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根),即入其中,敛身正坐(喻习气无余离系),种种枕褥,散华遍布(喻世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凉风四凑(喻四种现法乐住),令身安稳,坐高林下,高声唱言(喻转*轮):灰河众生!诸贤正士!如彼灰河,两岸极热,多诸利刺,其处暗冥,求出于彼。
在这段经文中,指出菩萨摩诃萨具足智慧与悲愍,从无明黑暗中,精进修学;于生老病死法,正审观察,而得法忍;以禁戒为依止,能证得四禅八定;而后,以自力观察四圣谛;并使正见现前,终于证得八圣道及七觉支,〈摄事分〉解释菩萨见道及修道的过程如下:
所有正见渐次胜进,先已远离下地诸欲,乃至上极无所有处,当于圣谛得现观时,便证无漏四念住等,乃至最后八圣支道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举其最后,当知亦摄前位一切。…为欲无余永断有顶所系烦恼,故复勤修纯无漏道,所谓修习无上觉支,是名进修无上修道。由此修故,无学地中六种修法究竟圆满。一者修圣神通,究竟圆满。二者修净五根,究竟圆满。三者证得烦恼并诸习气无余离系,究竟圆满。四者证得四种现法乐住,究竟圆满。五者证得世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究竟圆满。六者证得名身、句身、文身,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宣说正法,究竟圆满。
由此可知,菩萨摩诃萨在证得圣谛现观,于见道位便证得无漏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等三十七菩提分法。而在修道位,则要修习「无上觉支」,在此要修「圣神通」及「净五根」,此二项的名目相同于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四神足」及「五根」,只是此时更为深入、更为广大,〈摄事分〉中解释无上修道中的五根如下:
修净信根究竟满者,谓于涅槃意乐净故。修精进根究竟满者,谓能勇猛造作一切有情义利,善清净故。修习念根究竟满者,谓三念住、无忘失法,善清净故。修习定根究竟满者,谓于圣、天及以梵住,善清净故。修习慧根究竟满者,谓十智力,善清净故。
由以上二段论文的解释,可以看出,在菩萨道上,必须证得三十七菩提分法,而且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在修道时,要修更深更广的四神足以及五根,并使诸习气完全拔除,圆满四种现法乐住及世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且能于名、句、文身自在,因而能够大转*轮。故知,在整个成佛的道上,菩萨所修的内容,也是不离戒、定、慧或三十七菩提分法,只是为了达成圆满的无上菩提,所下的工夫要更深更广,如此而已。例如,佛位的三念住,是佛陀对三类弟子(一类恭敬听法、一类不恭敬听法、一类有时恭敬有时不恭敬)都保持完全的平等心,不起爱恚,这便是四念住的延伸:在修习四念住时要以平等心去面对苦受、乐受与不苦不乐受,时时了知其无常的特性而不起贪瞋;今则是对众弟子的平等心。
五、结语
今日要复兴佛陀的正法,就必须落实到个人的身心实相上,具体地实践三十七菩提分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觉知五蕴的无常、无我,不断灭除对自我的执着,人与人之间自然就建立起安详和谐的关系,人间净土自然也就可以达成。是否走在正法的道上,是否真正在实践三十七菩提分法,要以正法的六个特色来检验:自己实践正法后,烦恼是不是日渐减少了,效果是不是很明显?是否行住坐卧中都可修习?此方法是否合乎佛陀缘起的教导?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要检讨自己错误之所在。最后,总结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如下:
一、在戒律的基础上,使心安住于当下的呼吸或身体上,使心不散乱,这便是禅定的训练,以此作基础培养出体证身心实相的智慧。
二、心中呈现诸法(如思想、情绪)的同时,身上也有种种感受的生起,要以平静的心去观察身、受、心、法的生起灭去,时时觉知身心无常无我的特性,这便是四念住的实践。
三、对心中善法、不善法的生起,不断地觉知当下感受和心念的无常而能保持平等心,因而恶不善法渐减,善法渐增,这便是四正断的实践。
四、对身心实相的不断观察,以「八断行」不断对治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而生起心一境性,圆满成办欲、勤、心、观三摩地,这便是四神足的实践。
五、对身心实相如实地观察,生起无常、无我的信解,于佛、法、僧、戒起四不坏净,精勤于增长善法,时时保持正念正知,心无散乱,清楚了知五蕴的无常、无我,这便是五根与五力的实践。
六、于身心的范畴下,以正念正知察觉五蕴的生灭无常,时时维持正念相续,生起喜悦及身心轻安,心无散乱,对顺逆境保持平等心,进而体验到超越身心的境界,拔除了有身见、戒禁取及疑等三结,这便是七觉支的实践及其结果。
七、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不断觉知身心五蕴的无常、无我,保持正知正见,言行举止不被贪瞋习性所牵引,心灵不断地净化,慈悲不断地增长,依次灭除欲贪、瞋、色贪、无色贪、慢、掉举与无明,使心完全清净,这便是八圣道的实践及其结果。
总之,整个菩提正道是立足在对个人身心现象的不断觉知,在日常生活当中,了了分明于根尘接触的当下,对苦受不起瞋心,对乐受不起贪心,时时体验其无常、无我的特性,如此不断拔除根深蒂固的习性反应,达到灭苦的究竟标的,并且自利利他,过着安详和谐的生活。
(中华佛学学报,第11期,1998)
《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