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觉如觉念处」是直接观察当下的感受、感觉,许多众生的心理疾病是由于盲目追求感受、感觉而生起,一旦看清所有的感受、感觉都是苦,便能放下而自在。《念处经》说: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
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
此处指出,禅修者要时时观察自己当下的感受、感觉,经过不断的观察才能看清感受、感觉的无常和苦,进而才能不再盲目追求感受、感觉而不再受苦了。经由禅修看清感受、感觉的面目,以拔除个人的不良习性便是佛教心理学的一个特色。
(3)观心如心念处
「观心如心念处」是直接观察当下的心识,有些众生的心理疾病是由于执着心识为常而生起,一旦看清心识的无常,便能放下而自在。《念处经》说: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
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
此处指出,禅修者要观察自己当下的心:是有欲心(有贪心)?无欲心(离贪心)?等等,如此不断觉察自己当下心的生起,在正念正知的观照下,最后看清心识的无常,便能放下执着而得到自在。这些心的意义,《声闻地》说:
1又有贪心者,谓于可爱所缘境事,贪缠所缠。
2离贪心者,谓即远离如是贪缠。
3有瞋心者,谓于可憎所缘境事,瞋缠所缠。
4离瞋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瞋缠。
5有痴心者,谓于可愚所缘境事,痴缠所缠。
6离痴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痴缠。
如是六心,当知皆是「行时」所起三烦恼品,及此三品对治差别。
1略心者,谓由正行,于内所缘,系缚其心。
2散心者,谓于外五妙欲,随顺流散。
3下心者,谓惛沉、睡眠俱行。
4举心者,谓于净妙所缘,明了显现。
5掉心者,谓太举故掉缠所掉。
6不掉心者,谓于举时及于略时,得平等舍。
7寂静心者,谓从诸盖,已得解脱。
8不寂静心者,谓从诸盖,未得解脱。
9言定心者,谓从诸盖得解脱已,复能证入根本静虑。
10不定心者,谓未能入。
11善修心者,谓于此定长时串习,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得无梗涩,速能证入。
12不善修心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
13善解脱心者,谓从一切究竟解脱。
14不善解脱心者,谓不从一切不究竟解脱。
如是十四种心,当知皆是「住时」所起。
(4)观法如法念处
「观法如法念处」是直接观察当下于心中生起的诸法(想蕴、行蕴;善法、恶法等念头),许多众生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过度卷入妄念而生起,一旦看清念头的无我,便能放下而自在。《念处经》说: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
(a)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b)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c)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择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
此处指出,禅修者要观察自己当下心上的结、五盖(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息、定、舍):(a)当内六处与外六处接触时,心上有无「结」的生起?(b)有无「五盖」的生起?(c)有无「七觉支」的生起与增广?如此不断觉察自己当下所生起的念头,在正念正知的观照下,恶法渐减,善法增广,如此层层清除自己内心的无明烦恼,最后看清诸法无我,便能放下执着而得到心灵的自在。
四、结语
佛教心理学不只是种种心理的分析而已,有其具体的实践面:透过四念住的内观修习,培养出正念正知,层层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看清身心现象的无常、无我,从而放下执着,得到心灵的净化。在今日充满压力生活中,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实有其重要性。
(佛学与人生佛学学术研讨会,2003,9)
问:业障来临如何去除?
答:接受业障来临的事实,不用对抗、不用逃避,而要不断把注意力放在提升正念,使自己活在当下,以定、慧超越业障。
《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