶炼生金,除诸垢秽、不轻、不软、不发光泽、屈伸断绝,不得随意成庄严具。(f)复次,比丘得诸三昧,不为有行所持,得寂静、胜妙,得息乐道,一心一意,尽诸有漏;如炼金师、炼金师弟子,陶炼生金,令其轻、软、不断、光泽,屈伸随意;复次,比丘离诸觉、观,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禅。(g)如是正受,纯一清净,离诸烦恼,柔软真实不动,于彼彼入处,欲求作证,悉能得证;如彼金师陶炼生金,极令轻、软、光泽、不断,任作何器,随意所欲。(T2, p341b)
此处指出,具种性者以七个阶段来净化、成熟心性:(a)渐灭粗烦恼缠,将恶不善业、诸恶邪见先行去除,如同将金矿先淘去刚石坚块。(b)次除麤垢:将欲寻思(觉)、恚寻思、害寻思去除,如同将金矿去除粗的沙砾。(c)次除细垢:将亲里寻思、人众寻思、生天寻思去除,如同将金矿去除尘垢细沙黑土。(d)再除灭有善法寻思(觉),令心清净,如同将金矿去除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纯净,得到硬的纯金。(e)接着培养定力,此阶段是有行所持,为法所持,不得寂静、胜妙,不得息乐,如同金师、金师弟子,将尚未屈伸随意的纯金继续陶炼,使之轻软、发出光泽。当知此阶段是使尚未柔软之心调成轻安之心(f)而后得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禅,纯一清净,不为有行所持,得寂静、胜妙,得息乐道,一心一意,如炼金的师徒已将纯金陶炼到轻、软、不断、发出光泽并能随意屈伸。以上六个阶段在于成熟定学。(g)最后第七个阶段由定生慧,以「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来超越有漏业:欲求作证,悉能得证,获得三明,离诸烦恼,并随缘度化众生,如炼金的师徒已将纯金陶炼到随意屈伸外,并能随意作出任何金器。
以上是具种性者以七个阶段来成熟心性,达到解脱的整个过程。此处要掌握到缘起的要点:从金矿之金,经过硬的纯金,到柔软的纯金,整个缘起过程中的金,是剎那生灭而无常的,不要生起是常、是一的错觉。同理,这颗不断净化的心是缘起而无常、无我的,不可执为是常、是一、是我。不可将这譬喻里的金矿,认为前后之金完全相同,这种将之执为是常、是一的认知,就是一种无明。同样,将一直具有认知功能的光净心,执为是常、是一、是我,便是无明。在不断净化下,最后证得的果位,依「究竟三乘」的观点,声闻种性者、独觉种性者和菩萨种性者(佛种性者)分别证得声闻菩提、独觉菩提和无上菩提。若依「究竟一乘」的观点,声闻种性者、独觉种性者和菩萨种性者最后都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陀果位。
六、佛教心性论的特色
经由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佛教心性论的独特之处:
(1)心性论的「主角」是众生之心(意、识),这是所有宗教所共许的,而佛教的心性论更进一步掌握一个核心的看法:这「主角」是缘起而剎那生灭的。众生之心,是有为法,是剎那生灭的,是依于缘起而存在的,有其功能、性质,这是世俗的一面,以「性觉」为重;众生之心是缘起而无我的,心的「无我、空、非我、非我所」是胜义的一面,以「性寂」为重。由于众生之心是缘起而有,所以不落入「断边」;由于众生之心是无我、空、非我、非我所,所以不落入「常边」;如是脱离断、常两边,而处在中道。众生的心是缘起而无常、无我的,绝不将这颗剎那生灭的心,执为是「常」、是「我」、是「我所」,完全否定了真常之心。这是佛教心性论的一大特色,是立足于胜义和世俗二谛,也是立足于中道。
