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是慧解脫補特伽羅。另一種是依止四禅八定而後修行內觀以斷除煩惱障,此一方式的修行者是俱分解脫補特伽羅。以上二種補特伽羅,在南傳佛法上又分別稱爲「純觀行者」與「止行者」。在北傳的〈聲聞地〉內,雖有內觀的禅修方法,可惜今日難找到能依此論典來指導的禅修老師。
叁、南傳的內觀禅修方法
在今日泰國、緬甸、寮國、斯裏蘭卡等國家中,有許多有名的禅修大師傳授著內觀禅修的方法,其修行方式可歸納爲下列二類:(1)純觀行者的方式,(2)止行者的方式。雖然歸爲二類,但各家的禅修技巧仍有很大的差別,今說明如下(引用書目、頁次皆見內觀教育版,1999)。
(一)純觀行者的方式
又分二種:不用入出息念及采用入出息念作准備的工夫。
甲、不用入出息念
緬甸的帕奧禅師于《觀呼吸與觀四界》中指出:
1. 純觀行者修習四界分別觀所達到的最高定力稱爲近行定,這是比照于禅那前的近行定(即近分定),疏鈔裏也稱此種最高定力爲剎那定。(頁83)
2. 在帕奧禅修中心所教導的是辨識全身(十二特相):(1)地界:硬、粗、重、軟、滑、輕。(2)水界:流動、粘結。(3)火界:熱、冷。(4)風界:支持、推動。(頁20)
3. 辨識「推動」:借著接觸的感覺,你先覺知在呼吸時頭部中央的推動。當你能辨識到這推動的特相時,應專注于它直到非常清晰于心,而後把注意力移到身體鄰近的其它部位,注意那兒的推動。以這個方式,你慢慢地從頭部辨識推動,而後頸部、身軀、手、腳乃至足部。要再叁地重複這麼做很多次,直到你把注意力放在身上,都很容易見到推動(頁21)。(其他特相仿此,最後要辨清地、水、火、風四界)。
4. 你還未辨識出極微前,要經由辨識地、水、火、風四界來培養專注,直到近行定。(頁58)
5. 當你能夠辨識極微時,分析它們,辨識每粒極微裏所有的色法,例如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命根與眼淨色。(頁58)
6. 然後辨識一根裏所有的色法、身體一個部分裏所有的色法、所有六根裏所有的色法、所有四十二身分裏所有的色法。(頁58)
7. 他要進而分析這些極微並且辨識每一極微裏的四界,以及依據各自的相、味、作用、現起、足處,來辨識所造色。能夠辨識這些東西的智慧稱爲「色分別智」。這時,他將親自以正見體證並洞見色法的究竟實相。(頁85)
8. 接著,他要繼續辨識不同種類的心以及在每一剎那心中與心識同時生起的每個心所。在每一剎那心中一起生起的心識與心所合稱爲「心的極微」(名聚)。當他能夠依據相、味、現起、足處,來辨識呈現在每一名聚裏的心識與各別心所,那麼,這就是「名分別智」。這時,他將親自以正見體證並洞見名法的究竟實相。(頁85)
以上是由觀察自己身體的四界下手,而不先經由入出息念。這兒所依據的經典,是《大念住經》中所說的:
諸比丘!比丘從界審察此身置于何處、任何姿勢,了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基本佛經選集一》頁3)
泰國隆波田禅師的方法,則是由正念于自己的肢體動作下手,在《自覺手冊》中說:
1.不要靜坐不動;一直要規律地動作。不要閉上眼睛。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頁8)
2.當往返經行時,你應覺知腳的動作。沒有必要自語「右腳動」、「左腳動」。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頁9)
3.當念頭生起時,要覺知。時時刻刻覺知所有動作。不要靜坐不動。這就是培養自覺的方法。(頁10)
4.如果我們一直觀察念頭而沒有任何身體的動作,當念頭生起時,我們很容易「進入」念頭裏。因此,覺知身體的動作是必要的。念頭生起時,我們能看見、知道。(頁16)
5.有兩種甯靜:第一種是甯靜而沒有覺知,好象是磚石一樣,就叫做「無慧的甯靜」或「無明的甯靜」。第二種是帶著覺知的甯靜,它也許不該叫甯靜而應稱爲「覺」。(頁22)
以上訓練對自己動作的覺知,以培養出持續的正念正知,是依據《大念住經》中所說的:
諸比丘!比丘于行時,了知:我在行。于住時,了知:我在住。于坐時,了知:我在坐。于臥時,了知:我在臥。此身置于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
諸比丘!比丘不論行往歸來,正知而作;彼觀前顧後,正知而作;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畢,正知而作;彼食、飲、咀嚼、嘗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正知而作。(《基本佛經選集一》頁4)
