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與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P2

  ..續本文上一頁波那念(入出息念)則是直接去觀察呼吸的出入,經由持續不斷的覺知,使心達成奢摩他(寂止)。

  以此爲根基,接著就去修毗缽舍那(內觀),所修的就是叁十七菩提分法。

  

  乙、四念住的實踐

  四念住舊譯作四念處,釋尊說:

  

  有四念處,何等爲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如是比丘!于此四念處修習滿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應當學。(《雜阿含經》六○六經)

  

  對此四念住必須修習滿足,修習時要「就身體觀察身體」、「就感受觀察感受」、「就心觀察心」、「就諸法觀察諸法」,也就是說,要直接觀察身心的實相。此中,心中所呈現的種種思想、念頭等等,稱作「法」,身上所呈現的苦、樂等等,稱作「受」,這些都不外是個人的身心現象。在實踐四念住時,必須(一)精勤方便:不斷地用功。(二)正念:對自己的身心現象要時時保持覺知。(叁)正知:對身心現象要時時徹底了知其無常、無我的特性。不斷地修習四念住,依據這一條清淨的道路,才有可能達到涅槃的標的,因此,釋尊說:

  

  有一乘道,淨諸衆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六○七經)

  

  爲什麼四念住是走向滅苦所必經的道路呢?《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解釋如下:

  

  又四念住,由欲、精進等修習加行,方得圓滿。應知除此四種念住,更無有余不同分道或所緣境。由此道、此境,能盡諸漏,獲得涅槃。由無第二清淨道故,說純有一能趣正道。又此純一能趣正道,由二因緣,能令有情究竟清淨:一思擇力故,二由修習力故。…于四念住勤修加行,依思擇力超度愁泆。由依世間修習力故,得離欲愛,棄舍憂苦。依出世間修習力故,超度一切薩迦耶苦,亦能證得八支聖道及聖道果,真實妙法。

  

  由此可知,在修習四念住的加行時,以思擇力及世間的修習力,就可將世間八風所産生的愁泆、憂苦去除;進入正行時,以出世間修習力就可滅除身見之苦(薩迦耶苦),證得八聖道以及真實妙法(如實法),因此,釋尊說:

  

  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則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于苦不得解脫。(六○八經)

  

  此處明顯地指出,若不修習四念住,就脫離了聖法,根本就不能了生脫死。而且,修習四念住,才能成爲大丈夫,釋尊說: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心得離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爲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受、心、法法觀念住已,心離貪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爲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六一四經)

  

  因此,必須修習四念住圓滿,達到心解脫後,才配稱作大士(大丈夫)。要證得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以及無上菩提也都必須修習四念住,釋尊說:

  

  若比丘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衆生令得清淨,已淨衆生令增光澤。…如淨衆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如上說。(六叁五經)

  

  因此,修習四念住,可使凡夫(未淨衆生)成爲有學(令得清淨),已得「有學位者」成爲無學(令增光澤、鮮白)。聲聞阿羅漢及獨覺、諸佛就是叁種「無學位」的聖者。衆生要能修習四念住,才能自護、護他,釋尊說:

  

  雲何護他、護自?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六一九經)

  

  由此可知,要想真正的利益別人,必須先修習四念住,斷除自己的煩惱,而後才能不傷害他人並且利益他人。在修習四念住時,必須親自體驗身心現象的剎那生滅,釋尊說:

  

  何等爲四念處集,四念處沒?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于諸世間永無所取。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于諸世間都無所取。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于諸世間則無所取。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于諸世間則無所取。(六○九經)

  

  此處詳細示出修習四念住的要點:直接觀察身受心法的緣起過程,由于四食(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而有「身」,由于根塵接觸而有「受」,由于名色而有「心」,由于作意(憶念)而有「法」;整個身心現象由于緣起而存在,在剎那變化中,沒有「我」及「我所」,在未來、過去及現在叁世中,不斷生起滅去,因此,〈攝事分〉中說明如下:

  

  又瑜珈師,了知身等因緣生已,複于叁世身等諸法,住無常觀。由住如是無常觀故,于諸後有,終不依止後有愛住;又現法中,于一切行,若內若外,都不執取我及我所。又于未來,當知安住集法隨觀;于過去世,當知安住滅法隨觀;于現在世,生已無間盡滅法故,當知安住集滅法隨觀。

  

