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與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P3

  ..續本文上一頁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安住其心,由「正知斷行」住于觀品所攝的慧,由「思斷行」造作其心,行于隨順止觀二品的身業及語業,由「舍斷行」于惡不善法,心無染汙而能保持平等心。由上述八斷行,對惡不善法不斷對治,對善法不斷增進而生起心一境性,證得欲叁摩地、勤叁摩地、心叁摩地及觀叁摩地,圓滿成辦時,便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及觀神足。爲什麼稱作神足?因爲「足」代表能行走到目的地,「神」代表世間殊勝之法,出世間法則是「最殊勝之神」,由于四神足能行走到世間及出世間法的殊勝處,因而稱作「神足」,經過這一條道路就能達到涅槃的目的地,阿難尊者曾對一位婆羅門說:

  

  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以一乘道淨衆生,滅苦惱、斷憂悲。何等爲四?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如是聖弟子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于舍,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修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于舍,乃至愛盡,愛盡已,思惟則息。婆羅門!于意雲何?此非邊際耶?婆羅門言:尊者阿難!此是邊際,非不邊際。(五六一經)

  

  此段經文,是求那跋陀羅在西元四四○年左右譯出,「四如意足」即是四神足的舊譯,「欲定、精進定、心定、思惟定」即是「欲叁摩地、勤叁摩地、心叁摩地、觀叁摩地」的舊譯。此段經文指出,四神足是一條通往滅苦的道路,到達目的地時,愛盡、煩惱盡,此時欲、勤、心、觀就自然止息了,因此,整個修行的過程是有邊際而可達成的。在修行過程中,什麼是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于舍呢?《瑜伽師地論》卷八五說:

  

  有五離系品界:一者斷界,二者無欲界,叁者滅界,四者有余依涅槃界,五者無余依涅槃界。謂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爲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無欲界,即此唯有余依故,名有余依涅槃界;此依滅故,名爲滅界,亦名無余依涅槃界。…又于斷界,未得爲得勤修習故,名于諸行修厭。于無欲界,未得爲得勤修習故,名于諸行修離欲。于滅界,未得爲得勤修習故,名于諸行修滅。

  

  于卷九二又說:

  

  未得斷界,于其斷界正希求時,名依遠離。未得無欲界,于無欲界正希求時,名依離欲。未得滅界,于其滅界正希求時,名依于滅。棄舍下劣修覺分故,回向勝妙修覺分故,名棄舍回向。

  

  由上述二段論文,可以知道「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于舍」就是玄奘所譯的「依遠離、依離欲、依于滅、棄舍回向」,是對斷界(斷除見道所斷的煩惱)、無欲界(斷除修道所斷的煩惱)、滅界(無余涅槃)等叁界的希求,以及棄舍下劣、追求勝妙菩提分的心理。故在整個修行的道路上,要對諸行(身心五蘊)不斷地修厭、修離欲、修滅,步步上升而得究竟的解脫。因此,四神足的實踐,仍是承續著四念住的修法,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心現象上,使不善法減除,善法增長,在希欲及信解的力量下,將禅定(止)及智慧(觀)不斷地加強,于根塵接觸的當下,對順逆的感受保持平常心,不再生起貪瞋的習性反應,那麼四神足就漸次地圓滿了。至于修四神足時,由于禅定的達成,相伴的許多神通也會出現,這些只是修行的副産品而已,重要的是心靈的淨化。

  

  戊、五根與五力的實踐

  五根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及慧根。五力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及慧力,都是菩提道上所要具備的,釋尊說:

  

  若聖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學: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系,衆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無明大暗聚障礙,誰般涅槃?唯苦滅、苦息、清涼、沒。(六五七經)

  

  又說:

  

  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爲信根?謂聖弟子于如來所起信心,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法)所不能壞,是名信根。何等爲精進根?謂四正斷。何等爲念根?謂四念處。何等爲定根?謂四禅。何等爲慧根?謂四聖谛。此諸功德,皆以慧爲首,譬如堂閣,棟爲其首。(六五八經)

  

  以上說明五根及其意義,並指出慧根爲最勝:先由思擇知道唯有「苦滅、苦息、清涼、沒」而無涅槃者,並對如來生起正確而堅固的信解,以此信解爲基礎生起精進,而有四正斷;並對身、受、心、法等所緣境如實地覺知其無常的性質,而有四念住;對所緣境心不散亂,達成四禅(以及近分定、四無色定);對四聖谛如實觀察,生起智慧。因此,整個五根的實踐,便是立足于對自己身心現象的如實觀察,以如來所教導的方式去如實地體驗,在智慧的引導下,終至涅槃的到達,痛苦的止息。五根與五力,其內涵並無不同,釋尊說:

