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是慧解脱补特伽罗。另一种是依止四禅八定而后修行内观以断除烦恼障,此一方式的修行者是俱分解脱补特伽罗。以上二种补特伽罗,在南传佛法上又分别称为「纯观行者」与「止行者」。在北传的〈声闻地〉内,虽有内观的禅修方法,可惜今日难找到能依此论典来指导的禅修老师。
三、南传的内观禅修方法
在今日泰国、缅甸、寮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中,有许多有名的禅修大师传授着内观禅修的方法,其修行方式可归纳为下列二类:(1)纯观行者的方式,(2)止行者的方式。虽然归为二类,但各家的禅修技巧仍有很大的差别,今说明如下(引用书目、页次皆见内观教育版,1999)。
(一)纯观行者的方式
又分二种:不用入出息念及采用入出息念作准备的工夫。
甲、不用入出息念
缅甸的帕奥禅师于《观呼吸与观四界》中指出:
1. 纯观行者修习四界分别观所达到的最高定力称为近行定,这是比照于禅那前的近行定(即近分定),疏钞里也称此种最高定力为剎那定。(页83)
2. 在帕奥禅修中心所教导的是辨识全身(十二特相):(1)地界:硬、粗、重、软、滑、轻。(2)水界:流动、粘结。(3)火界:热、冷。(4)风界:支持、推动。(页20)
3. 辨识「推动」:借着接触的感觉,你先觉知在呼吸时头部中央的推动。当你能辨识到这推动的特相时,应专注于它直到非常清晰于心,而后把注意力移到身体邻近的其它部位,注意那儿的推动。以这个方式,你慢慢地从头部辨识推动,而后颈部、身躯、手、脚乃至足部。要再三地重复这么做很多次,直到你把注意力放在身上,都很容易见到推动(页21)。(其他特相仿此,最后要辨清地、水、火、风四界)。
4. 你还未辨识出极微前,要经由辨识地、水、火、风四界来培养专注,直到近行定。(页58)
5. 当你能够辨识极微时,分析它们,辨识每粒极微里所有的色法,例如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命根与眼净色。(页58)
6. 然后辨识一根里所有的色法、身体一个部分里所有的色法、所有六根里所有的色法、所有四十二身分里所有的色法。(页58)
7. 他要进而分析这些极微并且辨识每一极微里的四界,以及依据各自的相、味、作用、现起、足处,来辨识所造色。能够辨识这些东西的智慧称为「色分别智」。这时,他将亲自以正见体证并洞见色法的究竟实相。(页85)
8. 接着,他要继续辨识不同种类的心以及在每一剎那心中与心识同时生起的每个心所。在每一剎那心中一起生起的心识与心所合称为「心的极微」(名聚)。当他能够依据相、味、现起、足处,来辨识呈现在每一名聚里的心识与各别心所,那么,这就是「名分别智」。这时,他将亲自以正见体证并洞见名法的究竟实相。(页85)
以上是由观察自己身体的四界下手,而不先经由入出息念。这儿所依据的经典,是《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诸比丘!比丘从界审察此身置于何处、任何姿势,了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基本佛经选集一》页3)
泰国隆波田禅师的方法,则是由正念于自己的肢体动作下手,在《自觉手册》中说:
1.不要静坐不动;一直要规律地动作。不要闭上眼睛。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页8)
2.当往返经行时,你应觉知脚的动作。没有必要自语「右脚动」、「左脚动」。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页9)
3.当念头生起时,要觉知。时时刻刻觉知所有动作。不要静坐不动。这就是培养自觉的方法。(页10)
4.如果我们一直观察念头而没有任何身体的动作,当念头生起时,我们很容易「进入」念头里。因此,觉知身体的动作是必要的。念头生起时,我们能看见、知道。(页16)
5.有两种宁静:第一种是宁静而没有觉知,好象是砖石一样,就叫做「无慧的宁静」或「无明的宁静」。第二种是带着觉知的宁静,它也许不该叫宁静而应称为「觉」。(页22)
以上训练对自己动作的觉知,以培养出持续的正念正知,是依据《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诸比丘!比丘于行时,了知:我在行。于住时,了知:我在住。于坐时,了知:我在坐。于卧时,了知:我在卧。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了知之。
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正知而作;彼观前顾后,正知而作;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毕,正知而作;彼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彼行、住、坐、卧、醒、语、默,亦正知而作。(《基本佛经选集一》页4)
