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P3

  ..续本文上一页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安住其心,由「正知断行」住于观品所摄的慧,由「思断行」造作其心,行于随顺止观二品的身业及语业,由「舍断行」于恶不善法,心无染污而能保持平等心。由上述八断行,对恶不善法不断对治,对善法不断增进而生起心一境性,证得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及观三摩地,圆满成办时,便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及观神足。为什么称作神足?因为「足」代表能行走到目的地,「神」代表世间殊胜之法,出世间法则是「最殊胜之神」,由于四神足能行走到世间及出世间法的殊胜处,因而称作「神足」,经过这一条道路就能达到涅槃的目的地,阿难尊者曾对一位婆罗门说:

  

  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四如意足,以一乘道净众生,灭苦恼、断忧悲。何等为四?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如是圣弟子修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乃至断爱,爱断已,彼欲亦息。修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断行成就,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乃至爱尽,爱尽已,思惟则息。婆罗门!于意云何?此非边际耶?婆罗门言:尊者阿难!此是边际,非不边际。(五六一经)

  

  此段经文,是求那跋陀罗在西元四四○年左右译出,「四如意足」即是四神足的旧译,「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即是「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的旧译。此段经文指出,四神足是一条通往灭苦的道路,到达目的地时,爱尽、烦恼尽,此时欲、勤、心、观就自然止息了,因此,整个修行的过程是有边际而可达成的。在修行过程中,什么是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呢?《瑜伽师地论》卷八五说:

  

  有五离系品界:一者断界,二者无欲界,三者灭界,四者有余依涅槃界,五者无余依涅槃界。谓见道所断诸行断故,名为断界;修道所断诸行断故,名无欲界,即此唯有余依故,名有余依涅槃界;此依灭故,名为灭界,亦名无余依涅槃界。…又于断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于诸行修厌。于无欲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于诸行修离欲。于灭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于诸行修灭。

  

  于卷九二又说:

  

  未得断界,于其断界正希求时,名依远离。未得无欲界,于无欲界正希求时,名依离欲。未得灭界,于其灭界正希求时,名依于灭。弃舍下劣修觉分故,回向胜妙修觉分故,名弃舍回向。

  

  由上述二段论文,可以知道「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就是玄奘所译的「依远离、依离欲、依于灭、弃舍回向」,是对断界(断除见道所断的烦恼)、无欲界(断除修道所断的烦恼)、灭界(无余涅槃)等三界的希求,以及弃舍下劣、追求胜妙菩提分的心理。故在整个修行的道路上,要对诸行(身心五蕴)不断地修厌、修离欲、修灭,步步上升而得究竟的解脱。因此,四神足的实践,仍是承续着四念住的修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心现象上,使不善法减除,善法增长,在希欲及信解的力量下,将禅定(止)及智慧(观)不断地加强,于根尘接触的当下,对顺逆的感受保持平常心,不再生起贪瞋的习性反应,那么四神足就渐次地圆满了。至于修四神足时,由于禅定的达成,相伴的许多神通也会出现,这些只是修行的副产品而已,重要的是心灵的净化。

  

  戊、五根与五力的实践

  五根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及慧根。五力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及慧力,都是菩提道上所要具备的,释尊说:

  

  若圣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学:圣弟子无始生死,无明所着,爱所系,众生长夜生死往来流驰,不知本际。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无明大暗聚障碍,谁般涅槃?唯苦灭、苦息、清凉、没。(六五七经)

  

  又说:

  

  有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为信根?谓圣弟子于如来所起信心,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世间(法)所不能坏,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谓四正断。何等为念根?谓四念处。何等为定根?谓四禅。何等为慧根?谓四圣谛。此诸功德,皆以慧为首,譬如堂阁,栋为其首。(六五八经)

  

  以上说明五根及其意义,并指出慧根为最胜:先由思择知道唯有「苦灭、苦息、清凉、没」而无涅槃者,并对如来生起正确而坚固的信解,以此信解为基础生起精进,而有四正断;并对身、受、心、法等所缘境如实地觉知其无常的性质,而有四念住;对所缘境心不散乱,达成四禅(以及近分定、四无色定);对四圣谛如实观察,生起智慧。因此,整个五根的实践,便是立足于对自己身心现象的如实观察,以如来所教导的方式去如实地体验,在智慧的引导下,终至涅槃的到达,痛苦的止息。五根与五力,其内涵并无不同,释尊说:

  

  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六五五经)

  

  又说:

  

  彼信力,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力者,当知是四正断。念力者,当知是四念处。定力者,当知是四禅。慧力者,当知是四圣谛。(六七五经)

  

  于如来所起信心,深入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同法所不能坏,是名信力。(六九一经)

  

  以上就五根与五力的内涵相比较,并无不同,只是在实践的阶段上,五力比五根较纯熟而已。此处四不坏净是对佛、法、僧的净信以及圣戒的成就。释尊说:

  

  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维、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八四三经)

  

  由此可知,一方面依靠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此二属外在),一方面依靠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此二属内在),才能具足五根五力中的信根信力,而有四不坏净,由此才能进入圣道之流。

  

  己、七觉支的实践

  七觉支是(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旧译作猗觉支或猗息觉分),(六)定觉支,(七)舍觉支。此七觉支修习满足,终必灭除痛苦,释尊说:

  

  圣弟子清净信心,专精听法者,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满足。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此盖则断。何等七法?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此七法修习满足。净信者谓心解脱,智者谓慧解脱。…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若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离无明,慧解脱。是名比丘断爱、转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七一○经)

  

  此中指出,专精于听闻正法后,就要去断除五盖,修习七觉支。经由修习,可以证得心解脱及慧解脱。什么是断爱、转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瑜伽师地论》〈摄事分〉说:

  

  有学有二清净说句:谓于后有一切行中,由不现行道理,名已割贪爱,及转三结。无学有二清净说句:谓正慢现观(故),及一切苦本贪爱随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边。

  

  由此可知,修习七觉支,证入有学圣位时,贪爱已不现行(断爱),并且拔除了「有身见」、「戒禁取」、「疑」等三结(转结),最后圆满无学圣位时,我慢完全根除,称作正慢现观(慢无间等),并且贪爱的随眠也完全灭除了,称作已作苦边(究竟苦边)。如何由修习四念住衔接到圆满七觉支呢?释尊告诉萦发目犍连说:

  

  比丘如是是顺身身观住,彼顺身身观住时,摄念安住不忘,尔时方便修习念觉分,方便修习念觉分已,得念觉分满足。于彼心念选择于法,觉想思量,尔时方便修习择法觉分,方便修习择法觉分已,逮得择法觉分满足…逮得精进觉分满足。勤精进已,生欢喜心,尔时修习方便欢喜觉分,修习欢喜觉分已,逮得欢喜觉分满足。心欢喜已,身心止息,尔时修习猗息觉分,修习猗息觉分已,逮得猗息觉分满足。身心息已,得三摩提,尔时修习定觉分,修习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谓一其心,贪忧灭息,内心行舍,方便修习舍觉分,方便修习舍觉分已,逮得舍觉分清净满足。受、心、法念处,亦如是说。如是修习四念处,七觉分满足。(二八一经)

  

  由此可知,修习七觉支(七觉分)时,其观察的对象与四念住完全相同,都是针对个人身心所摄的身、受、心、法,不断努力地观察、觉知五蕴的生灭无常、无我,在止观下,生起喜觉支、轻安觉支(猗息觉分)、定觉支,再继续观察身心最微细的生灭变化,仍然保持平等心,将贪瞋痴的习性一层层地根除,因而圆满了七觉支。在修习七觉支的过程,也是要层层上进,释尊说:

  

  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七二九经)

  

  因此,与前述四神足一样,要依次「依远离、依离欲、依于灭」来证得断界、无欲界及灭界,并往上修至圆满菩提为止。这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对个人身心五蕴的观察。首先,对五蕴之苦,生起脱离之心,这是「依远离」;对产生五蕴之苦的爱欲,起脱离之心,这是「依离欲」;而后看清楚灭苦是修行的目标,这是「依于灭」;最后,对灭苦之道,不断实践,往上修至圆满,这是「向于舍」。由此也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不外是修习着「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这些都是立足于个人身心之上的。

  

  庚、八圣道的实践

  八圣道是(一)正见,(二)正思惟(旧译作正志),(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旧译作正方便),(…

《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内观禅修的探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