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论文选集
正法与菩提分法的实践
林崇安(1998)
佛法是佛陀所发现的正法,是适用到所有众生的一个普遍的法则,是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的方法。今日要想复兴正法,一方面要了解什么是正法、什么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一方面要知道如何去实践正法、如何去实践三十七菩提分法。以下先探讨正法的内涵及特色,而后分析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此中,引用释尊的核心教导──《杂阿含经》──作为主要的依据,并以此经的本母《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以及《大毗婆沙论》来解释经义。文末并探讨了菩提道的次第以及道果。
一、正法及其住世
正法的内涵有那些?这要依据世俗与胜义的不同标准来说明。《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说:
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
由此可知,世俗正法指的是经、律、论三藏;胜义正法指的是圣者心续中的无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为了使正法久住,必须有人传递下去,由于传法者有凡圣之别,因而有「持教法者」与「持证法者」的不同,前论说:
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彼若灭时,正法则灭。
由此可知,读诵及解说经、律、论三藏,可使世俗正法延续下去,但要使胜义正法住世,则必须修证无漏圣道,也就是说,要证得无漏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等菩提分法。至于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是否归属在正法之内?前论又说:
念住、正断、神足皆亦摄在此所说中,谓四念住即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所摄。四正断即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勤所摄。四神足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所摄。
因此,三十七菩提分法都是正法,而且必须有人去修证,才能使胜义正法住世;若无持证者,胜义正法就灭了。
正法住世多久呢?依据《中阿含经》卷二八、《五分律》卷六及卷二九、《毗母经》卷三、《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的记载,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正法住世五百年。从印度佛法的演变看来,在印度本土确实只有五百年存在着胜义正法。
阿育王时期(佛灭二百多年)佛陀的正法传往锡兰、缅甸等国,并且延续下来。前后延续多久呢?于《善见律》卷一八中有一个看法:
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学法。(复得五千岁)于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年学而不得道,万岁后经书文字灭尽。
依此看法,胜义正法可以住世五千年。而真正衡量正法住世的标准,便是在于有情是否能持证无漏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因此,释尊说:
我之正法不依墙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续而住。
由以上的说法,可以看出正法的存在与否,在于人们能否具体地实践三十七菩提分法。实践后会有什么具体的效果呢?以下便先探讨实践正法所显现的特色。
二、正法的特色
正法有正法的特色,奉行正法后,这些特色就会明显地呈现出来,在《杂阿含经》中,相关的经文如下:
(一) 世尊说现(见)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二一五经)
(二) 圣弟子念于正法: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五五○经)
(三) 念法功德:于世尊正法律,现法、离诸热恼、非时、通达、缘自觉悟。(五五四经)
(四) 受持如是具足净戒,宿业渐吐,得现法、离炽然、不待时节、能得正法通达、现见观察、智慧自觉。具足如是智慧,新业更不造,宿业渐已断,得现正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生自觉智。(五六三经)
(五) 圣弟子念于法事,谓如来说正法律: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涅槃、即身观察、缘自觉知。(八四八经)
(六) 如此现法、永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现身、缘自觉知者,为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九一二经)
(七) 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法、缘自觉知。(九三一经)
(八) 我今于现法中,已离炽然、不待时节、能自通达、现前观察,缘自知觉。(一○七八经)
(九) 若复比丘,为人说法,作如是念:世尊显现正法律,离诸炽然、不待时节、即此现身、缘自觉知、正向涅槃。而诸众生,沉溺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众生闻正法者,以义饶益,长夜安乐。以是正法因缘,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为人说,是名清净说法。(一一三六经)
(十) 世尊正法,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一二三八经)
其他相近的经文有:
(一) 云何念法?如来所说胜妙之法,等同庆善:现在得利及获得证、离诸热恼、不择时节、能向善趣、现在开示,乃至智者自知,是名念法。(别译杂一八七经)
(二) 白衣圣弟子念法:世尊善说法、必至究竟无烦无热、常有不移动、如是观、如是觉、如是知。(中阿含一二八经)
以上十二段经文,明显示出正法的六个特色:
一、现见(现法、现在得利):修习正法后,自己就可在此世亲见烦恼的不断减除;在此时此刻就可得到正法的利益。
二、离炽然(灭炽然、无炽然):修习正法,终必灭除烦恼。
三、不待时节(应时、非时):修习正法,没有时节限制,任何时候,于行住坐卧中皆可修习。
四、通达涅槃(引导、正向、亲近涅槃):修习正法,顺着道果,必可一路走向涅槃的标的。
五、即此见(唯此见、现见观察):唯有遵循正法才能走向涅槃,此一道路于一切外道、一切天趣诸见中不可见到。
六、缘自觉知(内自所证、智者自知):正法必须最后自己去亲证,不可只停留在闻、思的阶段,要远离信他、远离欣乐、远离行相周遍寻思、远离随闻所起、远离见审察忍,因此《杂阿含》三一三经说:
异信、异欲、异闻、异行思惟、异见审谛忍,正知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此中的「异」就是远离的意思,经文明示出自己必须亲证涅槃,如实知道自己已无贪瞋痴,已不受「有漏业力」的牵引了。在前面引用的《杂阿含》九一二经中,也明确指出八圣道就是正法。因此,凡是正确地实践菩提分法(内含八圣道)必然具有上述正法的六个特色,否则,就不是走在正法的道上。而这六个特色,并没有任何教条、盲信在里面,任何人只要依循着正法,就必可一步步地走向涅槃的标的,途中每一步的成效都是当下就显现的,是立竿见影的,是可验证的。为何能如此呢?因为正法是立足于身心现象上,是直接体验个人五蕴生灭无常、无我的特性,并没有想象、自我暗示等成分在内,因而能有上述六个特色的显现。三十七菩提分法完全是立足于个人的身心实相上,这一点便是修行的枢纽;只有立足于身心的实相上,正法的六个特色才可一一呈现出来。
三、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
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以及无上菩提所必修的,如《大智度论》卷一九中说:
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三藏中也不说三十七助道品独是小乘法。
故知任何走在菩萨道上的行者都必须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然而如何实践呢?首先,对妄想纷飞的凡夫必须使其心安静下来,因此释尊开示出一些前行方便,而后才依次修习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以下依次来探讨这些主题。
甲、前行方便
由于众生根性的不同,或偏贪、偏瞋、偏痴、偏慢、偏寻思,对他们要有不同的对治方便,《瑜伽师地论》卷二六引用释尊对颉隶伐多长老的开示如下:
若唯有贪行,应于不净缘安住于心,如是名为于相称缘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痴行,应于缘性缘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唯有寻思行,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为于相称缘安住其心。
此中,「不净、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合称作五种净行所缘,分别对治贪行、瞋行、痴行、慢行及寻思行。在前行阶段的(一)不净观,(二)慈愍观,(三)缘性缘起观,(四)界差别观及(五)阿那波那念的修法,略述如下:
(1)以不净观去审查身体内部朽秽不净(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痰、肪、膏、肌髓、脑膜、洟、唾、泪、污、屎、尿等三十六物)、外部朽秽不净(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变赤、散坏、骨、锁、骨锁、屎所作、尿所作、唾所作、洟所作、血所涂、脓所涂、便秽处等十七项)。
(2)以慈心去审查无苦无乐之有情,欲与其乐;以悲心去审查有苦之有情,欲拔其苦;以喜心去审查有乐之有情,欲庆其乐。
(3)以缘性缘起观,去审查身心相续中,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只是因果相续而已。
(4)以界差别观,审查身心不外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及识界组合而已。
(5)阿那…
《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