泰国阿姜念的内观方法也大致如此,在《身念住内观法》中,记述着:
1.修毗婆奢那(内观)时,我们必须利用剎那定的原因是,因为剎那定还是维持在六根之中。改变所缘时,例如:从坐的色身变到心在听,剎那定可以跟着改变。所以剎那定是可以引发实相般若的基本工具。就是以这种变换所缘的方式才能使修行者见到不断生灭的心。(页36)
2.这种修法是要念住于各种姿势:行、住、坐、卧。譬如坐的时候,三心(精进、正念、正知)要觉照坐姿,也要认知它是坐的色身。(页70)
3.具足「如理作意」,我们就可以注意到是疼痛的觉受迫使身体从坐姿变换到另一个姿势的。(页71)
4.除了观照四种姿势之外,修行者做其他事情时,如做家事等等,也要用如理作意观照做这些事只是为了要治苦而已。(页75)
5.使念住于身体的各种姿势,保持在当下,我们就是在修戒、定、慧,这就是八圣道或道谛。(页82)
缅甸马哈希法师的内观方法也同样注重对身体动作的觉知,并注意腹部的升降,在《实用内观练习》中说:
1.每次呼吸时,腹部就会上升及下降,这种运动一直很明显,这就是物质的性质,称作风大(或风界)。(页2)
2.当走得快时,就注意「右步、左步」;慢时就注意「提起、落下」;当静坐时,只要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降;躺着时,如果没有特别的东西可注意,也一样去注意腹部的升降。当注意时,如果东想西想,就注意心识活动的生起,然后回到注意腹部的升降。当紧、痛和痒的感受生起时,就注意这些感觉,然后回到腹部的升降。当肢体弯曲、伸展和移动,头低下、抬起,身体摇动、伸直时,都需注意,然后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降。(页14)
3.风大的作用是运动。当它强时,就从一处运动到另一处。风大使身体弯曲、伸展、坐、起、去或来。(页35)
由此可知,马哈希法师对气息的入出,是以风大的作用作为重点,而不是注意鼻端的入出息。
泰国阿姜达磨多罗的内观法,是在行住坐卧中不断觉知感受的生灭,《内观禅修手册》中记述着:
1.祇有跟随正念之道的剎那定,才能摧毁烦恼。这种定并非将心固定于一个不动的对象,而是正念于变化的身受、心受、心和心的对象(法)。(页25)
2.四念住的内观修习,应从身念住开始。最好的下手处是觉知手心的感受,将手和前臂往上举起,每次三至六英吋,移近肩端后再往下移。觉知每次移动时,手中生起和灭去的微细感受。(页32)
3.修习的要点是,禅修者在所有姿势中,保持感受的持续觉知。这样,他可以直接体验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感受、接触和透过心基(心所依处)发展剎那的觉知,是关键之所在。(页34)
此处对感受的特别重视,是依据《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基本佛经选集一》页14)
乙、用入出息念
缅甸的孙伦法师采用强烈的入出息法做为内观的前行,在《禅修者与内观》中记述着:
1.由吸气开始,你会注意到气息碰触到鼻端或上嘴唇,敏锐地念住于气息的接触。在警觉地念住下,维持强烈、猛重而快速的呼吸。(页27)
2.呼吸应在入息时完全突然地停止,身体应该静止不动,聚精会神,严密地观照整个身体。疲劳、紧绷、酸痛、麻木或冷热的感觉会在身体内生起。念住于最显著的感觉上,不要放过它。……知道的不多也不少,只是如实地知道它。不管生起了什么实相,只是如实地知道它的生起。(页30)
3.心深入感觉之后,禅修者就不再分别他的手、脚或是身体的形状;他不再感觉有一个「我」在受苦。这些「我」的概念,被一个对感觉清楚观照的醒觉所取代。(页33)
4.禅修者应该屏息来观照苦受,这样能让他发挥更强的觉醒和更严密的念住。(页37)
5.先决条件是醒觉:醒觉于接触或感觉。然后以念住盯牢、看紧这种醒觉。以念住守护于这种醒觉时,念头就被锁在外面而无法闯入。这样就没有机会形成各种概念、想象或观念。因此便能直接在这些过程生起的当下,如实地观照它们,而不受任何杂念的扭曲,这才是真正内观的修法。(页9)
以上强调出对接触或感受的醒觉(awareness),才是禅修的重点。传承自缅甸而在印度推展内观的葛印卡老师,其方法也是先以入出息念为前行,而后观察身上的感受,《生活的艺术》中说:
1.不要刻意控制呼吸,而是有意识地去观察呼吸的如实面目:长或短,重或轻,深或浅。尽可能地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分心而中断了觉知。(页105)
2.在练习…
《内观禅修的探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