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七)正念,(八)正定。由于此八聖道(八正道)合乎正理,因此被稱作「法」,釋尊說:
有非法、是法。谛聽,善思,當爲汝說。何等爲非法、是法?謂邪見非法,正見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七八二經)
既然八聖道是正法,當然就具有正法的特色:(一)現見(二)離熾然(叁)不待節(四)通達涅槃(五)即此見(六)緣自覺知。其具體的成效,便是此世就可滅除自己的煩惱,釋尊說:
阿難!何等爲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七六九經)
由此可看出,實踐八聖道就是正法律乘、大乘,也就是說,經由具體實踐八聖道方得以滅除煩惱。然而要如何實踐呢?釋尊說:
何等爲修八聖道?是比丘修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修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是名修八聖道。(七六四經)
此處也相同于前述四神足、七覺支的實踐方式,都是依遠離、依無欲、依于滅、向于舍(棄舍回向)往上證得斷界、無欲界、滅界而圓證菩提。也表示叁十七菩提分法中,從四念住到八聖道是前後呼應的,是整體一貫的。例如,觀察感受的受念住,也要配合八聖道的修習才能完滿,《雜阿含》第七五九經記述如下:
世尊告諸比丘:有叁受,無常、有爲、心所、緣生。何等爲叁?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白佛:世尊!有道、有迹,修習、多修習,斷此叁受否?佛告比丘:有道、有迹,修習、多修習,斷此叁受。何等爲道?何等爲迹?修習、多修習,斷此叁受?佛告比丘: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此中,叁受爲何是無常、有爲、心所(指思所造)、緣生?〈攝事分〉說:
滅壞法故,說名無常。諸業煩惱所集成故,說名有爲。由昔願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說名緣生。
因此,叁受本身是剎那生滅,且由往昔的業、煩惱、願力所集成,並且以觸爲緣而産生。但衆生對叁受卻不斷地生起執著,以爲是「我」或「我所」,對樂受生起貪心,對苦受生起瞋心,對不苦不樂受生起癡心,因而形成了「受緣愛、愛緣取」,而有生老病死之苦。爲了脫離此苦,就必須對八聖道修習、多修習。如何修習、多修習呢?不外是對身心五蘊時時了知其無常的性質,釋尊說:
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二七○經)
所以,以無常想的不斷修習,來去除一切欲貪、色貪、無色貪、掉、慢、無明。處于「思所成慧」時,稱作「修習」,處于「修所成慧」時,稱作「多修習」。對八聖道的修習、多修習,便是要對身心五蘊先思考其無常、有爲、思所造、緣生的性質,接著要親身去體驗其剎那的生滅,以得到修所成慧,如此才能對自己的身心不再起執著,因而正語、正業、正命等八聖道便能完成,同時對于叁受的執著也全部斷除了。
四、菩提道的次第以及道果
衆生由輪回痛苦中想要解脫出來,就必須不斷地修習叁十七菩提分法,釋尊說:
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卵,冷暖得所,正複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穩出殼。(二六叁經)
因此,不斷地修習四念住(念處)、四正斷(正勤)、四神足(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便是走在菩提道上,終必破除無明殼,得到究竟的解脫。在這叁十七菩提分法中,四念住屬下品資糧道,四正斷屬中品資糧道,四神足屬上品資糧道,五根屬加行道的暖位及頂位,五力屬加行道的忍位及世第一位,七覺支屬見道,八聖道屬修道,以「金剛喻定」滅除最後的無明就進入究竟道(無學道)。以上以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的次第,方便說明菩提道的內容,就實質而言,不外是以戒律爲基礎,不斷地修習禅定與智慧。禅定與智慧的修習也就是奢摩他(寂止)與毗缽舍那(內觀)的修習。而止觀的修習重點,不外是時時觀照自己的身心實相,特別是覺知自己身心的生滅無常,經過一而再、再而叁地修習,終必親身體驗五蘊自性皆空的真谛,並超越身心的範疇,親證涅槃的究竟實相。因此,在菩提道上的每一步,必須落實到自己身心的實相上;對自己五蘊的無常、無我,要以覺知與智慧不斷地直接觀察,不可落入想象、臆測、自我暗示的陷阱中,那麼,將依次由資糧道、加行道,進入見道、修道,到達究竟道;同時,見道所斷的煩惱以及修道所斷的煩惱也依次根除了,而斷界、無欲界以及滅界也依次證得了。總之,走在菩提道上,不外是對自己的身心現象要時時覺知其無常、無我的特性,因而不再執著爲「我」或「我所」,往昔的貪瞋習性也就不斷地拔除,終至從所有的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在這整個淨化的過程中,慈悲心也自然地漸形增長,對衆生的關懷與照顧,也因爲自己的成長而加強,而有「自利利他」的圓滿達成。整個菩提道的過程,可用七種清淨來說明:
