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内观禅修的探讨▪P3

  ..续本文上一页内观时,我们只要去观察身上的感受即可。我们对全身有系统地移动注意力,先从头到脚,然后从脚到头,从一端移到另一端。但在整个过程中,不要刻意寻找或避免某种感受,而是如实地去观察、去觉知全身所出现的感受。(页133)

  3.每次练习内观,我们都会一再经历到愉快和不愉快的感受。以平等心观察每一个感受,我们得以逐渐削弱并且除去贪爱、瞋恨的习气。(页157)

  

  泰国阿姜查及阿姜摩诃布瓦的内观方法则将观察全身的感受与呼吸做为禅修的前行部分,用以获得宁静的心而后观察内心的感觉与念头,并重视在一切姿势中要保持正念,《正确的修行》中记述着:

  

  1.真正的修行是,不管行、住、坐或卧,你要有意继续平稳地修行,使你的正念在一切姿势中前后一贯。(页7)

  2.不论何时,在心中生起什么,不管你喜欢与否、不管它看来似对或错,只要以「这是不一定的事」来截断它。(页13)

  3.我们要利用「近行定」。于此,我们进入宁静,而后,当心足够宁静时,我们出来观察较外层的心理活动。以一颗宁静的心来观看外层会生起智慧。(页26)

  4.可以不用「扫描身体」,或可以先做完一段预备练习之后,注意于呼吸来培养正念。(页33)

  5.禅修也可以进一步没有「禅修的对象」,而处在一种纯粹审察的状态,或「没有选择的觉知」。(页39)

  6.在日常生活的变动中,能够走到一个宁静的觉醒中心,就是一个成熟练习的征兆,因为内观已经深化而能用到所有的经验中。(页44)

  7.在行禅和坐禅时,如果没有正念和智慧伴随并保护我们的心,那么,我们所做的与一般人平常的行和坐就没有差别了。(页63)

  

  以上几家以入出息念作为训练专注的工具,使心宁静而后观察自身的感受、念头等现象以修习内观。

  

  ()止行者的方式

  又分二种:在入出息念中,透过禅相及不经过禅相。

  

  甲、透过禅相

  缅甸的帕奥禅师于《观呼吸与观四界》中,教导出如何在入出息念中利用禅相以进入禅那,而后再修内观:

  

  1.当呼吸微细时,不要刻意改变呼吸使它明显,因为由于过多的努力会产生不安。如果你这么做就无法培养专注。(页5)

  2.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像棉花般纯白色的禅相是「取相」,因为取相一般是不清晰及不明亮的。当禅相明亮得像晨星,灿烂和明晰时,它就是「似相」。(页7)

  3.你要下决心并练习使心系于似相一小时、二小时或三小时,练习到成功。在这阶段,你将到达「近行定」或「安止定」。(页8)

  4.当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得到充分培养,专注力就会超越近行定而达到安止定。当你以这方式达到禅那时,你的心将不间断地知道「似相」。(页15)

  5.当禅修者利用入出息念达到第四禅,并已培养五自在,那么,一旦由定所产生的光是明亮、灿烂而炽放时,如果他想要,他可以移向培养「内观禅修」。(页18)

  6.内观禅修的对象是名法、色法、因法与果法。这些也称为「行法」。看见一切行法为无常、苦及无我的智慧称为「内观」。(页82)

  7.练习内观时,禅修者必须轮流觉察三相(无常、苦、无我),一时于内五蕴,一时于外五蕴,一时于色法,一时于名法。(页82)

  

  此处修习入出息念所依据的经典,是《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彼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或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

  或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我学觉了全身而入息。我学觉了全身而出息。

  我学寂止身行而入息。我学学止身行而出息。(《基本佛经选集一》页2)

  

  在修习内观时,先观内五蕴而后外五蕴等,也是依据《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基本佛经选集一》页3)

  

  对受、心、法也仿此观察。此中,身属色法。受、心、法则属名法。

  

  乙、不经过禅相

  斯里兰卡的毗玛拉兰希法师,在《定慧禅修法》中,教导出如何在入出息念中不经由禅相直接进入禅那并达到出世涅槃的目标:

  

  1.当你练习定慧禅修,在觉知入息的同时,放松头部和心中的紧张。也在觉知出息的同时,放松头部和心中的紧张。(页66)

  2.当你练习定慧禅修时,呼吸不会变得太细而难以察觉。如果这现象发生了,那么禅修者是太专注在呼吸上,同时,在头部的紧张并没有足够松弛。如果发生呼吸似乎消失时,则禅修者正专心于专注力而没有足够宁静自己的心。当内心平静而安详时,禅那会自然地发生,禅修者不需要催促、强迫或以一个固定的心来专注。(页67)

  3.当一个感受生起,要开放心胸,放下控制的期盼,喜悦地接受感受存在那儿的事实,并且准许它自己在那儿存在。不要抵抗或推走,要轻柔,这是拥有一颗接受而开放的心的要点,这导致平等心的增长。任何一丝一毫的抵抗或紧张,意味着仍有一些自我认同对它执着。(页70)

  

  此处由于不走「专注式」的禅修方法,而走「觉知式」的方法,因而没有禅相的生起,透过开敞的心胸直接进入四禅八定,最后体证顺逆十二缘起而获得出世涅槃。

  

  以上将南传的内观禅修方法依纯观行者与止行者二种途径作一扼要的分类与说明。这些禅修方法今日仍有专长者教导着,众生依各自的根器可去学习。最重要的是,不要执着于任何一种禅修方法,否则会变成自己修行上的障碍。因为众生根器之不同,同样虽以「身念住」下手,其中或注重入出息、或注重肢体动作、或注重身内四界,而后兼及受、心、法,其目的不外是洞见自己身心的实相,以上南传诸师的方法都不超出此范围。

  

  四、略评南北传的内观

  

  1.就经典而言,北传的《阿含经》与南传的《尼柯耶》有相同的内涵,都是内观禅修的根本依据。

  2.在论典方面,北传的《瑜伽师地论》、南传的《清净道论》等,都有详尽的内观禅修的指导,其内容各有所发挥。例如,北传的「界差别观」谈及分析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南传则只是地、水、火、风四界。北传重视四种毗钵舍那、三门及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以及七种作意(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等论题。而南传则重视七清净、十六阶智等论题,这些在原论典中有详细的分析,今不引述。

  3.在实修的指导方面,今日能依北传论典来指导的老师不易寻得,能依南传论典来指导的老师则尚可找到。毕竟教证两全的大师是不易出世的。

  4.在内观禅修技巧方面,有慧解脱与俱分解脱二方向,在南传大师的传授中也呈现这二种区分,前者以正念与智慧为要点,后者则先修禅那作为根基。但各家仍有所专长而各有不同之处。

  5. 今后的努力方向,一方面是深入比较内观相关经论的研究,一方面是各家内观方法的实践,使不同根器的人都能受用到佛法的益处──灭除痛苦。

  

(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2000)

  

  

  

《内观禅修的探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