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七)正念,(八)正定。由于此八圣道(八正道)合乎正理,因此被称作「法」,释尊说:
有非法、是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非法、是法?谓邪见非法,正见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七八二经)
既然八圣道是正法,当然就具有正法的特色:(一)现见(二)离炽然(三)不待节(四)通达涅槃(五)即此见(六)缘自觉知。其具体的成效,便是此世就可灭除自己的烦恼,释尊说:
阿难!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七六九经)
由此可看出,实践八圣道就是正法律乘、大乘,也就是说,经由具体实践八圣道方得以灭除烦恼。然而要如何实践呢?释尊说:
何等为修八圣道?是比丘修正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修八圣道。(七六四经)
此处也相同于前述四神足、七觉支的实践方式,都是依远离、依无欲、依于灭、向于舍(弃舍回向)往上证得断界、无欲界、灭界而圆证菩提。也表示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从四念住到八圣道是前后呼应的,是整体一贯的。例如,观察感受的受念住,也要配合八圣道的修习才能完满,《杂阿含》第七五九经记述如下:
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受,无常、有为、心所、缘生。何等为三?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白佛:世尊!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受否?佛告比丘:有道、有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受。何等为道?何等为迹?修习、多修习,断此三受?佛告比丘: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此中,三受为何是无常、有为、心所(指思所造)、缘生?〈摄事分〉说:
灭坏法故,说名无常。诸业烦恼所集成故,说名有为。由昔愿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从自种子,现在外缘所集成故,说名缘生。
因此,三受本身是剎那生灭,且由往昔的业、烦恼、愿力所集成,并且以触为缘而产生。但众生对三受却不断地生起执着,以为是「我」或「我所」,对乐受生起贪心,对苦受生起瞋心,对不苦不乐受生起痴心,因而形成了「受缘爱、爱缘取」,而有生老病死之苦。为了脱离此苦,就必须对八圣道修习、多修习。如何修习、多修习呢?不外是对身心五蕴时时了知其无常的性质,释尊说:
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二七○经)
所以,以无常想的不断修习,来去除一切欲贪、色贪、无色贪、掉、慢、无明。处于「思所成慧」时,称作「修习」,处于「修所成慧」时,称作「多修习」。对八圣道的修习、多修习,便是要对身心五蕴先思考其无常、有为、思所造、缘生的性质,接着要亲身去体验其剎那的生灭,以得到修所成慧,如此才能对自己的身心不再起执着,因而正语、正业、正命等八圣道便能完成,同时对于三受的执着也全部断除了。
四、菩提道的次第以及道果
众生由轮回痛苦中想要解脱出来,就必须不断地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释尊说:
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所以者何?以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如彼伏鸡,善养其子,随时荫卵,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稳出壳。(二六三经)
因此,不断地修习四念住(念处)、四正断(正勤)、四神足(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便是走在菩提道上,终必破除无明壳,得到究竟的解脱。在这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四念住属下品资粮道,四正断属中品资粮道,四神足属上品资粮道,五根属加行道的暖位及顶位,五力属加行道的忍位及世第一位,七觉支属见道,八圣道属修道,以「金刚喻定」灭除最后的无明就进入究竟道(无学道)。以上以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的次第,方便说明菩提道的内容,就实质而言,不外是以戒律为基础,不断地修习禅定与智慧。