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论文选集
佛教的心性论及其特色
林崇安(2004)
摘要
本文主要引据阿含经和相关的论典,来建立佛教的心性论。文中指出,成为「具种性者」是心识净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指出「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是佛教超越善恶的重点所在,这也是佛教心性论的一大特色。文中标出三种不与「缘起」冲突的佛性说,此中兼顾二谛的义理,并以缘起的动态过程来完成心性的净化,重视心性净化的实践面,如此构成完整的心性论。并指出佛教的佛性论,是立足于胜义和世俗二谛:一方面建立在心的世俗认知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心的胜义无我。前者以「性觉」为重,后者以「性寂」为重。
关键词:心性论、佛性、缘起、具种性者、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性觉、性寂
一、前言
本文引用南北传佛教共许的《阿含经》及相关的论典作为依据,来探索原始佛教的「心性论」。文中先厘清心的世俗性质和胜义性质,而后以缘起的动态过程来建立心识的流转和净化,并指出佛教心性论的特殊之处。
二、心的世俗性质和胜义性质
无始以来,三界内就有众生的存在,心性论的「主角」就是众生之心(意、识)。经典上将心的性质描述为「光明」、「光净」,在《长阿含经》中,释尊说:
识无形、无量、自有光。(T1,p102c)
《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中,释尊说:
诸比丘!心者,是极光净者,却为客随烦恼所杂染,而无闻之异生,不能如实解,故我言无闻之异生不修心。诸比丘!心者,是极光净者,能从客随烦恼得解脱,而有闻之圣弟子能如实解,故我言有闻之圣弟子修心。(19,p12,妙林出版社,1994)
从心的世俗性质来看,内六处与外六处接触时生起的六识心王,虽是无形无量,但有认知色、声、香、味、触、法的功能,这就是心的世俗性质,它能够明白地认知对象,不同于没有生命之物质(有别于无情之物)。所有众生的心都有认知的功能,并依缘起而伴有不同的心所。无始以来,众生的心有「无明」这一心所伴随着,生起客随烦恼,如果不去听闻正法来修心,就会由于杂染而轮回下去;如果经由听闻正法来修心,就可灭除无明和客随烦恼而不再轮回下去。《杂阿含经》中,释尊也说:
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我说彼心种种杂,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嗟兰那鸟心种种故,其色种种。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所染〕;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T2,p69c,括号〔〕内的文字有补正)
此处用「素地」来代表心(心王),用种种图画代表种种心所,若未修心则为无明所笼罩,充满贪欲、瞋恚、愚痴;若已修心则充满明与智慧。无始以来,众生之心上有无明的有漏种子存在着,要经由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等外缘的配合来修心,才能播下出世的无漏种子,并拔除世间的有漏种子。佛教不同的部派对心性本净或不净有不同的看法,《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说:
有执心性本净,如分别论者。彼说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彼说染污、不染污心其体无异。谓若相应烦恼未断,名染污心,若时相应烦恼已断,名不染心。如铜器等未除垢时,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无垢器等:心亦如是。(T27,p140b)
以上所提的心性的「光净」、「清净」是何意义?一个合理的看法是将「光净」理解为心的认知功能,这是世俗谛的性质。从异生之心修成圣弟子之心,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心的认知功能一直是光净的:先前之心是光净而杂染的,后来之心是光净而解脱的。这是心性本净的看法之一,是以心的世俗「认知功能」来论断。心上有无明烦恼时,称为染污心,就像有垢的铜器;心上去除无明,呈现出明时,称为不染心,就像去垢后呈现光泽的铜器。由此可以看出「无明」与「明」这二心所,是处于「前客」与「后客」的地位,而心王这一主人,是剎那变化的,不可执为前后是一,就像去垢前和去垢后的铜器其实都是无常而非完全相同的。先前带染的之心与后来离染之心,其认知功能一直是光净的,先前之心与后来之心虽有关联,但不是完全相同,至少一个未修、一个已修,心之威力不同。不可将先前之心与后来之心视为全同。至于如何去垢?铜器上的垢有待外缘的清除,心上的无明也是如此。
