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心性論及其特色▪P2

  ..續本文上一頁下,無種性者有熏轉成聲聞種性、獨覺種性或菩薩種性的可能性;聲聞種性、獨覺種性也有熏轉成菩薩種性的可能性。若將「衆生都有轉成菩薩種性的可能性」或「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稱作佛性,那麼就會得到「衆生都有佛性」的必然結論

  佛性是佛教心性論的核心所在,以上對佛性的看法標出合理的叁說,這叁說只是以不同的角度來看佛性,與「緣起」並不沖突。「無種性者」只有世間的有漏種子,尚未定型;已具種性之聲聞種性、獨覺種性、菩薩種性(佛種性),分別猶如大麥種子、小麥種子、稻米種子,幾乎已定型,所以,聲聞種性、獨覺種性要轉爲菩薩種性(佛種性)是不易的,這便是「究竟叁乘」的基本觀點。但是若從緣起性空的觀點來看,聲聞種性、獨覺種性仍有轉爲菩薩種性的可能性,這便是「究竟一乘」的觀點

  

  

  四、心識的流轉

  

  無始以來,衆生在緣起的法則下,處在生命長流的開放系統和動態過程中,造作非福業、福業、不動業,而在叁界內輪回受苦。釋尊說:

  

  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轉。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轉。(T2, p83b)

  

  此處指出,衆生由于無明,造作了福行、非福行和非福不福行(指,不動行)。造作福行,使衆生輪轉于欲界人天、色界善趣;造作非福行,使衆生輪轉于欲界惡趣;造作不動行,使衆生輪轉于無色界天善趣,依據《法蘊足論》的解釋:

  

  複次,《甕喻經》中,佛作是說:「無明爲緣,造福、非福及不動行。」雲何福行?謂有漏善身業、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如是諸行,長夜能招可愛、可樂、可欣、可意諸異熟果,此果名福,亦名福果,以是福業異熟果故,是名福行。雲何非福行?謂諸不善身業、語業,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如是諸行,長夜能招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諸異熟果,此果名非福,亦名非福果,是非福業異熟果故,是名非福行。雲何不動行?謂四無色定諸有漏善,是名不動行。(T26, p506a)

  

  所以福行、非福行和不動行都是屬于輪回于叁界的有漏業。非福行是有漏的惡業,能招來長期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的欲界惡趣果報。福行是有漏的善業,能招來長期可愛、可樂、可欣、可意的欲界善趣或色界的果報。不動行是有漏的善業,能招來投生于四無色界的果報。衆生由無明,看不清緣起無我的事實,反而執著身心五蘊爲我,造作出有漏的善、惡業,因而在叁界內輪回著。在一般世俗道德或倫理的標准來看,行善和修定的福行、不動行就很夠了,但是在佛教的標准來看,所感得的仍是叁界內的果報,並未解決生死問題。

  總之,無始以來,衆生在緣起的流轉法則下,由于存在著無明,看不清自己身心的無常、無我,不斷造作出福行、非福行和不動行的有漏善惡業,而一直輪回于叁界內受苦。探討心性時,若只在有漏的善惡種子上打轉,就會困在性善、性惡的沖突中,因爲有漏的善惡是籠罩在無明的我執下。

  

  五、心識的淨化

  

  A、佛和聖弟子的教導

  

  掌握心識的無常、無我後,接著來看心識的淨化過程,要有「明」或四念住、八聖道才能導致解脫;要獲得「明」有賴于已擁有「明」的佛和聖弟子的教導,所以除了自己的努力外,還要外力的指導,釋尊說:

  

  于外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善法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諸比丘!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能令未生正見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T2, p202a)

  

  所以,依據緣起的法則,明或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的生起,是要透過外面善知識(指佛及聖弟子)的指導,要內外力的結合,才能使明或八聖道增廣,這是一種開放的系統。明或八聖道的向上不斷增廣,是要經過一番努力,這就是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而不是說衆生本來就具足圓滿的明或八聖道。

  經由善知識的指導,使無種性者的善根逐漸成熟,成爲具種性者。由于時間的無盡,凡是已具有聲聞種性、獨覺種性、菩薩種性(佛種性)的衆生,經由佛和聖弟子的教導後,各經一「有限的」長期時間後,必出叁界而不再輪回。剩下在叁界內輪回的無種性者,再經由佛和聖弟子的教導,有的又成爲具種性者。證得果位者,又去指引有緣的衆生,如此傳承下去。

  

  

  B、成爲具種性者

  

  什麼是解脫的種子呢?如何成爲具種性者?今以聲聞種性者來說明,《大毗婆沙論》說:

  

  善根有叁種:一順福分,二順解脫分,叁順決擇分。順福分善根者,謂種生人、生天種子。…順解脫分善根者,謂種決定解脫種子,因此決定得般涅槃。順決擇分善根者,謂暖、頂、忍、世第一法。(T27, p34c)

  

  此處指出,種下「順解脫分善根」,就已具解脫的種子,一旦遇到勝緣,便有能力證得涅槃,這種種子是出世的無漏種子。無種性者就是尚未具有這種種子。《大毗婆沙論》又說:

  

  問:此善根爲聞所成?爲思所成?爲修所成耶?答:聞、思所成,非修所成。…問:此善根于何處起?答:于欲界起,非色、無色界,欲界中人趣起,非余趣。…問:此善根于何時種?答:佛出世時,要有佛法方能種故。有余師說:雖無佛法,若遇獨覺,亦能種此善根。…問:爲因何事種此善根?答:或因施、或因戒、或因聞,而不決定,所以者何?意樂異故,…問:誰決定能種此順解脫分善根?答:若有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隨起少分施、戒、聞善,即能決定種此善根。若無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雖起多分施、戒、聞善,而亦不能種此善根。(T27, p35a)

  

  此處指出,種下解脫種子的「順解脫分善根」是于欲界初起,而非色界和無色界,要有佛、佛法或獨覺之時才能種此善根,且只于欲界善趣中的人趣生起,由此顯示出佛法和人身之可貴,所以「無種性者」想要解脫輪回,就要親近善士,再經由聽聞正法,得到聞所成慧(依他力),經由如理作意,得到思所成慧(依自力),並生起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之心,再以少分的布施、淨戒、聞善,就能決定種下「順解脫分善根」。此過程中一直配合著自力、他力,這便是一種開放的系統和動態的過程。如果沒有生起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之心,那麼根本就未種下決定解脫的種子。所以要想證得聲聞阿羅漢的果位,就必須先種下「順解脫分善根」的決定解脫種子,成爲聲聞種性者。同理,要想成佛就必須先種下大悲心的決定種子,成爲菩薩種性者。

  以上所說的具種性者,都必定會在「有限」的時間內證得解脫,只是所用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在淨化心靈的動態過程中,「成爲具種性者」是一非常重要的階段,要想證得聲聞阿羅漢、獨覺或佛陀的果位,必須先明確種下聲聞、獨覺或佛陀的無漏種子。

  有關種子新熏或本有的問題,今可用上述緣起的動態過程重新理解如下:(1)由無種性熏成到剛剛「具有出世的無漏種子」,這一過程可以視爲「種子新熏」;(2)剛達到「具有出世的無漏種子」這一刻,可說當下擁有「本性住種性」,權稱爲「種子本有」(此人已成爲具種性者);(3)具有「本性住種性」後,其後累世便不斷以「習所成種性」來成熟,從此起算,可以權稱爲「種子本有並新熏」(此時無漏種子不斷增長,本性住與習所成合在一起,難以分割)。在前述諸命題下,依據緣起的還滅過程,已具種性的衆生就一步步走向心性的成熟與解脫。

  

  C、心性的成熟、解脫

  

  一旦成爲具種性者,只要再不斷培養聞慧、思慧和修慧,就能得到解脫。依照緣起的還滅法則,無明滅而明生,就不會再造輪回的有漏業(福行、非福行、不動行)了,《雜阿含經》中記載著:

  

  佛告比丘:「于意雲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複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T2, p83b)

  

  非福行是黑業(惡業)。福行和無所有行(即不動行),是白業(善業)。在「無明」下所造的非福行、福行、不動行,歸屬有漏的黑白業或善惡業,這些業都會使衆生一再地流轉,得到生老病死苦。如何擺脫或超越這善惡業的束縛呢?唯有在「明」下所造的「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才能達成,《集異門足論》說:

  雲何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答:如世尊爲持俱胝牛戒補剌拿說:「圓滿當知!若能盡黑黑異熟業思、若能盡白白異熟業思、若能盡黑白黑白異熟業思,是名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此中,不黑者,謂此業,非如不善業由不可意黑說名爲黑,故名不黑。不白者,謂此業,非如有漏善業由可意白說名爲白,故名不白。無異熟者,謂此業,非如前叁業能感異熟,故名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謂此業,是學思,能趣損減,所以者何?謂若學思,能趣損減,于前叁業,能盡、遍盡、隨得永盡,于此義中,意說名業能盡諸業。由此故說: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T26,p398b…

《佛教的心性論及其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