  此段論文指出,對身等諸法當了知其緣生及無常、無我。對于未來,要安住集法隨觀;對于過去,要安住滅法隨觀;對于現在,要安住集滅法隨觀。因此,在整個四念住的實踐中,對于身上産生的受,以及心上産生的法(思想、心念等),都要了了分明于其緣起的生滅過程,身心的每一剎那,即生即滅,雖然非常快速,但仍必須持續地覺知其無常的性質,如此,隨集法、隨滅法、隨集滅法來修四念住。對「無常」有深切的體認後,就不會對「後有」産生任何的貪愛了,同時,也不會對身心現象執著爲「我」或「我所」了。在整個實踐過程中,一直要對五蘊不間斷地觀察,離開觀察就會被「諸受」所牽引,而生起「愛、取、有」等,因此,必須連續地覺知諸受的生滅無常。唯有斷除對諸受所生起的貪瞋反應,才能滅除愛取,這便是緣起法則中,「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的重要過程。

  

  丙、四正斷的實踐

  四正斷是(一)律儀斷,(二)斷斷,(叁)修斷,(四)防護斷。《瑜伽師地論》卷二九說:

  

  由于已生惡不善事,應修律儀令其斷滅,不應忍受,由是因緣,名律儀斷。于其未生惡不善事,爲欲令彼不現行斷、爲欲令彼不現前斷,爲斷故斷,故名斷斷。…由于善法數修數習,先所未得能令現前,能有所斷,故名修斷。…由于已得已現在前諸善法中,遠離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習圓滿,防護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斷,故名防護斷。

  

  由此可知,四正斷的實踐,在于使「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不生起,「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不忘失,對以上四項要殷勤策勵、精勤努力,不到圓滿終不歇息,因此又稱四正勤,釋尊說:

  

  我于二法依止多住。雲何爲二?于諸善法未曾知足,于斷未曾遠離。于善法不知足故,于諸斷法未曾遠離故,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終不舍離精勤方便,不舍善法,不得未得,終不休息,未曾于劣心生歡喜,常樂精進,升上上道。如是精進住故,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等。(九八七經)

  

  釋尊在這段經文中指出:我由于精進于增長善法和斷除惡法,即使肌消肉盡、筋連骨立,始終不停止于積極增善斷惡,不會滿足于下劣而奮力上進,精進力恨快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要成佛就要努力于四正斷或四正勤。四正斷或四正勤便是積極的滅除「惡不善法」以及增長「一切善法」,然而,什麼是「惡不善法」以及「一切善法」?《瑜伽師地論》卷二九說:

  

  雲何名爲惡不善法?謂欲纏染汙身、語、意業,是身語意惡行所攝,及能起彼所有煩惱。…雲何名爲一切善法?謂若彼對治、若蓋對治、若結對治。

  

  由此可知,由于貪欲所染汙的身語意的行爲,以及會作出這些行爲的煩惱,都是惡不善法。能對治惡不善法、煩惱、五蓋的,就是善法。要如何對治呢?不外是精勤地修習四念住。因此,將四念住不斷地精進實踐,便自然而然地實踐了四正斷,並非別有其他項目要修。時時刻刻體認身心現象的無常、無我,在四念住的觀照之下,貪瞋的習性反應就日漸消減,身語意的不善行爲也漸滅除,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昏沈掉舉蓋、疑蓋等五種蓋也就被對治了,善法也就日增了。

  

  丁、四神足的實踐

  四神足是(一)欲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勤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叁)心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四)觀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分別簡稱作(一)欲神足,(二)勤神足,(叁)心神足,(四)觀神足。此中,由于實踐八種斷行而使四種叁摩地(欲叁摩地、勤叁摩地、心叁摩地、觀叁摩地)圓滿成辦。什麼是八種斷行呢?《瑜伽師地論》卷二九說:

  

  何等名爲爲八種斷行?一者欲,謂起如是希望樂欲:我于何時修叁摩地當得圓滿?我于何時當能斷滅惡不善法所有隨眠?二者策勵,謂乃至修所有對治,不舍加行。叁者信,謂不舍加行正安住故,于上所證深生信解。四者安,謂清淨信而爲上首,心生歡喜;心歡喜故,漸次息除諸惡不善法品粗重。五者念,謂九種相,于九種相安住其心,奢摩他品能攝持故。六者正知,謂毗缽舍那品慧。七者思,謂心造作,于斷未斷正觀察時,造作其心,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業。八者舍,謂行過去、未來、現在隨順諸惡不善法中,心無染汙,心平等性。

  

  由「欲斷行」生起希欲斷除惡不善法,由「策勵斷行」勤修對治惡不善法,由「信斷行」對所證深生信解,由「安斷行」心生歡喜而止息惡不善法的粗重,由「念斷行」于止品所攝的九種相(…

《正法與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內觀禅修的探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