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
林崇安(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1998)
提要
本文以《阿含經》爲主,探討釋尊所教導的止觀法門。文中指出,在修止方面,釋尊以觀察「入出息」作爲主要的教導;在修觀方面,以觀察 (1) 蘊 (2) 處 (3) 緣起 (4) 食 (5)谛 (6) 界 (7) 受作爲主要的教導,這些對象都與個人的身心現象相關聯,此中,又以觀察感受最爲重要。最後,文中引據經文指出,這種止觀的實踐是任何菩薩行者走在菩提道上所不可或缺的。
關鍵詞︰1.止2.觀3.入出息4.受
一、前言
在佛法的實踐上,止與觀是最核心的二大項目,其內涵相同于定與慧。于《雜阿含經》第叁○五經中,釋尊說︰
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解脫。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觀。
此中明白地指出,佛弟子所要修習的是止與觀;所要觀察清楚的對象是名與色,此處名與色主要是指自己的身心五蘊;修習止觀之後,就可斷除無明及對叁有的貪愛,由此證得明及解脫,這是修習止觀的目的。阿難尊者曾問一位名叫「上座」的比丘,應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比丘說︰
尊者阿難!于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修習于止,終成于觀;修習觀已,亦成于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阿難聽完上座比丘的上述回答後,再去問五百比丘以及釋尊,都得到完全相同的回答,不由得贊歎︰
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
由此可知,釋尊時期諸弟子都是修習相同的止觀,在止觀雙運下證得解脫界。有關止觀的實踐,以《雜阿含經》最爲具體、明確,以下便以此經作爲主要的依據,來說明釋尊所傳的止觀法門,並以此經的本母《瑜伽師地論》〈攝事分〉來闡釋。
二、止的實踐
什麼是止?止的梵文是「samatha」,漢文音譯作「奢摩他」,《瑜伽師地論》卷叁○說︰
若于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雲何名爲九種心住?謂有苾刍,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爲九種心住。
此處提出九種心住,作爲修止的次第,在北傳的《雜阿含經》五六○經中,有相近的經句︰
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分別于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
此段經文中,有止、觀二字的譯文,但若配合九心住的次第,可看出此處的相當字辭是︰住心指(一)內住及(二)等住;善住心指(叁)安住;局住心指(四)近住;調伏心指(五)調順;止指(六)寂靜;觀指(七)最極寂靜;一心指(八)專注一趣;等受指(九)等持。此段經文,在《漢譯南傳大藏經》中作︰
彼安住正內、正止、趣一境、正持。
只大略對應出九心住中的(一)內住──正內;(七)最極寂靜──正止;(八)專注一趣──趣一境;(九)等持──正持。故修止的次第雖有詳略的不同,但都源自佛陀所說。修止的目的,不外使心不散亂于所觀察的對象。在修習止時,所觀察的對象是什麼?依據《念住經》所觀察的對象可以是身上的不淨物、呼吸、身體的動作、四大等等。南傳的論典歸納出「四十業處」。以下主要就不淨觀及觀呼吸(入出息念)來探討。釋尊住在金剛聚落薩羅梨林時,曾爲諸比丘說「不淨觀」,以觀察身體的不淨來修厭離,經上說︰
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投岩自殺,或令余比丘殺。(八○九經)
此處指出,有的比丘修習不淨觀之後,由于厭患身體而自殺,此事的前因後果,在《善見律毗婆沙》卷十解說如下︰
往昔有五百獵師,共入阿蘭若處殺諸群鹿,以此爲業;五百獵師墮叁惡道,于叁惡道受諸苦惱,經久得出。昔有微福,得生人間,出家爲道,(于釋尊處)受具足戒,五百比丘宿殃未盡,(將)于半月中更相殺害,複教他殺,如來見已,此惡業至,諸佛所不能救。…是故如來爲諸凡人說不淨觀,因不淨觀故,厭離愛欲,若其命終,得生天上。
由此可以看出,釋尊傳出不淨觀是使衆生離欲生天的一個方便法門。此事件後,釋尊便傳出「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的攝心法門。釋尊說︰
當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八○二經)
此處提出修習入出息念的好處,〈攝事分〉中解釋如下︰
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染汙時,發身惛沈、生心下劣,由正修習入出息念,身心輕安,能令惛沈下劣俱行身心粗重,皆悉遠離。毗缽舍那品諸隨煩惱所染汙時,發生種種尋伺、妄想,謂欲尋伺等不正尋伺,及無明分尋伺所起諸欲想等種種妄想,由正修習入出息念,令尋伺等悉皆靜息。爲欲對治彼無明分諸妄想故,純修明分想,令速得圓滿。
此處指出,修習入出息念可將身之惛沈滅除(身止息)及心之下劣去除(心止息),也可將不正尋伺等靜息(有覺有觀寂滅),進而純修「明分想」而滅除妄想。由此可以看出,修入出息念對于滅除止品(奢摩他品)及觀品(毗缽舍那品)的隨煩惱有正面的效果。如何修習入出息念呢?什麼是入出息念的所緣呢?《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說︰
