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論文選集
佛教的心性論及其特色
林崇安(2004)
摘要
本文主要引據阿含經和相關的論典,來建立佛教的心性論。文中指出,成爲「具種性者」是心識淨化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指出「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是佛教超越善惡的重點所在,這也是佛教心性論的一大特色。文中標出叁種不與「緣起」沖突的佛性說,此中兼顧二谛的義理,並以緣起的動態過程來完成心性的淨化,重視心性淨化的實踐面,如此構成完整的心性論。並指出佛教的佛性論,是立足于勝義和世俗二谛:一方面建立在心的世俗認知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心的勝義無我。前者以「性覺」爲重,後者以「性寂」爲重。
關鍵詞:心性論、佛性、緣起、具種性者、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性覺、性寂
一、前言
本文引用南北傳佛教共許的《阿含經》及相關的論典作爲依據,來探索原始佛教的「心性論」。文中先厘清心的世俗性質和勝義性質,而後以緣起的動態過程來建立心識的流轉和淨化,並指出佛教心性論的特殊之處。
二、心的世俗性質和勝義性質
無始以來,叁界內就有衆生的存在,心性論的「主角」就是衆生之心(意、識)。經典上將心的性質描述爲「光明」、「光淨」,在《長阿含經》中,釋尊說:
識無形、無量、自有光。(T1,p102c)
《漢譯南傳大藏經》《增支部》中,釋尊說:
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卻爲客隨煩惱所雜染,而無聞之異生,不能如實解,故我言無聞之異生不修心。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能從客隨煩惱得解脫,而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解,故我言有聞之聖弟子修心。(19,p12,妙林出版社,1994)
從心的世俗性質來看,內六處與外六處接觸時生起的六識心王,雖是無形無量,但有認知色、聲、香、味、觸、法的功能,這就是心的世俗性質,它能夠明白地認知對象,不同于沒有生命之物質(有別于無情之物)。所有衆生的心都有認知的功能,並依緣起而伴有不同的心所。無始以來,衆生的心有「無明」這一心所伴隨著,生起客隨煩惱,如果不去聽聞正法來修心,就會由于雜染而輪回下去;如果經由聽聞正法來修心,就可滅除無明和客隨煩惱而不再輪回下去。《雜阿含經》中,釋尊也說:
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複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觀察,思惟于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衆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T2,p69c,括號〔〕內的文字有補正)
此處用「素地」來代表心(心王),用種種圖畫代表種種心所,若未修心則爲無明所籠罩,充滿貪欲、瞋恚、愚癡;若已修心則充滿明與智慧。無始以來,衆生之心上有無明的有漏種子存在著,要經由親近善士、聽聞正法等外緣的配合來修心,才能播下出世的無漏種子,並拔除世間的有漏種子。佛教不同的部派對心性本淨或不淨有不同的看法,《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中說:
有執心性本淨,如分別論者。彼說心本性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故,相不清淨。……彼說染汙、不染汙心其體無異。謂若相應煩惱未斷,名染汙心,若時相應煩惱已斷,名不染心。如銅器等未除垢時,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無垢器等:心亦如是。(T27,p140b)
以上所提的心性的「光淨」、「清淨」是何意義?一個合理的看法是將「光淨」理解爲心的認知功能,這是世俗谛的性質。從異生之心修成聖弟子之心,在整個變化過程中,心的認知功能一直是光淨的:先前之心是光淨而雜染的,後來之心是光淨而解脫的。這是心性本淨的看法之一,是以心的世俗「認知功能」來論斷。心上有無明煩惱時,稱爲染汙心,就像有垢的銅器;心上去除無明,呈現出明時,稱爲不染心,就像去垢後呈現光澤的銅器。由此可以看出「無明」與「明」這二心所,是處于「前客」與「後客」的地位,而心王這一主人,是剎那變化的,不可執爲前後是一,就像去垢前和去垢後的銅器其實都是無常而非完全相同的。先前帶染的之心與後來離染之心,其認知功能一直是光淨的,先前之心與後來之心雖有關聯,但不是完全相同,至少一個未修、一個已修,心之威力不同。不可將先前之心與後來之心視爲全同。至于如何去垢?銅器上的垢有待外緣的清除,心上的無明也是如此。
