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覺如覺念處」是直接觀察當下的感受、感覺,許多衆生的心理疾病是由于盲目追求感受、感覺而生起,一旦看清所有的感受、感覺都是苦,便能放下而自在。《念處經》說:
雲何觀覺如覺念處?
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覺、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
此處指出,禅修者要時時觀察自己當下的感受、感覺,經過不斷的觀察才能看清感受、感覺的無常和苦,進而才能不再盲目追求感受、感覺而不再受苦了。經由禅修看清感受、感覺的面目,以拔除個人的不良習性便是佛教心理學的一個特色。
(3)觀心如心念處
「觀心如心念處」是直接觀察當下的心識,有些衆生的心理疾病是由于執著心識爲常而生起,一旦看清心識的無常,便能放下而自在。《念處經》說:
雲何觀心如心念處?
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穢汙、無穢汙;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如是比丘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心如心。
此處指出,禅修者要觀察自己當下的心:是有欲心(有貪心)?無欲心(離貪心)?等等,如此不斷覺察自己當下心的生起,在正念正知的觀照下,最後看清心識的無常,便能放下執著而得到自在。這些心的意義,《聲聞地》說:
1又有貪心者,謂于可愛所緣境事,貪纏所纏。
2離貪心者,謂即遠離如是貪纏。
3有瞋心者,謂于可憎所緣境事,瞋纏所纏。
4離瞋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瞋纏。
5有癡心者,謂于可愚所緣境事,癡纏所纏。
6離癡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癡纏。
如是六心,當知皆是「行時」所起叁煩惱品,及此叁品對治差別。
1略心者,謂由正行,于內所緣,系縛其心。
2散心者,謂于外五妙欲,隨順流散。
3下心者,謂惛沈、睡眠俱行。
4舉心者,謂于淨妙所緣,明了顯現。
5掉心者,謂太舉故掉纏所掉。
6不掉心者,謂于舉時及于略時,得平等舍。
7寂靜心者,謂從諸蓋,已得解脫。
8不寂靜心者,謂從諸蓋,未得解脫。
9言定心者,謂從諸蓋得解脫已,複能證入根本靜慮。
10不定心者,謂未能入。
11善修心者,謂于此定長時串習,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梗澀,速能證入。
12不善修心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13善解脫心者,謂從一切究竟解脫。
14不善解脫心者,謂不從一切不究竟解脫。
如是十四種心,當知皆是「住時」所起。
(4)觀法如法念處
「觀法如法念處」是直接觀察當下于心中生起的諸法(想蘊、行蘊;善法、惡法等念頭),許多衆生的心理疾病是由于過度卷入妄念而生起,一旦看清念頭的無我,便能放下而自在。《念處經》說:
雲何觀法如法念處?
(a)眼緣色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複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法生內結。……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內六處。
(b)複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欲知有欲如真,內實無欲知無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滅不複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內實有疑知有疑如真,內實無疑知無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滅不複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五蓋也。
(c)複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若未生念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擇法、精進、喜、息、定。比丘者,內實有舍覺支知有舍覺支如真,內實無舍覺支知無舍覺支如真,若未生舍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七覺支。」
此處指出,禅修者要觀察自己當下心上的結、五蓋(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息、定、舍):(a)當內六處與外六處接觸時,心上有無「結」的生起?(b)有無「五蓋」的生起?(c)有無「七覺支」的生起與增廣?如此不斷覺察自己當下所生起的念頭,在正念正知的觀照下,惡法漸減,善法增廣,如此層層清除自己內心的無明煩惱,最後看清諸法無我,便能放下執著而得到心靈的自在。
四、結語
佛教心理學不只是種種心理的分析而已,有其具體的實踐面:透過四念住的內觀修習,培養出正念正知,層層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看清身心現象的無常、無我,從而放下執著,得到心靈的淨化。在今日充滿壓力生活中,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實有其重要性。
(佛學與人生佛學學術研討會,2003,9)
問:業障來臨如何去除?
答:接受業障來臨的事實,不用對抗、不用逃避,而要不斷把注意力放在提升正念,使自己活在當下,以定、慧超越業障。
《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