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根),即入其中,斂身正坐(喻習氣無余離系),種種枕褥,散華遍布(喻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涼風四湊(喻四種現法樂住),令身安穩,坐高林下,高聲唱言(喻轉*輪):灰河衆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暗冥,求出于彼。
在這段經文中,指出菩薩摩诃薩具足智慧與悲愍,從無明黑暗中,精進修學;于生老病死法,正審觀察,而得法忍;以禁戒爲依止,能證得四禅八定;而後,以自力觀察四聖谛;並使正見現前,終于證得八聖道及七覺支,〈攝事分〉解釋菩薩見道及修道的過程如下:
所有正見漸次勝進,先已遠離下地諸欲,乃至上極無所有處,當于聖谛得現觀時,便證無漏四念住等,乃至最後八聖支道所有一切菩提分法,舉其最後,當知亦攝前位一切。…爲欲無余永斷有頂所系煩惱,故複勤修純無漏道,所謂修習無上覺支,是名進修無上修道。由此修故,無學地中六種修法究竟圓滿。一者修聖神通,究竟圓滿。二者修淨五根,究竟圓滿。叁者證得煩惱並諸習氣無余離系,究竟圓滿。四者證得四種現法樂住,究竟圓滿。五者證得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究竟圓滿。六者證得名身、句身、文身,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宣說正法,究竟圓滿。
由此可知,菩薩摩诃薩在證得聖谛現觀,于見道位便證得無漏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等叁十七菩提分法。而在修道位,則要修習「無上覺支」,在此要修「聖神通」及「淨五根」,此二項的名目相同于叁十七菩提分法中的「四神足」及「五根」,只是此時更爲深入、更爲廣大,〈攝事分〉中解釋無上修道中的五根如下:
修淨信根究竟滿者,謂于涅槃意樂淨故。修精進根究竟滿者,謂能勇猛造作一切有情義利,善清淨故。修習念根究竟滿者,謂叁念住、無忘失法,善清淨故。修習定根究竟滿者,謂于聖、天及以梵住,善清淨故。修習慧根究竟滿者,謂十智力,善清淨故。
由以上二段論文的解釋,可以看出,在菩薩道上,必須證得叁十七菩提分法,而且爲了利益一切有情,在修道時,要修更深更廣的四神足以及五根,並使諸習氣完全拔除,圓滿四種現法樂住及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且能于名、句、文身自在,因而能夠大轉*輪。故知,在整個成佛的道上,菩薩所修的內容,也是不離戒、定、慧或叁十七菩提分法,只是爲了達成圓滿的無上菩提,所下的工夫要更深更廣,如此而已。例如,佛位的叁念住,是佛陀對叁類弟子(一類恭敬聽法、一類不恭敬聽法、一類有時恭敬有時不恭敬)都保持完全的平等心,不起愛恚,這便是四念住的延伸:在修習四念住時要以平等心去面對苦受、樂受與不苦不樂受,時時了知其無常的特性而不起貪瞋;今則是對衆弟子的平等心。
五、結語
今日要複興佛陀的正法,就必須落實到個人的身心實相上,具體地實踐叁十七菩提分法,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覺知五蘊的無常、無我,不斷滅除對自我的執著,人與人之間自然就建立起安詳和諧的關系,人間淨土自然也就可以達成。是否走在正法的道上,是否真正在實踐叁十七菩提分法,要以正法的六個特色來檢驗:自己實踐正法後,煩惱是不是日漸減少了,效果是不是很明顯?是否行住坐臥中都可修習?此方法是否合乎佛陀緣起的教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就要檢討自己錯誤之所在。最後,總結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如下:
一、在戒律的基礎上,使心安住于當下的呼吸或身體上,使心不散亂,這便是禅定的訓練,以此作基礎培養出體證身心實相的智慧。
二、心中呈現諸法(如思想、情緒)的同時,身上也有種種感受的生起,要以平靜的心去觀察身、受、心、法的生起滅去,時時覺知身心無常無我的特性,這便是四念住的實踐。
叁、對心中善法、不善法的生起,不斷地覺知當下感受和心念的無常而能保持平等心,因而惡不善法漸減,善法漸增,這便是四正斷的實踐。
四、對身心實相的不斷觀察,以「八斷行」不斷對治惡不善法,增長善法而生起心一境性,圓滿成辦欲、勤、心、觀叁摩地,這便是四神足的實踐。
五、對身心實相如實地觀察,生起無常、無我的信解,于佛、法、僧、戒起四不壞淨,精勤于增長善法,時時保持正念正知,心無散亂,清楚了知五蘊的無常、無我,這便是五根與五力的實踐。
六、于身心的範疇下,以正念正知察覺五蘊的生滅無常,時時維持正念相續,生起喜悅及身心輕安,心無散亂,對順逆境保持平等心,進而體驗到超越身心的境界,拔除了有身見、戒禁取及疑等叁結,這便是七覺支的實踐及其結果。
七、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不斷覺知身心五蘊的無常、無我,保持正知正見,言行舉止不被貪瞋習性所牽引,心靈不斷地淨化,慈悲不斷地增長,依次滅除欲貪、瞋、色貪、無色貪、慢、掉舉與無明,使心完全清淨,這便是八聖道的實踐及其結果。
總之,整個菩提正道是立足在對個人身心現象的不斷覺知,在日常生活當中,了了分明于根塵接觸的當下,對苦受不起瞋心,對樂受不起貪心,時時體驗其無常、無我的特性,如此不斷拔除根深蒂固的習性反應,達到滅苦的究竟標的,並且自利利他,過著安詳和諧的生活。
(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1998)
《正法與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