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心性论及其特色▪P2

  ..续本文上一页下,无种性者有熏转成声闻种性、独觉种性或菩萨种性的可能性;声闻种性、独觉种性也有熏转成菩萨种性的可能性。若将「众生都有转成菩萨种性的可能性」或「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称作佛性,那么就会得到「众生都有佛性」的必然结论

  佛性是佛教心性论的核心所在,以上对佛性的看法标出合理的三说,这三说只是以不同的角度来看佛性,与「缘起」并不冲突。「无种性者」只有世间的有漏种子,尚未定型;已具种性之声闻种性、独觉种性、菩萨种性(佛种性),分别犹如大麦种子、小麦种子、稻米种子,几乎已定型,所以,声闻种性、独觉种性要转为菩萨种性(佛种性)是不易的,这便是「究竟三乘」的基本观点。但是若从缘起性空的观点来看,声闻种性、独觉种性仍有转为菩萨种性的可能性,这便是「究竟一乘」的观点

  

  

  四、心识的流转

  

  无始以来,众生在缘起的法则下,处在生命长流的开放系统和动态过程中,造作非福业、福业、不动业,而在三界内轮回受苦。释尊说: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转。彼福行无明缘,非福行亦无明缘,非福不福行亦无明缘。是故,当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转。(T2, p83b)

  

  此处指出,众生由于无明,造作了福行、非福行和非福不福行(指,不动行)。造作福行,使众生轮转于欲界人天、色界善趣;造作非福行,使众生轮转于欲界恶趣;造作不动行,使众生轮转于无色界天善趣,依据《法蕴足论》的解释:

  

  复次,《瓮喻经》中,佛作是说:「无明为缘,造福、非福及不动行。」云何福行?谓有漏善身业、语业,心、心所法、不相应行,如是诸行,长夜能招可爱、可乐、可欣、可意诸异熟果,此果名福,亦名福果,以是福业异熟果故,是名福行。云何非福行?谓诸不善身业、语业,心、心所法、不相应行,如是诸行,长夜能招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欣、不可意诸异熟果,此果名非福,亦名非福果,是非福业异熟果故,是名非福行。云何不动行?谓四无色定诸有漏善,是名不动行。(T26, p506a)

  

  所以福行、非福行和不动行都是属于轮回于三界的有漏业。非福行是有漏的恶业,能招来长期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欣、不可意的欲界恶趣果报。福行是有漏的善业,能招来长期可爱、可乐、可欣、可意的欲界善趣或色界的果报。不动行是有漏的善业,能招来投生于四无色界的果报。众生由无明,看不清缘起无我的事实,反而执着身心五蕴为我,造作出有漏的善、恶业,因而在三界内轮回着。在一般世俗道德或伦理的标准来看,行善和修定的福行、不动行就很够了,但是在佛教的标准来看,所感得的仍是三界内的果报,并未解决生死问题。

  总之,无始以来,众生在缘起的流转法则下,由于存在着无明,看不清自己身心的无常、无我,不断造作出福行、非福行和不动行的有漏善恶业,而一直轮回于三界内受苦。探讨心性时,若只在有漏的善恶种子上打转,就会困在性善、性恶的冲突中,因为有漏的善恶是笼罩在无明的我执下。

  

  五、心识的净化

  

  A、佛和圣弟子的教导

  

  掌握心识的无常、无我后,接着来看心识的净化过程,要有「明」或四念住、八圣道才能导致解脱;要获得「明」有赖于已拥有「明」的佛和圣弟子的教导,所以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要外力的指导,释尊说:

  

  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善法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诸比丘!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能令未生正见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如是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T2, p202a)

  

  所以,依据缘起的法则,明或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的生起,是要透过外面善知识(指佛及圣弟子)的指导,要内外力的结合,才能使明或八圣道增广,这是一种开放的系统。明或八圣道的向上不断增广,是要经过一番努力,这就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不是说众生本来就具足圆满的明或八圣道。

  经由善知识的指导,使无种性者的善根逐渐成熟,成为具种性者。由于时间的无尽,凡是已具有声闻种性、独觉种性、菩萨种性(佛种性)的众生,经由佛和圣弟子的教导后,各经一「有限的」长期时间后,必出三界而不再轮回。剩下在三界内轮回的无种性者,再经由佛和圣弟子的教导,有的又成为具种性者。证得果位者,又去指引有缘的众生,如此传承下去。

  

  

  B、成为具种性者

  

  什么是解脱的种子呢?如何成为具种性者?今以声闻种性者来说明,《大毗婆沙论》说:

  