泰國阿姜念的內觀方法也大致如此,在《身念住內觀法》中,記述著:
1.修毗婆奢那(內觀)時,我們必須利用剎那定的原因是,因爲剎那定還是維持在六根之中。改變所緣時,例如:從坐的色身變到心在聽,剎那定可以跟著改變。所以剎那定是可以引發實相般若的基本工具。就是以這種變換所緣的方式才能使修行者見到不斷生滅的心。(頁36)
2.這種修法是要念住于各種姿勢:行、住、坐、臥。譬如坐的時候,叁心(精進、正念、正知)要覺照坐姿,也要認知它是坐的色身。(頁70)
3.具足「如理作意」,我們就可以注意到是疼痛的覺受迫使身體從坐姿變換到另一個姿勢的。(頁71)
4.除了觀照四種姿勢之外,修行者做其他事情時,如做家事等等,也要用如理作意觀照做這些事只是爲了要治苦而已。(頁75)
5.使念住于身體的各種姿勢,保持在當下,我們就是在修戒、定、慧,這就是八聖道或道谛。(頁82)
緬甸馬哈希法師的內觀方法也同樣注重對身體動作的覺知,並注意腹部的升降,在《實用內觀練習》中說:
1.每次呼吸時,腹部就會上升及下降,這種運動一直很明顯,這就是物質的性質,稱作風大(或風界)。(頁2)
2.當走得快時,就注意「右步、左步」;慢時就注意「提起、落下」;當靜坐時,只要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降;躺著時,如果沒有特別的東西可注意,也一樣去注意腹部的升降。當注意時,如果東想西想,就注意心識活動的生起,然後回到注意腹部的升降。當緊、痛和癢的感受生起時,就注意這些感覺,然後回到腹部的升降。當肢體彎曲、伸展和移動,頭低下、擡起,身體搖動、伸直時,都需注意,然後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降。(頁14)
3.風大的作用是運動。當它強時,就從一處運動到另一處。風大使身體彎曲、伸展、坐、起、去或來。(頁35)
由此可知,馬哈希法師對氣息的入出,是以風大的作用作爲重點,而不是注意鼻端的入出息。
泰國阿姜達磨多羅的內觀法,是在行住坐臥中不斷覺知感受的生滅,《內觀禅修手冊》中記述著:
1.祇有跟隨正念之道的剎那定,才能摧毀煩惱。這種定並非將心固定于一個不動的對象,而是正念于變化的身受、心受、心和心的對象(法)。(頁25)
2.四念住的內觀修習,應從身念住開始。最好的下手處是覺知手心的感受,將手和前臂往上舉起,每次叁至六英吋,移近肩端後再往下移。覺知每次移動時,手中生起和滅去的微細感受。(頁32)
3.修習的要點是,禅修者在所有姿勢中,保持感受的持續覺知。這樣,他可以直接體驗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感受、接觸和透過心基(心所依處)發展剎那的覺知,是關鍵之所在。(頁34)
此處對感受的特別重視,是依據《大念住經》中所說的:
如是,或于內受,觀受而住;于外受,觀受而住;又于內外受,觀受而住。或于受,觀生法而住;于受,觀滅法而住;又于受,觀生滅法而住。(《基本佛經選集一》頁14)
乙、用入出息念
緬甸的孫倫法師采用強烈的入出息法做爲內觀的前行,在《禅修者與內觀》中記述著:
1.由吸氣開始,你會注意到氣息碰觸到鼻端或上嘴唇,敏銳地念住于氣息的接觸。在警覺地念住下,維持強烈、猛重而快速的呼吸。(頁27)
2.呼吸應在入息時完全突然地停止,身體應該靜止不動,聚精會神,嚴密地觀照整個身體。疲勞、緊繃、酸痛、麻木或冷熱的感覺會在身體內生起。念住于最顯著的感覺上,不要放過它。……知道的不多也不少,只是如實地知道它。不管生起了什麼實相,只是如實地知道它的生起。(頁30)
3.心深入感覺之後,禅修者就不再分別他的手、腳或是身體的形狀;他不再感覺有一個「我」在受苦。這些「我」的概念,被一個對感覺清楚觀照的醒覺所取代。(頁33)
4.禅修者應該屏息來觀照苦受,這樣能讓他發揮更強的覺醒和更嚴密的念住。(頁37)
5.先決條件是醒覺:醒覺于接觸或感覺。然後以念住盯牢、看緊這種醒覺。以念住守護于這種醒覺時,念頭就被鎖在外面而無法闖入。這樣就沒有機會形成各種概念、想象或觀念。因此便能直接在這些過程生起的當下,如實地觀照它們,而不受任何雜念的扭曲,這才是真正內觀的修法。(頁9)
以上強調出對接觸或感受的醒覺(awareness),才是禅修的重點。傳承自緬甸而在印度推展內觀的葛印卡老師,其方法也是先以入出息念爲前行,而後觀察身上的感受,《生活的藝術》中說:
1.不要刻意控製呼吸,而是有意識地去觀察呼吸的如實面目:長或短,重或輕,深或淺。盡可能地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分心而中斷了覺知。(頁105)
2.在練習…
《內觀禅修的探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