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論文選集
西藏大手印的思想
林崇安(1994)
摘要
本文分析西藏佛教甯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及格魯派對「大手印」的看法。此中指出,密宗的大手印與漢地的禅宗思想有共通之處,皆以發掘光明的心性做核心,但在技巧上略有不同。特別是格魯派以「氣入中脈」,呈現光明心爲正規的修法,並且要求正確地觀照所觀的「空性」。
一、前言
大手印在西藏佛學中占有顯著的地位。西藏佛教有四大宗派:甯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及格魯派。這四派都有有關大手印的教導,其見解並不完全相同。對大手印的字面意義,阿逸多法自在所著的《俱生契合深導了義海心要》有下列的看法:
大,指1了證法性即自解脫、2彼上更無可覓善可爲法身、3界智雙融之無上智、4余諸手印悉爲權宜,有可逾越,此爲究竟,孰莫違逾,故爲最勝之義。
手,指1空智、2空樂無分、3界智雙融、4畏敬義,爲諸佛等尊手。
印,則謂1脫輪回法、2顯有一切不逾本元義、3輪回即于自處解脫、4雙融而從彼無違越之義。(陳濟博譯,密乘出版社,1981)
依此看來,大手印是一種脫離輪回的甚深法門。以下依據經典,進一步探討西藏各派對大手印的看法。
二、甯瑪派對大手印的看法
甯瑪派的祖師蓮華生大士在其著作《密咒道次第寶鬘釋》說:
教導能修之手印者有四:1瓶灌之誓句手印。2密灌之法手印。3 般若智慧灌之事業手印。4大樂灌之大手印等以教導也。(劉銳之譯,密乘出版社,1985)
此處指出大手印是密宗四種灌頂(瓶灌頂、密灌頂、般若智慧灌頂及大樂名詞灌頂)中,第四級大樂灌頂所修的法門。西藏佛教後弘期的龍青巴尊者(無垢光,1308)在其著作《大圓滿禅定休息清淨車解》中說:
上師加持自然智,離文言思時可見。
如是之時所見者,無叁時別與非別,
及前後名波羅蜜,亦是中觀能息苦,
離戲論及大手印,真實法性大圓滿,
本盡本住之實性,光明心性自然智,
安立多名義一體,法爾離思菩提心,
是爲染淨不二空。(劉立千譯,自由出版社,1974)
此處是說:心性的本來面目或稱作「般若波羅密」,或稱作「大手印」,或稱作「大圓滿」,也是「光明心性自然智」的別名。蔣拱恭楚․羅卓泰耶(1813)在其著作《仰兌》中說:
隨諸六識顯現,勿須造作于作意之取拾、整治,于一剎那了知自解脫,故名爲大手印。于自心,雖隨所顯,輪回涅槃種種不同之相不混雜,即于顯時于剎那明覺之體性上悉皆圓滿,故名爲大圓滿。…能知、能受、能見、能修、能行、能識,于一剎那,自能認識,無有自境,故名爲智慧到彼岸(般若波羅蜜)。(密乘出版社,1985)
由上述可以看出大手印、大圓滿與般若波羅蜜有相同的內含,同樣以「明覺」的光明心性做主角,但不可將心體的樂、明、無念(或作無擇),當作心的本來面目;若貪著于樂、明、無念,仍會輪回于叁有(叁界)之內,《密咒道次第寶鬘釋》說:
貪染于樂者:爲欲界之歧途。貪染于明者:爲色界之歧途。貪染于無擇者:爲無色界之歧途。
叁、薩迦派的看法
由薩迦派的八思巴國師所集的《大乘要道密集》(密乘出版社,1983)中,有關大手印的教法有:〈新譯大手印不共義配教要門〉、〈新譯大手印頓入要門〉、〈大手印赤引定要門 〉、〈大手印伽陀支要門〉、〈大手印纂集心之義類要門〉、〈金璎珞要門〉、〈大手印頓入真智要門〉、〈大手印頓入要門〉及〈心印要門〉等等,由此可知此派對大手印這一法門非常重視。
在〈大手印喻十叁種法〉及〈大手印九喻九法要門〉中,指出大手印的核心是修煉「本心」。前者說:
一本心大手印,如虛空高顯,二如虛空寬博,叁如日月光明,四如風不可屬當,五如塵極細,六如虹霓之衆色,七如大海底深,八如須彌山堅固,九如蓮花塵不染,十如金無遷變,十一如利劍能斷,十二如玉清淨,十叁如如意珠能遂所求。
後者將大手印分成「因(根)」、「道」及「果」叁種大手印,並以九喻九法來說明:
一、因大手印有叁:
1本心大手印,自雖本有而不了知,如貧女伏藏。2本心大手印,與自相隨而不能識,如身與面。3本心大手印,果雖自具,須藉外緣,猶如稻苗。
二、道大手印有四:
1本心大手印,既發生已,焚燒煩惱,猶如劫火。2本心大手印,漸次增盛,猶如初月。3本心大手印,顯然未見,威力鮮少,如日有虧。4本心大手印,然雖顯煥,須避外難,使得堅固,猶如燈明。
叁、果大手印有二:
1本心大手印,若得了解,無所妨礙,如海與星。2本心大手印既親證已,而無妄念,生諸功德,如如意珠。
由此可看出,大手印核心所修的「本心」就是佛性、如來藏,此須經修行才能顯露(漸次增盛,猶如初月;須避外難,使得堅固;須藉外緣,猶如稻苗),成熟後就生諸功德,如如意珠,焚燒煩惱,猶如劫火。在〈大手印叁種法喻〉中也標出:
1因大手印,如至金洲(于金洲中一切草木及玉石等無非金色,一切諸法無不容入法界之中,是以大手印中能容諸法)。
2道大手印,如芥出油(依師要門了無生已,切須勤修,如礦中金若不銷練終不得金。衆生雖有佛種性,若不勤修,終不成佛。如芥具油不壓不出;如乳中酥不枰不得。修行人亦複如是,若不修習,不證佛果也。)」
3果大手印,如如意珠(珠雖無心而具功用,非如草木無功用也。若人伸供而禱祝則所求皆得,果大手印亦複如是,既證法身雖爾無念,自然出生報化二身,利諸有情也。
此處強調著衆生雖有佛性(如芥具油),必須修行才能成佛(不壓不出)。〈大手印頓入要門〉說:
欲了自性之理者(雖說八萬四千法門,一切諸法攝在一心):
上不忻求于正覺,下不疑怖于輪回(俱是一心無忻厭故)。
于一切法平等理,二執之勤應縱放。
不思議者說名智,即是真實之具寂。
若思其有則非實,若思其無則非滅,
若思俱是則非二,一切是妄當了知。
此處指出,頓入的要門在于直接了悟一切法皆自性空而如幻(一切是妄當了知)。但在修習大手印時,還要從基礎下手,因此〈大手印四種收心〉說:
念死無常,則于世事而收其心。
由觀苦海輪回過失,則于輪回而收其心。
觀大慈悲二菩提心,則于小乘而收其心。
念諸法空,則一切有體執著而收其心。…
燈微須避外難風,光盛焚燒山澤時,風不能礙返資助。
後一句話是說:修習大手印者,心未堅固時,須避外面種種障礙;得到堅穩後,則所有的障礙,反而有助于修行,此時才可以說「煩惱即菩提」。在修習靜慮時,〈大手印靜慮八法〉中說:
一如豬懷胎要門之中,修習行人應作集室(安居)。
二如積柳絮要門之中,縱放身心。
叁如燕歸巢要門之中,應入禅定。
四如秤金衡要門之中,辨驗覺受。
五如鳳凰飛空要門之中,應遣昏沈。
六如船放鳥要門之中,應遣掉舉。
七如無雲空要門之中,決斷覺受。
八寬博如海要門之中,應了多法即是一味。
此處指出,在修習大手印時心態上一方面要謹慎(如豬懷胎),一方面要保持松弛(如積柳絮),去除昏沈、掉舉,直入禅定,保持坦然而開放、清明的心態,〈心印要門〉說:
當此之時,心無所緣,亦無所思,善惡邪正都莫思量。又不思有亦不思空,過去不追,未來不引,現在不思。妄念起滅,一切皆無,亦無能緣,能所清淨,如鳥飛空而無蹤迹,如海雪消泯絕諸想,如無雲空寂然顯現,縱蕩身心,坦然而住,如初生嬰孩飲乳充足,安然而住,無諸思念。不思空有,不思好惡,不思有情,不思正覺,不思父母兄弟姐妹,不思彼此,不思忻厭。
同樣〈大手印頓入真智一決要門〉也說:
意不思念諸法者,即是法身之禅定。
若了明空不二理,即是法身之禅定。
若了諸法之理趣,即是法身之禅定。
若能了達自本心,即是法身之禅定。
若不隨于幻化境,是大手印之禅定。
若不緣于體性者,即是大智之禅定。
于自本心不修整,即是俱生真智定。…
真如之理無修治,自心不整應縱放,
離此別無有禅定,此外更無超騰者。
此處指出,真正的禅定是對本心不要修整,不要起造作的分別心,經由「不思空、有」,而呈現出「光明的心性」。此與禅宗所說「不思善、不思惡」而展現出「本來面目」是同一理趣。此處是透過「不分別」的技巧,一方面將我執減弱,一方面將內心的了明提升,最後沒有希冀,沒有疑懼下,親見無我的本來面目。
四、噶舉派的看法
噶舉派以「大手印」爲其主要的修行法門,岡波巴大師(1079)將大手印分爲顯密二種。土觀․羅桑卻集尼瑪著的《土觀宗派源流》中指出:
顯教的大手印是就心體之上,專一而住,修無分別,令成住分。如是修習安住所緣之心,明明了了,既應尋覓此心爲在身內,或在身外,或在中間,遍處尋覓,心之體性了不可得;爾時決定此心無實,在此無實已成特殊的心體之上,專一而住,如是在『非遮之理』中修習空性。
關于密教的大手印,是指風息入、住、融于中之後所生的大樂光明,這是最有名的《七部修法》、《叁種心要》中所诠解的中心意義,是一切無上瑜伽續部中的精要之法。修大印法時最初應現見此本元心,在此上應引風息入、住、融于中。再依仗此力,臍秘密輪處拙火熾燃,由此引起溶樂,生起四喜,將本元心轉成大樂之…
《西藏大手印的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