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内观禅修的探讨

  佛学论文选集

  

  

内观禅修的探讨

  

  

林崇安(2000)

  

  提要

  本文先引述北传《瑜伽师地论》中内观禅修的记述,而后引述今日南传大师们的内观禅修方法,并将之归类为纯观行者与止行者的修法。最后将南北传的不同略为讨论。

  

  一、前言

  

  梵语Vipashyana,玄奘法师音译为「毗钵舍那」,意译为「观」;近年来译为「内观」,表示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本文一方面探讨北传经论中对内观禅修的看法,一方面分析今日南传佛教大师所传的不同内观禅修技巧。最后,略加评比。

  

  二、北传的内观禅修

  

  北传汉地、藏地以及韩日各国的佛法中,止观法门中的「观」就是内观禅修。其禅修方法,可以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有关毗钵舍那的记述作为代表。今引述论文如下:

  

  云何四种毗钵舍那?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毗钵舍那。

  (1)云何名为能正思择?谓于净行所缘境界、或于善巧所缘境界、或于净惑所缘境界,能正思择尽所有性。

  (2)云何名为最极思择?谓即于彼所缘境界,最极思择如所有性。

  (3)云何名为周遍寻思?谓即于彼所缘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遍寻思。

  (4)云何名为周遍伺察?谓即于彼所缘境界,审谛推求周遍伺察。(T30,p451b)

  

  

  以上指出,有四种内观(毗钵舍那),对所缘境界(1)能正思择,(2)最极思择,(3)周遍寻思,(4)周遍伺察。而所缘境界有净行所缘(分成不净、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五种)、善巧所缘(分成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五种)、净惑所缘(分成世间道、出世间道二种),这些所缘可以说是以自己的身心五蕴作为主要的对象,观察时以慧俱行的有分别心,观察对象的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和相状。

  上述引文开始更指出,要「依止内心奢摩他」来修习毗钵舍那,因此,在修习内观禅修时,离不开奢摩他(寂止)。然而,此奢摩他是何种程度的定?是否要达到四种禅那的根本定?今仍由〈声闻地〉的论文来判断:

  

  1.若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2.云何名为九种心住?谓有苾刍令心(1)内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调顺(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趣及以(9)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3.云何心一境性?谓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善心一境性。

  4.何等名为数数随念?谓于正法听闻受持,从师获得教诫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诸相现前,缘此为境,流注、无罪适悦相应,所有正念随转安住。

  5.云何名为同分所缘?谓诸定地所缘境界,非一众多种种品类,缘此为境,令心正行,说名为定,此即名为同分所缘。

  6.复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散乱行、无缺无间,无间殷重加行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流注适悦相应」。

  7.又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有染污,极安稳住,熟道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无罪适悦相应」。(T30,p450c)

  

  以上七点指出,于九种心住达到心一境性,就是奢摩他品,此处的心一境性必须正念于所缘达到具有流注与无罪二种适悦相应。因此,这儿的定不须达到四种禅那(静虑)的根本定,只须是初禅之前的「近分定」(又称未至定)就可以了。

  再回到内观禅修的类别,〈声闻地〉中提出三门毗钵舍那如下:

  云何三门毗钵舍那?一唯随相行毗钵舍那,二随寻思行毗钵舍那,三随伺察行毗钵舍那。

  1.云何名为唯随相行毗钵舍那?谓于所闻、所受持法,或于教授教诫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暂尔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为「唯随相行毗钵舍那。

  2.若复于彼思量推察,尔时名为「随寻思行毗钵舍那」。

  3.若复于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复审观察,如是名为「随伺察行毗钵舍那」。(T30,p451b)

  此处所列出的三种内观法门,是依「等引地」来暂尔思惟或寻思、伺察来修内观。而此处的等引地(三摩呬多),就是九种心住中的「等持」,而不是限于高层次的四禅八定或灭尽定,这在下文将会说明。因此,这三门只要修成初禅近分定后即可修习内观。

  〈声闻地〉又列举「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如下:

  

  云何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寻思时,寻思六事: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既寻思已,复审伺察。

  1.云何名为寻思于义?谓正寻思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

  2.云何名为寻思于事?谓正寻思内外二事。

  3.云何名为寻思于相?谓正寻思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

  4.云何名为寻思于品?谓正寻思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寻思黑品过失过患,寻思白品功德胜利。

  5.云何名为寻思于时?谓正寻思过去、未来、现在三时。

  6.云何名为寻思于理?谓正寻思四种道理: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T30,p451c)

  

  以上几点,指出内观禅修时所应寻思及伺察的内涵,依次是:义、事、相、品、时、理。〈声闻地〉中,以「界差别观」说明如下:

  

  1.依界差别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解一切界义,谓种性义及种子义、因义、性义,是其界义。如是名为「寻思界义」。

  2.又正寻思地等六界内外差别,发起胜解,如是名为「寻思界事」。

  3.又正寻思地为坚相,乃至风为轻动相、识为了别相、空界为虚空相、遍满色相、无障碍相,是名「寻思诸界自相」。又正寻思此一切界,以要言之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是名「寻思诸界共相」。

  4.又正寻思于一合相,界差别性不了知者,由界差别所合成身,发起高慢,便为颠倒,黑品所摄……。与上相违,便无颠倒,白品所摄。……如是名为「寻思界品」。

  5.又正寻思去来今世,六界为缘,得入母胎,如是名为「寻思界时」。

  6.又正寻思:如草木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数名为「舍」;如是六界为所依故,筋骨血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假想、等想、施设言论,数名为「身」;复由宿世诸业烦恼及自种子以为因缘,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又正寻思:若于如是界差别观,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憍慢;又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证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T30,p454c)

  

  以上扼要地说明如何修习「界差别观」,经由六事的正寻思与伺察,有层次地修习内观,至于「不净观」、「慈愍观」、「缘性缘起观」、「阿那波那念」等也都仿此观察六事。修习这些,便是修习内观,因此,〈声闻地〉说:

  

  如是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及前三门毗钵舍那,略摄一切毗钵舍那。(T30,p452a)

  

  接着来探讨:如何才是止观双运?〈声闻地〉说:

  

  问:齐何当言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

  答:若有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谓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于法观中修增上慧。彼于尔时,由法观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不由加行,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如奢摩他道摄受而转,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T30,p458b)

  

  此处明显示出,运用第九相心住(等持、等引)即可以达成止观双运。在〈摄事分〉中,也记载着:

  

  复次,若有苾刍具净尸罗,住别解脱清净律仪,增上心学增上力故,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增上慧学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为依止,……令心解脱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成慧解脱。(T30,p835c)

  

  由上可知,初禅(静虑)的近分定(未至定)可以用来修习内观并得解脱,但是缺少八解脱,因此证得「慧解脱阿罗汉」的果位。若能具足八解脱,就成为「俱分解脱阿罗汉」。〈声闻地〉说:

  

  云何慧解脱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已能证得诸漏永尽,于八解脱未能身证具足安住,是名慧解脱补特伽罗。

  云何俱分解脱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已能证得诸漏永尽,于八解脱身已作证具足安住,于烦恼障分及解脱障分,心俱解脱,是名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慧解脱阿罗汉者,谓已解脱烦恼障,未解脱定障。俱分解脱阿罗汉者,谓已解脱烦恼障及已解脱定障,是故说名俱分解脱。如是名为由障差别建立补特伽罗。(T30,p427a)

  

  由以上的引述,可以知道在达成诸漏永尽的道上,有二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只依止初禅近分定(未至定)来修内观而断除烦恼,并未具有四禅八定,此一方式的修行…

《内观禅修的探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