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內觀時,我們只要去觀察身上的感受即可。我們對全身有系統地移動注意力,先從頭到腳,然後從腳到頭,從一端移到另一端。但在整個過程中,不要刻意尋找或避免某種感受,而是如實地去觀察、去覺知全身所出現的感受。(頁133)
3.每次練習內觀,我們都會一再經曆到愉快和不愉快的感受。以平等心觀察每一個感受,我們得以逐漸削弱並且除去貪愛、瞋恨的習氣。(頁157)
泰國阿姜查及阿姜摩诃布瓦的內觀方法則將觀察全身的感受與呼吸做爲禅修的前行部分,用以獲得甯靜的心而後觀察內心的感覺與念頭,並重視在一切姿勢中要保持正念,《正確的修行》中記述著:
1.真正的修行是,不管行、住、坐或臥,你要有意繼續平穩地修行,使你的正念在一切姿勢中前後一貫。(頁7)
2.不論何時,在心中生起什麼,不管你喜歡與否、不管它看來似對或錯,只要以「這是不一定的事」來截斷它。(頁13)
3.我們要利用「近行定」。于此,我們進入甯靜,而後,當心足夠甯靜時,我們出來觀察較外層的心理活動。以一顆甯靜的心來觀看外層會生起智慧。(頁26)
4.可以不用「掃描身體」,或可以先做完一段預備練習之後,注意于呼吸來培養正念。(頁33)
5.禅修也可以進一步沒有「禅修的對象」,而處在一種純粹審察的狀態,或「沒有選擇的覺知」。(頁39)
6.在日常生活的變動中,能夠走到一個甯靜的覺醒中心,就是一個成熟練習的征兆,因爲內觀已經深化而能用到所有的經驗中。(頁44)
7.在行禅和坐禅時,如果沒有正念和智慧伴隨並保護我們的心,那麼,我們所做的與一般人平常的行和坐就沒有差別了。(頁63)
以上幾家以入出息念作爲訓練專注的工具,使心甯靜而後觀察自身的感受、念頭等現象以修習內觀。
(二)止行者的方式
又分二種:在入出息念中,透過禅相及不經過禅相。
甲、透過禅相
緬甸的帕奧禅師于《觀呼吸與觀四界》中,教導出如何在入出息念中利用禅相以進入禅那,而後再修內觀:
1.當呼吸微細時,不要刻意改變呼吸使它明顯,因爲由于過多的努力會産生不安。如果你這麼做就無法培養專注。(頁5)
2.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像棉花般純白色的禅相是「取相」,因爲取相一般是不清晰及不明亮的。當禅相明亮得像晨星,燦爛和明晰時,它就是「似相」。(頁7)
3.你要下決心並練習使心系于似相一小時、二小時或叁小時,練習到成功。在這階段,你將到達「近行定」或「安止定」。(頁8)
4.當信、精進、念、定、慧五根得到充分培養,專注力就會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當你以這方式達到禅那時,你的心將不間斷地知道「似相」。(頁15)
5.當禅修者利用入出息念達到第四禅,並已培養五自在,那麼,一旦由定所産生的光是明亮、燦爛而熾放時,如果他想要,他可以移向培養「內觀禅修」。(頁18)
6.內觀禅修的對象是名法、色法、因法與果法。這些也稱爲「行法」。看見一切行法爲無常、苦及無我的智慧稱爲「內觀」。(頁82)
7.練習內觀時,禅修者必須輪流覺察叁相(無常、苦、無我),一時于內五蘊,一時于外五蘊,一時于色法,一時于名法。(頁82)
此處修習入出息念所依據的經典,是《大念住經》中所說的:
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彼長入息,了知:我長入息。或長出息,了知:我長出息。
或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我學覺了全身而入息。我學覺了全身而出息。
我學寂止身行而入息。我學學止身行而出息。(《基本佛經選集一》頁2)
在修習內觀時,先觀內五蘊而後外五蘊等,也是依據《大念住經》中所說的: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基本佛經選集一》頁3)
對受、心、法也仿此觀察。此中,身屬色法。受、心、法則屬名法。
乙、不經過禅相
斯裏蘭卡的毗瑪拉蘭希法師,在《定慧禅修法》中,教導出如何在入出息念中不經由禅相直接進入禅那並達到出世涅槃的目標:
1.當你練習定慧禅修,在覺知入息的同時,放松頭部和心中的緊張。也在覺知出息的同時,放松頭部和心中的緊張。(頁66)
2.當你練習定慧禅修時,呼吸不會變得太細而難以察覺。如果這現象發生了,那麼禅修者是太專注在呼吸上,同時,在頭部的緊張並沒有足夠松弛。如果發生呼吸似乎消失時,則禅修者正專心于專注力而沒有足夠甯靜自己的心。當內心平靜而安詳時,禅那會自然地發生,禅修者不需要催促、強迫或以一個固定的心來專注。(頁67)
3.當一個感受生起,要開放心胸,放下控製的期盼,喜悅地接受感受存在那兒的事實,並且准許它自己在那兒存在。不要抵抗或推走,要輕柔,這是擁有一顆接受而開放的心的要點,這導致平等心的增長。任何一絲一毫的抵抗或緊張,意味著仍有一些自我認同對它執著。(頁70)
此處由于不走「專注式」的禅修方法,而走「覺知式」的方法,因而沒有禅相的生起,透過開敞的心胸直接進入四禅八定,最後體證順逆十二緣起而獲得出世涅槃。
以上將南傳的內觀禅修方法依純觀行者與止行者二種途徑作一扼要的分類與說明。這些禅修方法今日仍有專長者教導著,衆生依各自的根器可去學習。最重要的是,不要執著于任何一種禅修方法,否則會變成自己修行上的障礙。因爲衆生根器之不同,同樣雖以「身念住」下手,其中或注重入出息、或注重肢體動作、或注重身內四界,而後兼及受、心、法,其目的不外是洞見自己身心的實相,以上南傳諸師的方法都不超出此範圍。
四、略評南北傳的內觀
1.就經典而言,北傳的《阿含經》與南傳的《尼柯耶》有相同的內涵,都是內觀禅修的根本依據。
2.在論典方面,北傳的《瑜伽師地論》、南傳的《清淨道論》等,都有詳盡的內觀禅修的指導,其內容各有所發揮。例如,北傳的「界差別觀」談及分析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南傳則只是地、水、火、風四界。北傳重視四種毗缽舍那、叁門及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以及七種作意(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等論題。而南傳則重視七清淨、十六階智等論題,這些在原論典中有詳細的分析,今不引述。
3.在實修的指導方面,今日能依北傳論典來指導的老師不易尋得,能依南傳論典來指導的老師則尚可找到。畢竟教證兩全的大師是不易出世的。
4.在內觀禅修技巧方面,有慧解脫與俱分解脫二方向,在南傳大師的傳授中也呈現這二種區分,前者以正念與智慧爲要點,後者則先修禅那作爲根基。但各家仍有所專長而各有不同之處。
5. 今後的努力方向,一方面是深入比較內觀相關經論的研究,一方面是各家內觀方法的實踐,使不同根器的人都能受用到佛法的益處──滅除痛苦。
(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
《內觀禅修的探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