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P2

  ..续本文上一页波那念(入出息念)则是直接去观察呼吸的出入,经由持续不断的觉知,使心达成奢摩他(寂止)。

  以此为根基,接着就去修毗钵舍那(内观),所修的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

  

  乙、四念住的实践

  四念住旧译作四念处,释尊说:

  

  有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如是比丘!于此四念处修习满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应当学。(《杂阿含经》六○六经)

  

  对此四念住必须修习满足,修习时要「就身体观察身体」、「就感受观察感受」、「就心观察心」、「就诸法观察诸法」,也就是说,要直接观察身心的实相。此中,心中所呈现的种种思想、念头等等,称作「法」,身上所呈现的苦、乐等等,称作「受」,这些都不外是个人的身心现象。在实践四念住时,必须(一)精勤方便:不断地用功。(二)正念:对自己的身心现象要时时保持觉知。(三)正知:对身心现象要时时彻底了知其无常、无我的特性。不断地修习四念住,依据这一条清净的道路,才有可能达到涅槃的标的,因此,释尊说:

  

  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六○七经)

  

  为什么四念住是走向灭苦所必经的道路呢?《瑜伽师地论》〈摄事分〉解释如下:

  

  又四念住,由欲、精进等修习加行,方得圆满。应知除此四种念住,更无有余不同分道或所缘境。由此道、此境,能尽诸漏,获得涅槃。由无第二清净道故,说纯有一能趣正道。又此纯一能趣正道,由二因缘,能令有情究竟清净:一思择力故,二由修习力故。…于四念住勤修加行,依思择力超度愁泆。由依世间修习力故,得离欲爱,弃舍忧苦。依出世间修习力故,超度一切萨迦耶苦,亦能证得八支圣道及圣道果,真实妙法。

  

  由此可知,在修习四念住的加行时,以思择力及世间的修习力,就可将世间八风所产生的愁泆、忧苦去除;进入正行时,以出世间修习力就可灭除身见之苦(萨迦耶苦),证得八圣道以及真实妙法(如实法),因此,释尊说:

  

  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则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六○八经)

  

  此处明显地指出,若不修习四念住,就脱离了圣法,根本就不能了生脱死。而且,修习四念住,才能成为大丈夫,释尊说:

  

  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心得离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脱故。…受、心、法法观念住已,心离贪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脱故。(六一四经)

  

  因此,必须修习四念住圆满,达到心解脱后,才配称作大士(大丈夫)。要证得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以及无上菩提也都必须修习四念住,释尊说:

  

  若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未净众生令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如净众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说。(六三五经)

  

  因此,修习四念住,可使凡夫(未净众生)成为有学(令得清净),已得「有学位者」成为无学(令增光泽、鲜白)。声闻阿罗汉及独觉、诸佛就是三种「无学位」的圣者。众生要能修习四念住,才能自护、护他,释尊说:

  

  云何护他、护自?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六一九经)

  

  由此可知,要想真正的利益别人,必须先修习四念住,断除自己的烦恼,而后才能不伤害他人并且利益他人。在修习四念住时,必须亲自体验身心现象的剎那生灭,释尊说:

  

  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如是随身集观住、随身灭观住、随身集灭观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永无所取。如是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如是随集法观受住、随灭法观受住、随集灭法观受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都无所取。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随集法观法住、随灭法观法住、随集灭法观法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六○九经)

  

  此处详细示出修习四念住的要点:直接观察身受心法的缘起过程,由于四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而有「身」,由于根尘接触而有「受」,由于名色而有「心」,由于作意(忆念)而有「法」;整个身心现象由于缘起而存在,在剎那变化中,没有「我」及「我所」,在未来、过去及现在三世中,不断生起灭去,因此,〈摄事分〉中说明如下:

  

  又瑜珈师,了知身等因缘生已,复于三世身等诸法,住无常观。由住如是无常观故,于诸后有,终不依止后有爱住;又现法中,于一切行,若内若外,都不执取我及我所。又于未来,当知安住集法随观;于过去世,当知安住灭法随观;于现在世,生已无间尽灭法故,当知安住集灭法随观。

  