对「光净」的意义,另一个合理的看法是将「光净」理解为心的空性、无我,这是胜义谛的性质,自性空的心上有无明时,称为染污心;自性空的心上完全灭除无明而生明时,称为不染心。在这胜义的看法下,众生之心不管是染或不染,始终都是自性空的,因而一直都是「光净」的,这是心性本净的看法之二,是以心王的胜义性质来论断。
从另一角度来看,由于轮回于三界内的众生都有无明,如果将染污心上的无明称为「不净」,那就会得到心性本不净的看法,这是针对「无始无明」这一心所来论断。
如果将「光净」理解为心的空性、无我,那么「明」如何灭除「无明」呢?这是由于众生之心上的无明和明这二心所,都是依于缘起而存在,无明和明都是自性空而无我的,这是它们的胜义谛性质。如果无明的自性是实有而不空的话,那么无明就不能被灭除。无明和明是有为法,都是世俗谛,在世俗的作用上,明是无明的对治,就像光明是黑暗的对治一样。所以,佛教心性论的一个特色是同时掌握心的胜义和世俗二谛的性质。
若将「众生心的认知功能」称作佛性,那么就会得到「众生都有佛性」的必然结论。此处将佛性建立在心的世俗认知功能,也可以说是以「性觉」为重。但若将「性觉」强调过了头,将此觉知之心说成在凡夫阶段就具足种种功德,常恒不变,那就落入真常唯心而不符缘起的法则了。
从缘起无我的立场来看,所有众生之心都是自性空而无我的,若将「众生心的空性」称作佛性,那么就会得到「众生都有佛性」的必然结论。此处将佛性建立在心的胜义空性,也可以说是以「性寂」为重。但若将「性寂」强调过了头,忽视心的世俗认知功能的提升,那就有理无事。
所以,完整的佛教心性论是讲求理事圆融,同时掌握了心的胜义谛和心的世俗谛。
《阿含经》中,对心性论一直掌握一个核心的看法:众生的心是缘起而无常、无我的,绝不将这颗剎那生灭的心(意、识),执为「常、我、我所」,释尊说: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克,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T2, p82a)
由于心、意、识的剎那生灭,心是可以依缘而变化的。所以《阿含经》中,对心性论的看法是一方面掌握心性论的「主角」是众生之心;一方面知道这「主角」是缘起无我而剎那生灭的。
小结:佛教心性论的主角──众生之心,是剎那生灭的,是有为法,是依于缘起而存在的,有其功能、性质,这是世俗的一面;众生之心是缘起而无我的,心的「无我、空、非我、非我所」是胜义的一面。由于众生之心是缘起而有,不是完全没有,所以不落入「断边」;由于众生之心是无我、空、非我、非我所,没有从自方独立常存的「我」,所以不落入「常边」;如是脱离断、常两边,而处在中道,这是佛法的正见。佛教的心性论,是立足于胜义和世俗二谛,也是立足于中道,这是佛教心性论的一大特色。
三、不同的种性
轮回于三界内的众生,是处在生命长流的动态过程中,升降于地狱、畜生、饿鬼、人、天等五趣(或加上阿修罗成六趣)。这些尚在三界内轮回的众生,可以依五趣或六趣来分类,也可以依根性的不同,分成无种性和具种性二类。无种性者,内心只有世间的有漏种子,尚未具有出世的无漏种子。具种性者,已具出世的无漏种子,分成声闻种性者、独觉种性者、菩萨种性者(佛种性者)三类。在三界内,任何时候都有这四种种性的众生存在着。无种性者的数量远远多于具种性者。这些声闻种性者、独觉种性者和菩萨种性者,经由修习四念处或八圣道等,最后分别证得声闻阿罗汉、辟支佛(独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而出离了三界,所以《杂阿含经》中,释尊说:
若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未净众生令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如净众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说。(T2, p176a)
从缘起无我的立场来看,众生尚处在无种性的阶段时,就是不定种性者,经由累世佛和圣弟子的教导,有些无种性者就被熏习成三种具种性者之一,具有出世的无漏种子。由于未来有无穷的时间,无种性者有被熏习成具种性者的可能性,所以无种性者是属于不定种性。这也表示「具种性者」不是无因而生的,而是经由缘起而有的。在缘起无我的立场…
《佛教的心性论及其特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