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心性論及其特色▪P3

  ..續本文上一頁)

  

  此處《集異門足論》先引述佛所說的「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而後解說其意義。一般衆生在無明下所造的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等叁業,都是系屬于輪回的有漏業。只有「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是出世間的「學思」(爲有學位之思心所),才能滅除有漏的善惡業,依照《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的一個解說:

  

  一切學思,皆名能斷諸業學思,以諸學思皆能對治有漏業故。…問:諸無漏慧相應俱有皆能正斷前叁種業,何故唯說無漏學思?答:思能發動諸法令斷,是故偏說。(T27, p591c)

  

  以明爲根本的無漏慧,在「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的運作下,就能滅盡「黑黑異熟業思」、「白白異熟業思」、「黑白黑白異熟業思」等叁業,使未生的有漏業不生,使已生的有漏業脫離其束縛,最後得到愛盡、無欲、寂滅、涅槃。所以,佛教的心性論,在心性的淨化動態過程中,是以「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來超越世俗有漏的善惡對立。這是佛法不共之處。若以靜態的過程和封閉的系統來理解,則心性難以改變,處處與「緣起」有所沖突。

  最後,將整個心性成熟、解脫的過程,用陶煉金礦的譬喻來說明,釋尊說:

  

  (a)如是淨心進向比丘,粗煩惱纏:惡不善業、諸惡邪見,漸斷令滅,如彼生金淘去剛石堅塊。(b)複次,淨心進向比丘,〔次除〕粗垢:欲覺、恚覺、害覺,如彼生金除粗沙礫。(c)複次,淨心進向比丘,次除細垢,謂親裏覺、人衆覺、生天覺,思惟除滅,如彼生金除去塵垢細沙黑土。(d)複次,淨心進向比丘,有善法覺,思惟除滅,令心清淨,猶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純淨。(e)複次,比丘于諸叁昧,有行所持,猶如池水周匝岸持,爲法所持,不得寂靜、勝妙,不得息樂,盡諸有漏;如彼金師、金師弟子,陶煉生金,除諸垢穢、不輕、不軟、不發光澤、屈伸斷絕,不得隨意成莊嚴具。(f)複次,比丘得諸叁昧,不爲有行所持,得寂靜、勝妙,得息樂道,一心一意,盡諸有漏;如煉金師、煉金師弟子,陶煉生金,令其輕、軟、不斷、光澤,屈伸隨意;複次,比丘離諸覺、觀,乃至得第二、第叁、第四禅。(g)如是正受,純一清淨,離諸煩惱,柔軟真實不動,于彼彼入處,欲求作證,悉能得證;如彼金師陶煉生金,極令輕、軟、光澤、不斷,任作何器,隨意所欲。(T2, p341b)

  

  此處指出,具種性者以七個階段來淨化、成熟心性:(a)漸滅粗煩惱纏,將惡不善業、諸惡邪見先行去除,如同將金礦先淘去剛石堅塊。(b)次除麤垢:將欲尋思(覺)、恚尋思、害尋思去除,如同將金礦去除粗的沙礫。(c)次除細垢:將親裏尋思、人衆尋思、生天尋思去除,如同將金礦去除塵垢細沙黑土。(d)再除滅有善法尋思(覺),令心清淨,如同將金礦去除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純淨,得到硬的純金。(e)接著培養定力,此階段是有行所持,爲法所持,不得寂靜、勝妙,不得息樂,如同金師、金師弟子,將尚未屈伸隨意的純金繼續陶煉,使之輕軟、發出光澤。當知此階段是使尚未柔軟之心調成輕安之心(f)而後得到第一、第二、第叁、第四禅,純一清淨,不爲有行所持,得寂靜、勝妙,得息樂道,一心一意,如煉金的師徒已將純金陶煉到輕、軟、不斷、發出光澤並能隨意屈伸。以上六個階段在于成熟定學。(g)最後第七個階段由定生慧,以「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來超越有漏業:欲求作證,悉能得證,獲得叁明,離諸煩惱,並隨緣度化衆生,如煉金的師徒已將純金陶煉到隨意屈伸外,並能隨意作出任何金器。

  以上是具種性者以七個階段來成熟心性,達到解脫的整個過程。此處要掌握到緣起的要點:從金礦之金,經過硬的純金,到柔軟的純金,整個緣起過程中的金,是剎那生滅而無常的,不要生起是常、是一的錯覺。同理,這顆不斷淨化的心是緣起而無常、無我的,不可執爲是常、是一、是我。不可將這譬喻裏的金礦,認爲前後之金完全相同,這種將之執爲是常、是一的認知,就是一種無明。同樣,將一直具有認知功能的光淨心,執爲是常、是一、是我,便是無明。在不斷淨化下,最後證得的果位,依「究竟叁乘」的觀點,聲聞種性者、獨覺種性者和菩薩種性者(佛種性者)分別證得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和無上菩提。若依「究竟一乘」的觀點,聲聞種性者、獨覺種性者和菩薩種性者最後都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陀果位。

  

  六、佛教心性論的特色

  

  經由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佛教心性論的獨特之處:

  (1)心性論的「主角」是衆生之心(意、識),這是所有宗教所共許的,而佛教的心性論更進一步掌握一個核心的看法:這「主角」是緣起而剎那生滅的。衆生之心,是有爲法,是剎那生滅的,是依于緣起而存在的,有其功能、性質,這是世俗的一面,以「性覺」爲重;衆生之心是緣起而無我的,心的「無我、空、非我、非我所」是勝義的一面,以「性寂」爲重。由于衆生之心是緣起而有,所以不落入「斷邊」;由于衆生之心是無我、空、非我、非我所,所以不落入「常邊」;如是脫離斷、常兩邊,而處在中道。衆生的心是緣起而無常、無我的,絕不將這顆剎那生滅的心,執爲是「常」、是「我」、是「我所」,完全否定了真常之心。這是佛教心性論的一大特色,是立足于勝義和世俗二谛,也是立足于中道。

  (2)衆生由無明,執著身心五蘊爲我,造作出有漏的善、惡業,因而在叁界內輪回著。在一般世俗心性論的標准來看,行善和修定的福行、不動行就很夠了,但是在佛教心性論來看,如果所感得的仍是叁界內的果報,就未解決問題。若只在有漏的善惡種子上打轉,就會困在性善、性惡的沖突中,因爲有漏的善惡是籠罩在無明的我執下。佛教的心性論是透過緣起的還滅法則,以「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來超越世俗有漏的善惡對立。這是它的特色之一。若以靜態的過程和封閉的系統來理解,則心性難以改變,處處與「緣起」有所沖突。

  (3)在淨化心靈的動態過程中,「成爲具種性者」是一非常重要的階段,要想證得聲聞阿羅漢的果位,就必須先種下「順解脫分善根」的決定解脫種子,成爲聲聞種性者。同理,要想證得佛陀的果位,就必須先種下大悲心的決定種子,成爲菩薩種性者。這種務實的因果觀點,也是佛教心性論的特色之一。

  (4)依據緣起的法則,要滅除無明,就要先播下無漏的種子,這是由外之「親近善士、聽聞正法」以及內之「如理作意」所達成。無漏種子的成熟,還要加上內之「法隨法行」才能達成。在這開放的系統和動態的心性淨化過程中,經由內外力的結合,才能使明或四念住、八聖道不斷增廣,這是要經過一番努力的,而不是說衆生本來就具足圓滿的明。這種密切結合著內外力的實踐觀點,也是佛教心性論的特色之一。

  

  七、結語

  

  以上引據阿含經和相關論典,來建立佛教的心性論並指出其特色,今總結本文的要點如下:

  (1)無始以來,有無量衆生存在著,衆生依據緣起的流轉與還滅因緣的不同,一類是無種性者,一類是具種性者。所有這些衆生之心都具有認知的功能,這是世俗谛的性質。

  (2)無始以來,衆生之心是緣起而無我,故可轉成不同種性。衆生心的無我、空性,是勝義谛的性質。

  (3)在緣起的流轉法則下,衆生由于無明,造作非福業、福業、不動業,如果沒有佛和聖弟子的教導,將在叁界內一直輪回著。衆生的習性,累世未累積到達「具有出世的無漏種子」前,只是一般先天與後天二種合成的習性,此時泛稱爲「無種性」。此時還沒有資格談及證得聲聞阿羅漢、獨覺阿羅漢、佛的果位。

  (4)依據緣起的觀點,衆生在生命長流中,處在開放的系統和動態的過程,經由先天、後天的影響,導致種性的變化。「無種性者」由親近善士漸漸生于欲界善趣;複又長期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有的熏習出「具有出世的無漏種子」,此時稱爲「具種性者」,並依其明顯的性向,分爲「聲聞種性」、「獨覺種性」、「菩薩種性」;其後在緣起的還滅法則下,以法隨法行,不斷的淨化,最後分別證得聲聞阿羅漢、獨覺阿羅漢、佛的果位。證得果位者,又去指引當時有緣的衆生,使成「具種性者」,如此傳承下去。由于無種性的衆生的數目無窮,因此在叁界內一直有四種根性的衆生存在著,也一直有衆生成佛。

  (5)不與緣起觀起沖突的佛性有叁說:一、將「衆生心的認知功能」(有別于無情之物)稱作佛性,此屬世俗谛;二、將「衆生心的空性」稱作佛性,此屬勝義谛;叁、將「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稱作佛性。這叁種都可得到「衆生都有佛性」的結論。要想淨化心靈,就要順著緣起的還滅法則,在自力、他力的配合下,熏習出「出世的無漏種子」,進而生起「明」或四念住、八聖道,在「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的運作下,才能超越有漏的善惡二元的對立,達成淨化心靈的究竟標的。

  (6)佛教的佛性論,是立足于勝義和世俗二谛:一方面建立在心的世俗認知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心的勝義無我。也可以說,前者以「性覺」爲重,後者以「性寂」爲重。在符合佛法的緣起觀下,結合著實踐來淨化心靈,如此構成理事圓融的佛教心性論,而異于一般世間的心性論。

  

  

《佛教的心性論及其特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