(2)众生由无明,执着身心五蕴为我,造作出有漏的善、恶业,因而在三界内轮回着。在一般世俗心性论的标准来看,行善和修定的福行、不动行就很够了,但是在佛教心性论来看,如果所感得的仍是三界内的果报,就未解决问题。若只在有漏的善恶种子上打转,就会困在性善、性恶的冲突中,因为有漏的善恶是笼罩在无明的我执下。佛教的心性论是透过缘起的还灭法则,以「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来超越世俗有漏的善恶对立。这是它的特色之一。若以静态的过程和封闭的系统来理解,则心性难以改变,处处与「缘起」有所冲突。
(3)在净化心灵的动态过程中,「成为具种性者」是一非常重要的阶段,要想证得声闻阿罗汉的果位,就必须先种下「顺解脱分善根」的决定解脱种子,成为声闻种性者。同理,要想证得佛陀的果位,就必须先种下大悲心的决定种子,成为菩萨种性者。这种务实的因果观点,也是佛教心性论的特色之一。
(4)依据缘起的法则,要灭除无明,就要先播下无漏的种子,这是由外之「亲近善士、听闻正法」以及内之「如理作意」所达成。无漏种子的成熟,还要加上内之「法随法行」才能达成。在这开放的系统和动态的心性净化过程中,经由内外力的结合,才能使明或四念住、八圣道不断增广,这是要经过一番努力的,而不是说众生本来就具足圆满的明。这种密切结合着内外力的实践观点,也是佛教心性论的特色之一。
七、结语
以上引据阿含经和相关论典,来建立佛教的心性论并指出其特色,今总结本文的要点如下:
(1)无始以来,有无量众生存在着,众生依据缘起的流转与还灭因缘的不同,一类是无种性者,一类是具种性者。所有这些众生之心都具有认知的功能,这是世俗谛的性质。
(2)无始以来,众生之心是缘起而无我,故可转成不同种性。众生心的无我、空性,是胜义谛的性质。
(3)在缘起的流转法则下,众生由于无明,造作非福业、福业、不动业,如果没有佛和圣弟子的教导,将在三界内一直轮回着。众生的习性,累世未累积到达「具有出世的无漏种子」前,只是一般先天与后天二种合成的习性,此时泛称为「无种性」。此时还没有资格谈及证得声闻阿罗汉、独觉阿罗汉、佛的果位。
(4)依据缘起的观点,众生在生命长流中,处在开放的系统和动态的过程,经由先天、后天的影响,导致种性的变化。「无种性者」由亲近善士渐渐生于欲界善趣;复又长期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有的熏习出「具有出世的无漏种子」,此时称为「具种性者」,并依其明显的性向,分为「声闻种性」、「独觉种性」、「菩萨种性」;其后在缘起的还灭法则下,以法随法行,不断的净化,最后分别证得声闻阿罗汉、独觉阿罗汉、佛的果位。证得果位者,又去指引当时有缘的众生,使成「具种性者」,如此传承下去。由于无种性的众生的数目无穷,因此在三界内一直有四种根性的众生存在着,也一直有众生成佛。
(5)不与缘起观起冲突的佛性有三说:一、将「众生心的认知功能」(有别于无情之物)称作佛性,此属世俗谛;二、将「众生心的空性」称作佛性,此属胜义谛;三、将「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称作佛性。这三种都可得到「众生都有佛性」的结论。要想净化心灵,就要顺着缘起的还灭法则,在自力、他力的配合下,熏习出「出世的无漏种子」,进而生起「明」或四念住、八圣道,在「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的运作下,才能超越有漏的善恶二元的对立,达成净化心灵的究竟标的。
(6)佛教的佛性论,是立足于胜义和世俗二谛:一方面建立在心的世俗认知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心的胜义无我。也可以说,前者以「性觉」为重,后者以「性寂」为重。在符合佛法的缘起观下,结合着实践来净化心灵,如此构成理事圆融的佛教心性论,而异于一般世间的心性论。
《佛教的心性论及其特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