  善根有三种:一顺福分,二顺解脱分,三顺决择分。顺福分善根者,谓种生人、生天种子。…顺解脱分善根者,谓种决定解脱种子,因此决定得般涅槃。顺决择分善根者,谓暖、顶、忍、世第一法。(T27, p34c)

  

  此处指出,种下「顺解脱分善根」,就已具解脱的种子,一旦遇到胜缘,便有能力证得涅槃,这种种子是出世的无漏种子。无种性者就是尚未具有这种种子。《大毗婆沙论》又说:

  

  问:此善根为闻所成?为思所成?为修所成耶?答:闻、思所成,非修所成。…问:此善根于何处起?答:于欲界起,非色、无色界,欲界中人趣起,非余趣。…问:此善根于何时种?答:佛出世时,要有佛法方能种故。有余师说:虽无佛法,若遇独觉,亦能种此善根。…问:为因何事种此善根?答:或因施、或因戒、或因闻,而不决定,所以者何?意乐异故,…问:谁决定能种此顺解脱分善根?答:若有增上意乐欣求涅槃、厌背生死者,随起少分施、戒、闻善,即能决定种此善根。若无增上意乐欣求涅槃、厌背生死者,虽起多分施、戒、闻善,而亦不能种此善根。(T27, p35a)

  

  此处指出,种下解脱种子的「顺解脱分善根」是于欲界初起,而非色界和无色界,要有佛、佛法或独觉之时才能种此善根,且只于欲界善趣中的人趣生起,由此显示出佛法和人身之可贵,所以「无种性者」想要解脱轮回,就要亲近善士,再经由听闻正法,得到闻所成慧(依他力),经由如理作意,得到思所成慧(依自力),并生起增上意乐欣求涅槃、厌背生死之心,再以少分的布施、净戒、闻善,就能决定种下「顺解脱分善根」。此过程中一直配合着自力、他力,这便是一种开放的系统和动态的过程。如果没有生起增上意乐欣求涅槃、厌背生死之心,那么根本就未种下决定解脱的种子。所以要想证得声闻阿罗汉的果位,就必须先种下「顺解脱分善根」的决定解脱种子,成为声闻种性者。同理,要想成佛就必须先种下大悲心的决定种子,成为菩萨种性者。

  以上所说的具种性者,都必定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证得解脱,只是所用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在净化心灵的动态过程中,「成为具种性者」是一非常重要的阶段,要想证得声闻阿罗汉、独觉或佛陀的果位,必须先明确种下声闻、独觉或佛陀的无漏种子。

  有关种子新熏或本有的问题,今可用上述缘起的动态过程重新理解如下:(1)由无种性熏成到刚刚「具有出世的无漏种子」,这一过程可以视为「种子新熏」;(2)刚达到「具有出世的无漏种子」这一刻,可说当下拥有「本性住种性」,权称为「种子本有」(此人已成为具种性者);(3)具有「本性住种性」后,其后累世便不断以「习所成种性」来成熟,从此起算,可以权称为「种子本有并新熏」(此时无漏种子不断增长,本性住与习所成合在一起,难以分割)。在前述诸命题下,依据缘起的还灭过程,已具种性的众生就一步步走向心性的成熟与解脱。

  

  C、心性的成熟、解脱

  

  一旦成为具种性者,只要再不断培养闻慧、思慧和修慧,就能得到解脱。依照缘起的还灭法则,无明灭而明生,就不会再造轮回的有漏业(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了,《杂阿含经》中记载着:

  

  佛告比丘:「于意云何?若不乐无明而生明,复缘彼无明作福行、非福行、无所有行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闻圣弟子,不乐无明而生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如是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说。(T2, p83b)

  

  非福行是黑业(恶业)。福行和无所有行(即不动行),是白业(善业)。在「无明」下所造的非福行、福行、不动行,归属有漏的黑白业或善恶业,这些业都会使众生一再地流转,得到生老病死苦。如何摆脱或超越这善恶业的束缚呢?唯有在「明」下所造的「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才能达成,《集异门足论》说:

  云何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答:如世尊为持俱胝牛戒补剌拿说:「圆满当知!若能尽黑黑异熟业思、若能尽白白异熟业思、若能尽黑白黑白异熟业思,是名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此中,不黑者,谓此业,非如不善业由不可意黑说名为黑,故名不黑。不白者,谓此业,非如有漏善业由可意白说名为白,故名不白。无异熟者,谓此业,非如前三业能感异熟,故名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者,谓此业,是学思,能趣损减,所以者何?谓若学思,能趣损减,于前三业,能尽、遍尽、随得永尽,于此义中,意说名业能尽诸业。由此故说: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T26,p398b…

《佛教的心性论及其特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