禅定与智慧的修习也就是奢摩他(寂止)与毗钵舍那(内观)的修习。而止观的修习重点,不外是时时观照自己的身心实相,特别是觉知自己身心的生灭无常,经过一而再、再而三地修习,终必亲身体验五蕴自性皆空的真谛,并超越身心的范畴,亲证涅槃的究竟实相。因此,在菩提道上的每一步,必须落实到自己身心的实相上;对自己五蕴的无常、无我,要以觉知与智慧不断地直接观察,不可落入想象、臆测、自我暗示的陷阱中,那么,将依次由资粮道、加行道,进入见道、修道,到达究竟道;同时,见道所断的烦恼以及修道所断的烦恼也依次根除了,而断界、无欲界以及灭界也依次证得了。总之,走在菩提道上,不外是对自己的身心现象要时时觉知其无常、无我的特性,因而不再执着为「我」或「我所」,往昔的贪瞋习性也就不断地拔除,终至从所有的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在这整个净化的过程中,慈悲心也自然地渐形增长,对众生的关怀与照顾,也因为自己的成长而加强,而有「自利利他」的圆满达成。整个菩提道的过程,可用七种清净来说明:
(1)戒清净:具足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心便无悔,适于修习正定。
(2)心清净:依次修习正定,调柔自心,安住不动,适于修习正见。
(3)见清净:止观双运之下,于四圣谛证入现观,断除见道所断诸惑,获得无漏有学正见。
(4)度疑清净:得正见故,于四圣谛、佛法僧永断疑惑,超度犹疑。
(5)道非道智见清净:得正见故,于正见前行之道,如实了知是为正道;于邪见前行之道,如实了知是为非道;远离非道,行于正道,以此断除修道所断诸惑。
(6)行智见清净:如实了知随道之四种行迹:(一)苦迟通,(二)苦速通,(三)乐迟通,(四)乐速通。
(7)行断智见清净:如实了知「苦迟通」应全断除,「苦速通」及「乐迟通」一分应断,依「乐速通」永尽诸漏,于现法中获得无造究竟涅槃。
以上以七种清净来描述修行者其心净化的过程。所证得的涅槃,则是超越了身心五取蕴(经文作五受阴),释尊说:
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己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六一经)
此中先指出五取蕴(五受阴)各别的自相种类(如,色蕴是四大及四大所造)、共相过患(如,色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了知此种的智慧称作「法住智」;若进而了知此五取蕴应永断无余,起厌逆想,并于涅槃起寂静想,此种智慧称作「涅槃智」。《瑜伽师地论》卷八三解说经中永断无余、究竟舍、离、尽、离欲、灭、寂、没的意义如下:
无余断(经文为永断无余)者,谓是总句。永弃舍(究竟舍),诸缠断故。永变吐(离),随眠断故。永尽者,过去解脱故。永离欲者,现在解脱故。永灭者,未来解脱故。永寂静者,由见道故。永灭没者,由修道故。
同卷又解说不相续、不起(无取)、不出(无生长)、爱尽、离欲、灭(尽)、涅槃的意义如下:
不相续者,谓死殁已后,余识不生故。言无取者,谓无所住识,无有趣入名色事故,自体永不生故。无生长者,谓无有名色更增广故。…言爱尽者,谓不希求未来事故。言离欲者,谓无现在受用喜乐故。所言灭者,谓余烦恼断故。言涅槃者,谓无余依故。
因此,对身心五蕴不再执取后,烦恼、随眠依次弃舍,心得解脱,牵引到来世趣入名色的有漏业力已止息了。有余依的阿罗汉,虽有身心与六境接触,但不再生起贪瞋,不再被感受所束缚。在无余依涅槃中,则超越了身心世界。至于阿罗汉的意义,《瑜伽师地论》卷八七解说如下:
又与四种义相应故,当知是名阿罗汉相:一者自事已究竟,应作他事义故。二者应得自义,一切遍满道理义故。三者未来行因已永断灭,应证现法乐住义故。四者超有学地,入无学地相应义故。
因此,阿罗汉已完成了自利,进而利益众生;未来的五取蕴之因也已完全灭除,不再受生死业力的牵引,于此世证入禅定,得现法乐住,且处于无学地。
至于无上菩提的证得,其道次第又如何呢?释尊在《杂阿含》第一一七七经中,以譬喻来解说如下:
众多罪人(喻愚痴凡夫),在于河中(喻处于欲爱、色爱、无色爱之中),随流漂没。中有一人,不愚不痴、聪明黠慧、乐乐厌苦、乐生厌死(喻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我今何缘在此灰河(喻三恶不善觉及三爱),两岸极热(喻内外六入处),又多利刺(喻五欲功德),在暗冥处(喻无明障闭慧眼)随流漂没?我当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喻精勤修学),渐见小明(喻得法忍),…勤加方便,遂见平地(喻持戒),即住于彼,观察四方(喻四圣谛),见大石山(喻正见),…即登而上,复见清凉八分之水(喻八圣道),…大山上见七种华(喻七觉支),…复上石山,见四层阶堂(喻四神足),即坐其上。见五柱帐(喻…
《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