對「光淨」的意義,另一個合理的看法是將「光淨」理解爲心的空性、無我,這是勝義谛的性質,自性空的心上有無明時,稱爲染汙心;自性空的心上完全滅除無明而生明時,稱爲不染心。在這勝義的看法下,衆生之心不管是染或不染,始終都是自性空的,因而一直都是「光淨」的,這是心性本淨的看法之二,是以心王的勝義性質來論斷。
從另一角度來看,由于輪回于叁界內的衆生都有無明,如果將染汙心上的無明稱爲「不淨」,那就會得到心性本不淨的看法,這是針對「無始無明」這一心所來論斷。
如果將「光淨」理解爲心的空性、無我,那麼「明」如何滅除「無明」呢?這是由于衆生之心上的無明和明這二心所,都是依于緣起而存在,無明和明都是自性空而無我的,這是它們的勝義谛性質。如果無明的自性是實有而不空的話,那麼無明就不能被滅除。無明和明是有爲法,都是世俗谛,在世俗的作用上,明是無明的對治,就像光明是黑暗的對治一樣。所以,佛教心性論的一個特色是同時掌握心的勝義和世俗二谛的性質。
若將「衆生心的認知功能」稱作佛性,那麼就會得到「衆生都有佛性」的必然結論。此處將佛性建立在心的世俗認知功能,也可以說是以「性覺」爲重。但若將「性覺」強調過了頭,將此覺知之心說成在凡夫階段就具足種種功德,常恒不變,那就落入真常唯心而不符緣起的法則了。
從緣起無我的立場來看,所有衆生之心都是自性空而無我的,若將「衆生心的空性」稱作佛性,那麼就會得到「衆生都有佛性」的必然結論。此處將佛性建立在心的勝義空性,也可以說是以「性寂」爲重。但若將「性寂」強調過了頭,忽視心的世俗認知功能的提升,那就有理無事。
所以,完整的佛教心性論是講求理事圓融,同時掌握了心的勝義谛和心的世俗谛。
《阿含經》中,對心性論一直掌握一個核心的看法:衆生的心是緣起而無常、無我的,絕不將這顆剎那生滅的心(意、識),執爲「常、我、我所」,釋尊說:
愚癡無聞凡夫,甯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叁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複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克,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譬如猕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複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T2, p82a)
由于心、意、識的剎那生滅,心是可以依緣而變化的。所以《阿含經》中,對心性論的看法是一方面掌握心性論的「主角」是衆生之心;一方面知道這「主角」是緣起無我而剎那生滅的。
小結:佛教心性論的主角──衆生之心,是剎那生滅的,是有爲法,是依于緣起而存在的,有其功能、性質,這是世俗的一面;衆生之心是緣起而無我的,心的「無我、空、非我、非我所」是勝義的一面。由于衆生之心是緣起而有,不是完全沒有,所以不落入「斷邊」;由于衆生之心是無我、空、非我、非我所,沒有從自方獨立常存的「我」,所以不落入「常邊」;如是脫離斷、常兩邊,而處在中道,這是佛法的正見。佛教的心性論,是立足于勝義和世俗二谛,也是立足于中道,這是佛教心性論的一大特色。
叁、不同的種性
輪回于叁界內的衆生,是處在生命長流的動態過程中,升降于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等五趣(或加上阿修羅成六趣)。這些尚在叁界內輪回的衆生,可以依五趣或六趣來分類,也可以依根性的不同,分成無種性和具種性二類。無種性者,內心只有世間的有漏種子,尚未具有出世的無漏種子。具種性者,已具出世的無漏種子,分成聲聞種性者、獨覺種性者、菩薩種性者(佛種性者)叁類。在叁界內,任何時候都有這四種種性的衆生存在著。無種性者的數量遠遠多于具種性者。這些聲聞種性者、獨覺種性者和菩薩種性者,經由修習四念處或八聖道等,最後分別證得聲聞阿羅漢、辟支佛(獨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佛),而出離了叁界,所以《雜阿含經》中,釋尊說:
若比丘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衆生令得清淨,已淨衆生令增光澤。何等爲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如淨衆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如上說。(T2, p176a)
從緣起無我的立場來看,衆生尚處在無種性的階段時,就是不定種性者,經由累世佛和聖弟子的教導,有些無種性者就被熏習成叁種具種性者之一,具有出世的無漏種子。由于未來有無窮的時間,無種性者有被熏習成具種性者的可能性,所以無種性者是屬于不定種性。這也表示「具種性者」不是無因而生的,而是經由緣起而有的。在緣起無我的立場…
《佛教的心性論及其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