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與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佛學論文選集

  

  

正法與菩提分法的實踐

  

  

林崇安(1998)

  

  佛法是佛陀所發現的正法,是適用到所有衆生的一個普遍的法則,是引導衆生脫離生死苦海的方法。今日要想複興正法,一方面要了解什麼是正法、什麼是叁十七菩提分法,一方面要知道如何去實踐正法、如何去實踐叁十七菩提分法。以下先探討正法的內涵及特色,而後分析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此中,引用釋尊的核心教導──《雜阿含經》──作爲主要的依據,並以此經的本母《瑜伽師地論》〈攝事分〉,以及《大毗婆沙論》來解釋經義。文末並探討了菩提道的次第以及道果。

  

  一、正法及其住世

  

  正法的內涵有那些?這要依據世俗與勝義的不同標准來說明。《大毗婆沙論》卷一八叁說:

  

  世俗正法,謂名句文身,即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勝義正法,謂聖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

  

  由此可知,世俗正法指的是經、律、論叁藏;勝義正法指的是聖者心續中的無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爲了使正法久住,必須有人傳遞下去,由于傳法者有凡聖之別,因而有「持教法者」與「持證法者」的不同,前論說:

  

  持教法者,謂讀誦、解說素怛纜等。持證法者,謂能修證無漏聖道。若持教者相續不滅,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證者相續不滅,能令勝義正法久住,彼若滅時,正法則滅。

  

  由此可知,讀誦及解說經、律、論叁藏,可使世俗正法延續下去,但要使勝義正法住世,則必須修證無漏聖道,也就是說,要證得無漏的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等菩提分法。至于叁十七菩提分法中的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是否歸屬在正法之內?前論又說:

  

  念住、正斷、神足皆亦攝在此所說中,謂四念住即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所攝。四正斷即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勤所攝。四神足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所攝。

  

  因此,叁十七菩提分法都是正法,而且必須有人去修證,才能使勝義正法住世;若無持證者,勝義正法就滅了。

  正法住世多久呢?依據《中阿含經》卷二八、《五分律》卷六及卷二九、《毗母經》卷叁、《大毗婆沙論》卷一八叁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所傳的正法住世五百年。從印度佛法的演變看來,在印度本土確實只有五百年存在著勝義正法。

  阿育王時期(佛滅二百多年)佛陀的正法傳往錫蘭、緬甸等國,並且延續下來。前後延續多久呢?于《善見律》卷一八中有一個看法:

  

  于千年中得叁達智。複千年中得愛盡羅漢,無叁達智。複千年中得阿那含。複千年中得斯陀含。複千年中得須陀洹學法。(複得五千歲)于五千歲得道,後五千年學而不得道,萬歲後經書文字滅盡。

  

  依此看法,勝義正法可以住世五千年。而真正衡量正法住世的標准,便是在于有情是否能持證無漏的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因此,釋尊說:

  

  我之正法不依牆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續而住。

  

  由以上的說法,可以看出正法的存在與否,在于人們能否具體地實踐叁十七菩提分法。實踐後會有什麼具體的效果呢?以下便先探討實踐正法所顯現的特色。

  

  二、正法的特色

  

  正法有正法的特色,奉行正法後,這些特色就會明顯地呈現出來,在《雜阿含經》中,相關的經文如下:

  

  (一) 世尊說現(見)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二一五經)

  (二) 聖弟子念于正法:念于世尊現法律、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于現法、緣自覺悟。(五五○經)

  (叁) 念法功德:于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五五四經)

  (四) 受持如是具足淨戒,宿業漸吐,得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能得正法通達、現見觀察、智慧自覺。具足如是智慧,新業更不造,宿業漸已斷,得現正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生自覺智。(五六叁經)

  (五) 聖弟子念于法事,謂如來說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八四八經)

  (六) 如此現法、永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現身、緣自覺知者,爲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九一二經)

  (七) 聖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法、緣自覺知。(九叁一經)

  (八) 我今于現法中,已離熾然、不待時節、能自通達、現前觀察,緣自知覺。(一○七八經)

  (九) 若複比丘,爲人說法,作如是念:世尊顯現正法律,離諸熾然、不待時節、即此現身、緣自覺知、正向涅槃。而諸衆生,沈溺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此衆生聞正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以是正法因緣,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爲人說,是名清淨說法。(一一叁六經)

  (十) 世尊正法,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一二叁八經)

  

  其他相近的經文有:

  

  (一) 雲何念法?如來所說勝妙之法,等同慶善:現在得利及獲得證、離諸熱惱、不擇時節、能向善趣、現在開示,乃至智者自知,是名念法。(別譯雜一八七經)

  (二) 白衣聖弟子念法:世尊善說法、必至究竟無煩無熱、常有不移動、如是觀、如是覺、如是知。(中阿含一二八經)

  

  以上十二段經文,明顯示出正法的六個特色:

  

  一、現見(現法、現在得利):修習正法後,自己就可在此世親見煩惱的不斷減除;在此時此刻就可得到正法的利益。

  二、離熾然(滅熾然、無熾然):修習正法,終必滅除煩惱。

  叁、不待時節(應時、非時):修習正法,沒有時節限製,任何時候,于行住坐臥中皆可修習。

  四、通達涅槃(引導、正向、親近涅槃):修習正法,順著道果,必可一路走向涅槃的標的。

  五、即此見(唯此見、現見觀察):唯有遵循正法才能走向涅槃,此一道路于一切外道、一切天趣諸見中不可見到。

  六、緣自覺知(內自所證、智者自知):正法必須最後自己去親證,不可只停留在聞、思的階段,要遠離信他、遠離欣樂、遠離行相周遍尋思、遠離隨聞所起、遠離見審察忍,因此《雜阿含》叁一叁經說:

  

  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谛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此中的「異」就是遠離的意思,經文明示出自己必須親證涅槃,如實知道自己已無貪瞋癡,已不受「有漏業力」的牽引了。在前面引用的《雜阿含》九一二經中,也明確指出八聖道就是正法。因此,凡是正確地實踐菩提分法(內含八聖道)必然具有上述正法的六個特色,否則,就不是走在正法的道上。而這六個特色,並沒有任何教條、盲信在裏面,任何人只要依循著正法,就必可一步步地走向涅槃的標的,途中每一步的成效都是當下就顯現的,是立竿見影的,是可驗證的。爲何能如此呢?因爲正法是立足于身心現象上,是直接體驗個人五蘊生滅無常、無我的特性,並沒有想象、自我暗示等成分在內,因而能有上述六個特色的顯現。叁十七菩提分法完全是立足于個人的身心實相上,這一點便是修行的樞紐;只有立足于身心的實相上,正法的六個特色才可一一呈現出來。

  

  叁、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叁十七菩提分法是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以及無上菩提所必修的,如《大智度論》卷一九中說:

  

  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诃衍,叁藏中也不說叁十七助道品獨是小乘法。

  

  故知任何走在菩薩道上的行者都必須修叁十七菩提分法。然而如何實踐呢?首先,對妄想紛飛的凡夫必須使其心安靜下來,因此釋尊開示出一些前行方便,而後才依次修習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以下依次來探討這些主題。

  

  甲、前行方便

  由于衆生根性的不同,或偏貪、偏瞋、偏癡、偏慢、偏尋思,對他們要有不同的對治方便,《瑜伽師地論》卷二六引用釋尊對颉隸伐多長老的開示如下:

  

  若唯有貪行,應于不淨緣安住于心,如是名爲于相稱緣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應于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癡行,應于緣性緣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應于界差別安住其心。若唯有尋思行,應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爲于相稱緣安住其心。

  

  此中,「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合稱作五種淨行所緣,分別對治貪行、瞋行、癡行、慢行及尋思行。在前行階段的(一)不淨觀,(二)慈愍觀,(叁)緣性緣起觀,(四)界差別觀及(五)阿那波那念的修法,略述如下:

  (1)以不淨觀去審查身體內部朽穢不淨(發、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脾、腎、膿、血、熱痰、肪、膏、肌髓、腦膜、洟、唾、淚、汙、屎、尿等叁十六物)、外部朽穢不淨(青瘀、膿爛、變壞、膨脹、食啖、變赤、散壞、骨、鎖、骨鎖、屎所作、尿所作、唾所作、洟所作、血所塗、膿所塗、便穢處等十七項)。

  (2)以慈心去審查無苦無樂之有情,欲與其樂;以悲心去審查有苦之有情,欲拔其苦;以喜心去審查有樂之有情,欲慶其樂。

  (3)以緣性緣起觀,去審查身心相續中,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只是因果相續而已。

  (4)以界差別觀,審查身心不外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及識界組合而已。

  (5)阿那…

《正法與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內觀禅修的探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