  此段论文指出,对身等诸法当了知其缘生及无常、无我。对于未来,要安住集法随观;对于过去,要安住灭法随观;对于现在,要安住集灭法随观。因此,在整个四念住的实践中,对于身上产生的受,以及心上产生的法(思想、心念等),都要了了分明于其缘起的生灭过程,身心的每一剎那,即生即灭,虽然非常快速,但仍必须持续地觉知其无常的性质,如此,随集法、随灭法、随集灭法来修四念住。对「无常」有深切的体认后,就不会对「后有」产生任何的贪爱了,同时,也不会对身心现象执着为「我」或「我所」了。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一直要对五蕴不间断地观察,离开观察就会被「诸受」所牵引,而生起「爱、取、有」等,因此,必须连续地觉知诸受的生灭无常。唯有断除对诸受所生起的贪瞋反应,才能灭除爱取,这便是缘起法则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的重要过程。

  

  丙、四正断的实践

  四正断是(一)律仪断,(二)断断,(三)修断,(四)防护断。《瑜伽师地论》卷二九说:

  

  由于已生恶不善事,应修律仪令其断灭,不应忍受,由是因缘,名律仪断。于其未生恶不善事,为欲令彼不现行断、为欲令彼不现前断,为断故断,故名断断。…由于善法数修数习,先所未得能令现前,能有所断,故名修断。…由于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中,远离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习圆满,防护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断,故名防护断。

  

  由此可知,四正断的实践,在于使「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不生起,「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不忘失,对以上四项要殷勤策励、精勤努力,不到圆满终不歇息,因此又称四正勤,释尊说:

  

  我于二法依止多住。云何为二?于诸善法未曾知足,于断未曾远离。于善法不知足故,于诸断法未曾远离故,乃至肌消肉尽,筋连骨立,终不舍离精勤方便,不舍善法,不得未得,终不休息,未曾于劣心生欢喜,常乐精进,升上上道。如是精进住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九八七经)

  

  释尊在这段经文中指出:我由于精进于增长善法和断除恶法,即使肌消肉尽、筋连骨立,始终不停止于积极增善断恶,不会满足于下劣而奋力上进,精进力恨快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要成佛就要努力于四正断或四正勤。四正断或四正勤便是积极的灭除「恶不善法」以及增长「一切善法」,然而,什么是「恶不善法」以及「一切善法」?《瑜伽师地论》卷二九说:

  

  云何名为恶不善法?谓欲缠染污身、语、意业,是身语意恶行所摄,及能起彼所有烦恼。…云何名为一切善法?谓若彼对治、若盖对治、若结对治。

  

  由此可知,由于贪欲所染污的身语意的行为,以及会作出这些行为的烦恼,都是恶不善法。能对治恶不善法、烦恼、五盖的,就是善法。要如何对治呢?不外是精勤地修习四念住。因此,将四念住不断地精进实践,便自然而然地实践了四正断,并非别有其他项目要修。时时刻刻体认身心现象的无常、无我,在四念住的观照之下,贪瞋的习性反应就日渐消减,身语意的不善行为也渐灭除,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昏沉掉举盖、疑盖等五种盖也就被对治了,善法也就日增了。

  

  丁、四神足的实践

  四神足是(一)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分别简称作(一)欲神足,(二)勤神足,(三)心神足,(四)观神足。此中,由于实践八种断行而使四种三摩地(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圆满成办。什么是八种断行呢?《瑜伽师地论》卷二九说:

  

  何等名为为八种断行?一者欲,谓起如是希望乐欲:我于何时修三摩地当得圆满?我于何时当能断灭恶不善法所有随眠?二者策励,谓乃至修所有对治,不舍加行。三者信,谓不舍加行正安住故,于上所证深生信解。四者安,谓清净信而为上首,心生欢喜;心欢喜故,渐次息除诸恶不善法品粗重。五者念,谓九种相,于九种相安住其心,奢摩他品能摄持故。六者正知,谓毗钵舍那品慧。七者思,谓心造作,于断未断正观察时,造作其心,发起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八者舍,谓行过去、未来、现在随顺诸恶不善法中,心无染污,心平等性。

  

  由「欲断行」生起希欲断除恶不善法,由「策励断行」勤修对治恶不善法,由「信断行」对所证深生信解,由「安断行」心生欢喜而止息恶不善法的粗重,由「念断行」于止品所摄的九种相(…

《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内观禅修的探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