雲何阿那波那念所緣?謂緣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緣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緣。當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爲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出息亦二。何等爲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入息者,謂出息無間,內門風轉,乃至臍處。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于其中間,在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入息出息有四異名,何等爲四?一名風,二名阿那波那,叁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
由此可看出,入出息念的所緣就是呼吸;整個呼吸的微細過程可分成入息、中間入息、出息、中間出息四個階段。呼吸又稱作「身行」。釋尊曾以身示範,坐禅二月,修習入出息念,他說︰
若諸外道出家來問汝等︰『沙門瞿昙于二月中,雲何坐禅?』汝應答言︰『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所以者何?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實知,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八○七經)
此處修學入出息念的過程共有十六勝行,依據〈聲聞地〉的解說如下︰
(1)若緣入息、出息境時,便知︰「我今能學念長入息、念長出息」。
(2)若緣中間入息、中間出息境時,便知︰「我今能學念短入息、念短出息」。
(3)若緣身中微細孔穴入息、出息,周遍隨入諸毛孔中,緣此爲境,便知︰「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出息」。
(4)若于入息、中間入息已滅,出息、中間出息未生,緣入息出息空無位、入息出息遠離位爲境,便知︰「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息除,謂安定、平寂;身行謂呼吸;息除身行,謂平寂呼吸)。同樣,在出息入息空無位、出息入息遠離位,便知︰「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在勤習下,苦觸平寂,而有樂觸隨轉。
(5)若得初靜慮或第二靜慮,便知︰「我今能學覺了喜入息出息」。
(6)若得第叁靜慮,便知︰「我今能學覺了樂入息出息」。
(7)于喜、于樂,或起有我、我所想等,能以慧通達,不深染著,便知︰「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出息」(心行,謂受、想)。
(8)進而覺知︰「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入息出息」。
(9)依未至定,覺察己心︰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等等,覺知︰「我今能學覺了心入息出息」。
(10)若爲昏沈、睡眠蓋覆障其心,便緣淨妙境界策發其心,覺知︰「我今能學喜悅心入息出息」。
(11)若爲掉舉、惡作蓋覆障其心,便于內安住寂靜,製持其心,覺知︰「我今能學製持心入息出息」。
(12)于諸蓋中,心得清淨,覺知︰「我今能學解脫心入息出息」。
(13)爲斷隨眠,如理觀察諸行無常法性,覺知︰「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出息」。
(14)複于毗缽舍那修瑜伽行,于斷界中,從彼隨眠而求解脫,覺知︰「我今能學斷隨觀入息出息」。斷界,謂見道所斷一切行斷。
(15)複于離欲界中,從彼隨眠而求解脫,覺知︰「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入息出息」。離欲界,謂修道所斷一切行斷。
(16)後于滅界中,從彼隨眠而求解脫,覺知︰「我今能學滅隨觀入息出息」。滅界,謂一切依滅。
由上述十六勝行,可看出觀察入出息是層層深入,然其下手處,只是單純地觀察呼吸的進入、出去,而不加以任何幹涉,也不加上任何觀想、記數。以觀察呼吸爲例子,在達成「止」的整個過程,可用九心住來說明︰
(1)內住︰將心從外境移到呼吸上,知其進出。
(2)等住︰使心相續于所觀的呼吸上,挫令微細。
(3)安住︰心偶而往外散亂,複攝此心,安置呼吸上。
(4)近住︰以念住力,心不再遠住于外。
(5)調順︰覺察到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等相都是過患,心不往此處流散。
(6)寂靜︰覺察到欲、恚、害諸惡尋思及貪欲蓋等隨煩惱都是過失,心不往此處流散。
(7)最極寂靜︰對偶起之惡尋思及隨煩惱不能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
(8)專注一趣︰達到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叁摩地相續而住。
(9)等持︰進入無加行、無功用,心叁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其後,再生起身心輕安,就達成「止」了。
以上是觀察呼吸來修止,但是要使心不散亂,其所緣有很多種,以覺知身體的動作…
《釋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