  

  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禅。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谛。(六五五經)

  

  又說:

  

  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力者,當知是四正斷。念力者,當知是四念處。定力者,當知是四禅。慧力者,當知是四聖谛。(六七五經)

  

  于如來所起信心,深入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余同法所不能壞,是名信力。(六九一經)

  

  以上就五根與五力的內涵相比較,並無不同,只是在實踐的階段上,五力比五根較純熟而已。此處四不壞淨是對佛、法、僧的淨信以及聖戒的成就。釋尊說:

  

  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維、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淨、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八四叁經)

  

  由此可知,一方面依靠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此二屬外在),一方面依靠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此二屬內在),才能具足五根五力中的信根信力,而有四不壞淨,由此才能進入聖道之流。

  

  己、七覺支的實踐

  七覺支是(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叁)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舊譯作猗覺支或猗息覺分),(六)定覺支,(七)舍覺支。此七覺支修習滿足,終必滅除痛苦,釋尊說:

  

  聖弟子清淨信心,專精聽法者,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滿足。何等爲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此蓋則斷。何等七法?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舍覺支,此七法修習滿足。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轉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七一○經)

  

  此中指出,專精于聽聞正法後,就要去斷除五蓋,修習七覺支。經由修習,可以證得心解脫及慧解脫。什麼是斷愛、轉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說:

  

  有學有二清淨說句:謂于後有一切行中,由不現行道理,名已割貪愛,及轉叁結。無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正慢現觀(故),及一切苦本貪愛隨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邊。

  

  由此可知,修習七覺支,證入有學聖位時,貪愛已不現行(斷愛),並且拔除了「有身見」、「戒禁取」、「疑」等叁結(轉結),最後圓滿無學聖位時,我慢完全根除,稱作正慢現觀(慢無間等),並且貪愛的隨眠也完全滅除了,稱作已作苦邊(究竟苦邊)。如何由修習四念住銜接到圓滿七覺支呢?釋尊告訴萦發目犍連說:

  

  比丘如是是順身身觀住,彼順身身觀住時,攝念安住不忘,爾時方便修習念覺分,方便修習念覺分已,得念覺分滿足。于彼心念選擇于法,覺想思量,爾時方便修習擇法覺分,方便修習擇法覺分已,逮得擇法覺分滿足…逮得精進覺分滿足。勤精進已,生歡喜心,爾時修習方便歡喜覺分,修習歡喜覺分已,逮得歡喜覺分滿足。心歡喜已,身心止息,爾時修習猗息覺分,修習猗息覺分已,逮得猗息覺分滿足。身心息已,得叁摩提,爾時修習定覺分,修習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謂一其心,貪憂滅息,內心行舍,方便修習舍覺分,方便修習舍覺分已,逮得舍覺分清淨滿足。受、心、法念處,亦如是說。如是修習四念處,七覺分滿足。(二八一經)

  

  由此可知,修習七覺支(七覺分)時,其觀察的對象與四念住完全相同,都是針對個人身心所攝的身、受、心、法,不斷努力地觀察、覺知五蘊的生滅無常、無我,在止觀下,生起喜覺支、輕安覺支(猗息覺分)、定覺支,再繼續觀察身心最微細的生滅變化,仍然保持平等心,將貪瞋癡的習性一層層地根除,因而圓滿了七覺支。在修習七覺支的過程,也是要層層上進,釋尊說:

  

  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如是修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七二九經)

  

  因此,與前述四神足一樣,要依次「依遠離、依離欲、依于滅」來證得斷界、無欲界及滅界,並往上修至圓滿菩提爲止。這整個過程,都離不開對個人身心五蘊的觀察。首先,對五蘊之苦,生起脫離之心,這是「依遠離」;對産生五蘊之苦的愛欲,起脫離之心,這是「依離欲」;而後看清楚滅苦是修行的目標,這是「依于滅」;最後,對滅苦之道,不斷實踐,往上修至圓滿,這是「向于舍」。由此也可以看出,整個過程不外是修習著「苦、集、滅、道」四聖谛,而這些都是立足于個人身心之上的。

  

  庚、八聖道的實踐

  八聖道是(一)正見,(二)正思惟(舊譯作正志),(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舊譯作正方便),(…

《正法與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內觀禅修的探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