(1)戒清淨:具足屍羅,守護別解脫律儀,心便無悔,適于修習正定。
(2)心清淨:依次修習正定,調柔自心,安住不動,適于修習正見。
(3)見清淨:止觀雙運之下,于四聖谛證入現觀,斷除見道所斷諸惑,獲得無漏有學正見。
(4)度疑清淨:得正見故,于四聖谛、佛法僧永斷疑惑,超度猶疑。
(5)道非道智見清淨:得正見故,于正見前行之道,如實了知是爲正道;于邪見前行之道,如實了知是爲非道;遠離非道,行于正道,以此斷除修道所斷諸惑。
(6)行智見清淨:如實了知隨道之四種行迹:(一)苦遲通,(二)苦速通,(叁)樂遲通,(四)樂速通。
(7)行斷智見清淨:如實了知「苦遲通」應全斷除,「苦速通」及「樂遲通」一分應斷,依「樂速通」永盡諸漏,于現法中獲得無造究竟涅槃。
以上以七種清淨來描述修行者其心淨化的過程。所證得的涅槃,則是超越了身心五取蘊(經文作五受陰),釋尊說:
有五受陰,何等爲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雲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爲色受陰。複次,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余:究竟舍、離、滅、盡、離欲、寂、沒,余色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爲妙、是名寂靜、是名舍離一切有余,愛盡、無欲、滅盡、涅槃。…複次,彼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若于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不起心漏,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己作、舍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六一經)
此中先指出五取蘊(五受陰)各別的自相種類(如,色蘊是四大及四大所造)、共相過患(如,色蘊是無常、苦、變易之法),了知此種的智慧稱作「法住智」;若進而了知此五取蘊應永斷無余,起厭逆想,並于涅槃起寂靜想,此種智慧稱作「涅槃智」。《瑜伽師地論》卷八叁解說經中永斷無余、究竟舍、離、盡、離欲、滅、寂、沒的意義如下:
無余斷(經文爲永斷無余)者,謂是總句。永棄舍(究竟舍),諸纏斷故。永變吐(離),隨眠斷故。永盡者,過去解脫故。永離欲者,現在解脫故。永滅者,未來解脫故。永寂靜者,由見道故。永滅沒者,由修道故。
同卷又解說不相續、不起(無取)、不出(無生長)、愛盡、離欲、滅(盡)、涅槃的意義如下:
不相續者,謂死殁已後,余識不生故。言無取者,謂無所住識,無有趣入名色事故,自體永不生故。無生長者,謂無有名色更增廣故。…言愛盡者,謂不希求未來事故。言離欲者,謂無現在受用喜樂故。所言滅者,謂余煩惱斷故。言涅槃者,謂無余依故。
因此,對身心五蘊不再執取後,煩惱、隨眠依次棄舍,心得解脫,牽引到來世趣入名色的有漏業力已止息了。有余依的阿羅漢,雖有身心與六境接觸,但不再生起貪瞋,不再被感受所束縛。在無余依涅槃中,則超越了身心世界。至于阿羅漢的意義,《瑜伽師地論》卷八七解說如下:
又與四種義相應故,當知是名阿羅漢相:一者自事已究竟,應作他事義故。二者應得自義,一切遍滿道理義故。叁者未來行因已永斷滅,應證現法樂住義故。四者超有學地,入無學地相應義故。
因此,阿羅漢已完成了自利,進而利益衆生;未來的五取蘊之因也已完全滅除,不再受生死業力的牽引,于此世證入禅定,得現法樂住,且處于無學地。
至于無上菩提的證得,其道次第又如何呢?釋尊在《雜阿含》第一一七七經中,以譬喻來解說如下:
衆多罪人(喻愚癡凡夫),在于河中(喻處于欲愛、色愛、無色愛之中),隨流漂沒。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喻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喻叁惡不善覺及叁愛),兩岸極熱(喻內外六入處),又多利刺(喻五欲功德),在暗冥處(喻無明障閉慧眼)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喻精勤修學),漸見小明(喻得法忍),…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喻持戒),即住于彼,觀察四方(喻四聖谛),見大石山(喻正見),…即登而上,複見清涼八分之水(喻八聖道),…大山上見七種華(喻七覺支),…複上石山,見四層階堂(喻四神足),即坐其上。見五柱帳(喻…
《正法與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